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 > 第90章 归乡协议的惊天秘密

第90章 归乡协议的惊天秘密(2 / 2)

闲置的 d3 层会议室被改成临时分析中心,12 块 8K 全息屏拼出环形光墙(单块屏幕分辨率达 7680x4320,可实时渲染 3d 数据模型),数据流像银色瀑布从屏顶倾泻,

落在地面折射出细碎光点,专家们的影子被光拉得很长,踩在这些光点上,像踩在未成形的时空碎片里;基地的地热系统调高了功率,管道里的蒸汽 “嘶嘶” 地冒 ——

“伏羲” 超算满负荷运行时,每小时耗电量相当于 500 户家庭的月用量(约 1.2 万度),机房的冷却管里流着海沟底的冷水(常年温度 1.5c),管壁凝着细密的水珠,每隔几秒滴在金属地板上,“嗒、嗒” 的声响,像在为倒计时敲节拍。

地心 1000 米处的联合指挥中心也被惊动 —— 这里是 23 国共同设立的 “时空安全预警枢纽”,墙体能抵御核武器冲击波。

主任埃琳娜?彼得罗娃召开紧急视频会议,28 国代表的全息影像围在圆形会议桌旁(量子加密信号的延迟只有 2.3 秒,比传统卫星通讯快 10 倍)。

埃琳娜的金发在冷光灯下泛着淡银,她敲了敲桌面,声音坚定:

“从现在起,全球所有时空物理、古生物实验室都要优先供能 ——

包括瑞士 Lhc 粒子对撞机(将调整到 7teV 能量级,模拟时空褶皱)和中国 FASt 天眼(将聚焦二叠纪时期的宇宙信号)。”

她身后的大屏幕上,“归乡协议” 的脉冲波形在缓缓旋转,泛着淡紫的光晕,像一颗悬在黑暗里的心脏,波形上标注的 “周期 2.52 秒”,恰好与二叠纪地层的沉积周期吻合。

48 小时内,172 位顶尖专家被征召而来。天体物理学家马库斯?李带着哈勃望远镜的观测数据 ——

文件夹里夹着一张他拍的白矮星照片(距离地球 1200 光年),星体周围的时间膨胀波纹像淡金色的纱,经比对与 “归乡协议” 的波形相似度达 89%;

量子生物学家陈曦推着 “神经元映射仪” 走进实验室,这台仪器的探头泛着柔蓝的光,能实时捕捉神经突触的跳动(精度达 0.1 毫秒),她还带来了 300 份二叠纪生物神经化石的扫描数据;

挪威的奥拉夫?尼尔森则带来了 2027 年 “时间停滞” 的记录 ——

纸质报告上还留着他当时的批注,字迹潦草得像在发抖:“2027 年 3 月 15 日,北极科考站观测到 12 秒时间停滞,窗外的北极光突然凝固,像被冻住的火焰,

当时监测到的电磁信号与‘归乡协议’完全一致”,报告末尾还附着一份磁场检测图,显示当时的地磁场强度骤降了 30%。

更令人振奋的是古生物学家张启的到来 —— 他带着从南非卡鲁盆地采集的二叠纪爬行动物化石,化石的肋骨上有规则的 “脉冲状凹痕”,

经 3d 扫描后发现,这些凹痕的间距与 “归乡协议” 的波长完全匹配。“这不是巧合,” 张启指着化石说,“二叠纪的生物或许曾‘接收’过这种信号,就像路屿他们一样。”

72 小时后,第一个颠覆性结果浮出水面。“伏羲” 超算正在高速运转,算力达到 1.8 亿次 \/ 秒(相当于 10 万台普通计算机同时工作),屏幕右下角的温度显示 “38.2c”,

离警戒值只剩 1.8c。陈默擦了擦额角的汗 —— 他已经 40 小时没合眼,咖啡因摄入过量让他的手微微发抖 —— 汗水顺着脸颊流到下颌,他都没工夫擦:

屏幕上,一个蓝色的拓扑云正在旋转,不是三维坐标,而是嵌套了 11 个维度的数学模型(根据理论构建,每个维度对应不同的时空参数),每个维度的参数都像跳动的心脏,对应着不同的时间节点。

“我们用了三种算法验证 ——

蒙特卡洛模拟、贝叶斯推断、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结果完全一致。”

陈默的声音带着颤,指着模型中心的红点,“这个红点的参数,指向遥远的过去,误差不超过 10 万年。”

艾拉?科恩教授上前一步,她是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时空物理学权威,手指在全息屏上划出一道弧线,调出三组叠加的数据。

她的指甲涂着淡粉的甲油,在蓝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却掩不住指尖的颤抖:“看这个参数组 ——

碳 - 14 测年显示‘- 年’(负号代表‘公元前’)、地质层序反推对应二叠纪末期的‘乐平统’、Lhc 模拟的时间偏差值为‘0.003 秒 \/ 亿年’,三次结果完全相同。”

她深吸一口气,声音里满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它指向的‘过去’,不是人类文明的任何朝代,甚至不是晚期智人走出非洲的 15 万年前……”

回车键按下的瞬间,实验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屏幕中央弹出一行醒目的金色数字:距今约 2.52 亿年前 —— 二叠纪末期。

整个分析中心瞬间陷入死寂,连呼吸声都放轻了。

周明院士扶了扶眼镜,他是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的泰斗,指腹蹭到镜片上的指纹,他下意识用袖口擦了擦,镜片重新清亮,却更清晰地映出屏幕上三叶虫化石的纹路 ——

那些细密的酸蚀痕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刻着两亿多年前的绝望。“二叠纪末……” 他的声音苍白得像纸,“那不是普通的地质时期,是地球历史上最惨烈的‘生命绞刑架’。”

他调出贵州罗平的考古数据,屏幕上出现一块三叶虫化石的高清图,化石边缘还残留着海洋酸化的痕迹:“我们在罗平发现的 2000 多块化石里,37% 表面有酸蚀痕,

当时的海洋 ph 值低至 7.2(现在是 8.1),酸度是现在的 5 倍,很多生物的外壳都被腐蚀成了‘海绵状’。” 他又切换到南极冰芯数据,曲线显示二叠纪末期的大气温度骤升:

“结合南极 doE A 冰芯样本,那场灭绝持续了 6 万年,95% 的海洋生物在酸性海水中窒息,70% 的陆地脊椎生物死于火山喷发的温室效应 ——

当时大气温度比现在高 12c,

氧气浓度只有 8%(现在是 21%),

比现在低了近三分之二,连大型爬行动物都要靠‘憋气’生存。”

他顿了顿,

目光扫过屏幕上的时间节点,语气里满是难以置信,

“它们要回到那个连恐龙都没出现的蛮荒时代?

为什么?

是修正历史偏差,还是…… 那才是它们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