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破碎的摇篮(2 / 2)

光点脉动频率稳定在 0.8hz,这个数值让陆衍之心脏骤缩 ——

它与人类平静时的呼吸(成人静息呼吸频率 12-20 次 \/ 分,换算后为 0.2-0.3hz)差异明显,却和胎儿在母体中的心率(0.8-1.0hz)惊人吻合。

更反常的是,上周太平洋海脊的 p-73 节点曾短暂跳变到 1.2hz,当时值班员误判为设备故障,直到同步调取 127 个节点的历史数据才发现:所有节点的频率变化始终保持毫秒级同步,这绝非自然现象。

正常海底地质活动的信号频率仅 0.01-0.05hz(比如 2023 年汤加火山喷发时,附近海底节点监测到的频率最高仅 0.048hz),人类目前最先进的深海信号发生器;

也只能让单个节点维持 0.1hz 的稳定频率,根本无法实现 127 个节点的全局同步 —— 这不是人类科技能掌控的能量。

“摇篮” 是什么?

是裹着 30 公里厚臭氧的大气层(臭氧浓度 21%,这个数值经过 46 亿年演化才稳定下来,火星古代臭氧浓度仅 5%,不足以阻挡紫外线);

还是涌着黑色热液(含硫化物、甲烷,2022 年在大西洋中脊采集的热液样本中,曾检测出类似人工合成的硅基分子;

浓度是自然环境的 10 倍)的原始海洋(40 亿年前的古海洋环境,当时海水 ph 值约 8.2,比现在高 0.5,更适合厌氧微生物生存)?

“幼子” 又指向谁?

是马里亚纳海沟里发现的、形似机械章鱼的 “利维坦” 造物(体长 10 米,金属外壳含钛合金,2023 年 “深渊眼” 探测器在

米处拍到它的影像,触手末端有六边形能量接口;

探测器随后突然断电,重启后影像消失)?是三年前沉入深海的 17 个不明装置(直径 2 米,表面刻有螺旋纹,去年考古学家在苏美尔文明的尼普尔遗址中;

发现了公元前 3000 年的石刻,上面的螺旋图案与装置纹路重合度达 92%,石刻旁标注 “来自深海的使者”)?

抑或是上周被国定义为 “不合格载体” 的 300 名基因编辑者(携带 EGFR 基因变异,本计划用于深海适应实验;

却因部分人血液中检测到 0.8hz 的生物电信号,项目被紧急叫停,相关数据被列为最高机密)?

最让他脊背发寒的是 “归”—— 若 “家” 不在地球,那是哪个星域的坐标(银河系直径 10 万光年,目前已探测 20%,2024 年射电望远镜在天鹅座方向接收到 0.8hz 的脉冲信号;

与海底节点频率完全一致)?

若 “家” 本在地球,又为何要 “归”?去年海洋学家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十年深海热液区的硫化物浓度下降了 18%,海水酸化速度超出预期 ——

难道现在的地球,早已不是它们认定的 “摇篮”?陆衍之抬手抹了把脸,掌心的冷汗与操作台的凉意交织,屏幕上的蓝光仍在脉动,像一片沉默的星海。

“它们不是在磋商,是在宣判。”

路屿的声音像被砂纸反复打磨,每一个字都裹着细碎的沙哑 ——

他瘫坐在指挥中心的转椅上,面前摊着半瓶早已干涸的矿泉水,连续 48 小时的紧绷让他眼睛布满血丝,连眨眼都带着刺痛(监控显示他过去 12 小时仅靠 3 块压缩饼干维持体力)。

分屏左侧的实时画面里,北大西洋航线的 “中远海运开拓者号” 正在怒海中挣扎:这艘 2018 年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的 12 万吨级集装箱船;

本应满载着 5000 个集装箱(内装价值 2.3 亿美元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目的地是美国纽约港)执行跨洋运输任务,此刻右侧船体却已没入水中 3 米;

吃水线以上的船身布满被海浪撞击的凹痕。15 米高的巨浪像巨型铁锤般 “轰隆” 砸向甲板,每一次冲击都让船身剧烈倾斜,集装箱如同失控的积木般 “哐当” 坠落;

平均每秒 2 个的坠落速度里,还夹杂着船员绝望的呼喊 ——

大副杰克正试图用防水对讲机呼救,却被 12 级狂风卷走设备,他抓住护栏的手指因用力而泛白,最终还是被一股浪头掀向海面。

GpS 信号的 “滋滋” 杂音越来越弱,屏幕右上角的信号强度数值从 - 85db(勉强维持通讯)飞速降到 - 120db,最后彻底变成灰色,只剩下海浪拍打的背景音在指挥中心回荡。

分屏右侧的百慕大三角区域(精确坐标北纬 32°20′05″,西经 64°45′12″),三艘总长 20 米的玻璃钢渔船正遭遇更诡异的危机。

这三艘名为 “海鹰 1 号”“海鹰 2 号”“海鹰 3 号” 的渔船,隶属于百慕大群岛史密斯家族 —— 世代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们,这次出海本是为了捕捞季节性洄游的金枪鱼;

船上 10 名渔民中还有 3 个是刚满 18 岁的年轻人,第一次随父辈远海作业。

可短短 10 分钟内,它们的求救信号相继中断,最后传回的画面让指挥中心陷入死寂:

海面上漂浮着成片半透明的 “凝胶状生物”,单个直径约 1 米的躯体在海水中缓慢蠕动(经实时分析,移动速度约 0.5 米 \/ 秒),3 米长的触手如同柔软的绳索,一旦缠上渔船螺旋桨;

就会分泌出黏腻的乳白色液体(检测显示 ph 值 7.5,含 80% 以上的胶原蛋白与未知活性酶)。

“吱呀 ——” 的金属摩擦声刺得人耳膜发疼,声波检测仪显示这声音频率高达 3000 赫兹(人类听觉舒适范围仅 20-2000 赫兹),几名渔民试图用斧头砍断触手;

却发现斧头一接触液体就被牢牢黏住,连木质斧柄都开始被腐蚀出细小孔洞。

触手上每平方厘米 5 个的细小吸盘不断收缩,在船体留下一圈圈直径 2 毫米的淡红色印痕 ;

后续样本分析证实,印痕中含有微量腐蚀性物质,能缓慢溶解玻璃钢材质,导致渔船底部已出现数十处渗水点。

“之前的能量飙升是‘苏醒’,现在的脉动是‘准备’—— 它们在等某个节点,或者某个时间点。”

路屿猛地直起身,指尖划过屏幕上太平洋海脊的红色升温曲线,指腹因用力而泛白。

数据面板显示,过去 24 小时内,海脊附近 1000 米深海区域的温度已上升 1.2c,而根据国际深海观测组织的历史数据,正常地质活动下该区域每月升温仅 0.1c,此次升温幅度是异常阈值的 12 倍。

更令人不安的是,温度升高已引发连锁反应:深海热泉喷口的矿物质排放量激增 3 倍,导致周边浮游生物在 24 小时内繁殖量翻倍,而这些浮游生物正是凝胶状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

同时,海水密度变化打乱了北大西洋暖流的流速,使得 “中远海运开拓者号” 原本的避浪航线被强制偏移,直接驶入了生物活动密集区。

屏幕反光中,路屿的眉头拧成死结,他无意识地蹭着键盘上的 “Enter” 键 —— 这个键的漆皮早已被磨掉,是陈屿生前最常按的键。

去年陈屿带队调查深海异常时,就是用这个键保存了最后一组温度数据,随后通讯便彻底中断,只留下 “它们在聚集能量” 的模糊录音,如今这一切,正精准地印证着老友的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