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相当于 1 秒内传输 125 部这样的电影,而陈屿的大脑就像一个未经适配的‘过载信号接收器’。”
张启院士进一步解释,人类大脑神经突触的正常信息传输速度约为 10?比特 \/ 秒,且神经组织对电流的耐受阈值极低 ——
当电流强度超过 10 微安时,就会造成神经细胞损伤。而陈屿脑内的信息流不仅速度是正常水平的 100 万倍,其携带的电流强度更是达到了 500 微安,远超神经组织的耐受极限。
“就像家用电线突然接入工业级高压电,绝缘层会瞬间烧毁一样,他的神经突触在这种高强度信息流冲击下被直接烧断;
神经通路彻底中断,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怎么抢救,都无法恢复自主呼吸和意识的根本原因。”
另外三名 “接收者” 的情况同样棘手,他们的专业背景与当下的实验困境形成了强烈的张力。
52 岁的资深机械师周明,手上交错着 6 道深浅不一的机械划伤疤痕,最长的一道 3 厘米疤痕藏在虎口处 ——
那是三年前他参与深海采矿平台 “巨鲸一号” 紧急维修时,为徒手拆解卡死的齿轮,被锋利的金属棱角划开的伤口,当时他忍着剧痛坚持 40 分钟完成操作;
才避免了平台内 12 名作业人员被困深海的危机。如今,这位曾守护过深海工作者的机械师,正躺在 c-900 型特制医疗舱里,成为被守护的对象。
35 岁的海洋生物学家林薇则带着十年深海研究的沉淀而来,她曾 7 次搭乘 “深海勇士” 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至 2000 米深海,专注于热泉生态系统研究,发表的 20 篇论文中;
《马里亚纳海沟热泉虾类抗氧化机制》一文还入选了国际顶刊《海洋生态学进展》,去年她带队在南海发现的新型管状蠕虫,更是为极端环境生物适应性研究提供了关键样本。
而 41 岁的天体物理学家赵凯,履历同样耀眼 —— 他曾是 “天眼” FASt 项目信号分析组的核心成员,2021 年参与破译编号 J1928+15 的毫秒脉冲星信号时;
成功捕捉到 3 次疑似星际通讯的异常波动,相关成果被纳入国家天文台《深空信号探测白皮书》,他手腕上那块脉冲星主题手表,表盘光点仍会随真实天体信号频率闪烁,那是他与宇宙对话的纪念。
此刻,三人共同躺在 c-900 型医疗舱内 ——
这是中科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专为 “意识 - 网络同步” 实验研发的第三代设备,双层防弹玻璃内层附着纳米温度调节膜,能精准维持 37c的人体核心温度环境。
舱外 25c的实验室恒温与舱内形成温差,舱内人员呼出的微量水汽遇冷凝结成直径 0.5-1 微米的小水珠,在玻璃壁聚成一层半透明薄雾,蓝色的脑波波纹穿透雾气时,折射出细碎的光点。
这些光点的闪烁频率稳定在 0.8hz,与主控室屏幕上深海网络的脉动完全同步,这个频率远低于人类清醒时的 β 脑波(13-30hz),更接近深度冥想时的 θ 脑波;
是意识与非人类网络建立连接的关键频段,三人如同被蓝色光晕包裹的茧,悬浮在舱内的营养液循环系统中。
医疗舱旁的飞利浦 Efficia dF100 心率监测仪 “滴滴” 作响,绿色数据每秒更新 1 次:周明的心率从实验前的 62 次 \/ 分升至 87 次 \/ 分,林薇从 58 次 \/ 分升至 83 次 \/ 分;
赵凯从 60 次 \/ 分升至 85 次 \/ 分 —— 心率上升并非源于紧张,而是意识同步时大脑耗氧量激增 30%,身体启动的应激代偿反应。
空气里弥漫着两种清晰的气味:一种是 0.1% 浓度的次氯酸钠消毒水,这是实验室的标准消毒浓度,既能杀灭 99% 的常见细菌,又不会腐蚀舱内精密仪器;
另一种是淡黄色的营养液,除了 10% 葡萄糖和 5% 复合氨基酸,还添加了 0.3% 电解质与维生素 b 族,通过静脉输液管持续输入体内 ——
仅过去 4 小时,每人已消耗相当于成年人一天的能量总量,以抵消意识同步带来的巨大身体消耗。
主控室大屏幕上,红色的同步率数值牢牢定格在 92%,这个数字比首批接收者陈屿生前的 78% 高出 14 个百分点。所有人都清楚这个数字背后的风险:
2024 年陈屿参与实验时,同步率达到 78% 后仅坚持 12 小时,就出现了意识吞噬的早期症状 —— 先是将实验人员认成已故的母亲,随后反复大喊 “深海里有发光的眼睛”;
最终因脑神经元过度放电陷入昏迷,至今未醒。而实验手册上明确标注:同步率每提高 1%,意识被深海网络吞噬的风险就线性增加 10%,这意味着此刻三人面临的风险;
比陈屿当年高出了 140%。更令人焦虑的是,他们持续传递的信息信号频段稳定在 100-200 赫兹,而人类目前最先进的 x-700 型信号解码器;
最大解析范围仅为 0-80 赫兹,那些承载着未知信息的电波,只能在解码器屏幕上化作一片杂乱的波纹。
周明的医疗舱外,一块 10 英寸的液晶屏幕正循环播放着女儿的视频。画面里,10 岁的周乐乐穿着粉色连帽外套,站在自家客厅的沙发前,身后墙上挂着去年父女俩在海洋馆的合照;
照片里周明抱着乐乐,两人正对着镜头前的白鲸笑。乐乐手里举着一张蜡笔画,纸上的蓝色地球涂得格外认真,地球旁画着一艘银色小飞船,船身上歪歪扭扭写着 “爸爸的船”;
地球下方则是她用彩笔描了三遍的 “爸爸快回家”。“爸爸,我今天画画得金奖啦!” 乐乐晃着画纸,声音带着孩童的雀跃,
“老师说我的地球最像真的,你什么时候回来陪我去看鲸鱼呀?”
视频播放到第 15 秒时,舱内的周明突然有了动作:他的右手食指微微蜷缩,指尖朝着屏幕上女儿的方向慢慢抬起,像是想穿过那层冰冷的玻璃,摸一摸女儿的脸颊。
可手指刚抬到一半,又无力地垂回营养液中,只有眼皮下的眼球还在轻轻转动,似乎还能模糊捕捉到屏幕上那个鲜活的小小身影。
深海阴谋与国际假面:一场被戳穿的 “地质灾害” 谎言,近年来,国际社会在气候治理、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合作屡屡停留在 “纸面共识”,表面的握手言和下,隐藏着大国间的战略博弈与信息封锁。
这种 “貌合神离” 的状态,在南海地质争议事件中被彻底撕开 ——
当国高举 “全球责任” 的大旗指责他国时,一份来自其内部的加密情报,却将真相指向了一场耗资巨亿的秘密实验。
国国务院发言人的记者会选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举行,背景墙上的星条旗在柔和的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他对着镜头,语气凝重且义正词严,仿佛在揭露一桩威胁全人类的 “罪行”:
“根据我方监测数据,中方近期在南海开展的深海实验,极有可能扰动了海底地质结构,触发了未知的地质灾害风险。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方应承担起全球秩序混乱的主要责任。”
这番发言刻意回避了关键信息 —— 国自身的海底监测船 “探索者号” 已在南海海域巡航超过半个月,且多次进入敏感区域。
当有记者追问 “是否有具体数据支撑指控” 时,发言人仅以 “情报涉密” 为由搪塞,随即匆匆结束了提问环节。这场看似 “正义” 的指控,实则是国为掩盖自身行为而搭建的舆论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