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南海异常(2 / 2)

陆衍之立刻按下会议桌中央的静音键(按下力度需≥5N),屏幕上马里亚纳海沟的实时画面瞬间暂停 —— 画面里能看到 “潜龙三号” 无人潜航器的探照灯(亮度 5000l)正照向漆黑的海沟壁。

他对着周围 5 名研究人员做了 “暂停会议” 的手势,指尖划过通讯器的生物识别区 —— 那里需要同时验证指纹(采集 1024 个特征点)和指静脉(识别精度 0.1),双重加密确保不会被冒用。

“详细说明。” 他的声音比平时低了半度,带着刻意压制的紧绷 —— 上次 “海龙” 小队失联时,他的声压级也曾降到 65db,比正常说话低 10db。

当听到 “意识信号”“涅盘协议” 时,他放在桌沿的手骤然收紧,指节叩在金属桌面上,发出 60db 的清脆 “叩” 声 ——

这是他极度紧张时的下意识动作,上次 “海龙” 小队失联,他也这样叩过桌子,当时桌面留下了 0.1 深的指印(后来用细砂纸打磨了 3 次才消去)。

他闭了闭眼,强迫自己冷静:“待在原地,不要接触任何人,包括老张。我让外勤组用‘黑箱车’接你 ;

车会在 5 分钟后到宿舍楼下,车牌号军 A?07391,你从侧门走,主走廊的监控刚被例行维护关闭,走侧门能避开 3 号楼梯间的红外探测器。”

“黑箱车” 是基地特制的防监听车辆,车身用双层 5 厚的铅合金包裹(铅纯度 99.994%),车窗贴了三层电磁屏蔽膜(屏蔽频段 10khz-18Ghz),连轮胎都是防磁橡胶(含 15% 镍铁合金粉末),能有效隔绝任何信号外泄 ——

去年测试时,工作人员在车外 1 米处用频谱分析仪检测,仅能捕捉到≤-120db 的微弱信号,相当于月球到地球的通讯强度。

陆衍之的声音沉得像深海的水压(每增加 10 米水深,水压增加 0.1pa),挂断通讯后转向路屿,瞳孔里满是锐利的光,像鹰盯上了 300 米外的野兔:

“调最高权限日志,重点查 03:00-04:00 的装置数据 —— 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型号 quantu design pS3)的灵敏度调到 10^-15 特斯拉,这是目前能捕捉到的最弱磁场信号;

粒子计数器要精确到每平方米每小时的 a 粒子数量(误差≤0.1 个),用的是 berra cR-39 探测器;还有热能监测仪,采样频率调到每秒 100 次,任何微秒级的波动都不能漏 ——

上次装置出现 0.01c的温度变化,就是热能监测仪先发现的。”

路屿的手指在触控屏上飞掠(滑动速度约 10\/s),多重屏蔽室的实时监控画面立刻弹出 ——

那是个直径 10 米的圆形实验室,地面铺着 2 厚的防静电橡胶垫,中间的真空实验舱用超白玻璃(透光率 92%)制成,多面体装置安静地躺在舱底的 tc4 钛合金托盘上(托盘长宽各 15,厚度 1);

表面的蓝色脉络像冻住的溪流,宽度约 1.2,毫无动静。

“所有读数正常!”

路屿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急促,“SqUId 检测到的磁场波动在 ±0.02 纳特斯拉,比实验室外的地磁波动(±0.05 纳特斯拉)还小;

粒子计数每平方米每小时 2.7 个,符合背景辐射水平(正常范围 2-3 个);热能值稳定在 22.3c,和实验室环境温度完全一致(误差≤0.1c)!

连装置外壳的静电电压都没超过 50 伏(安全阈值 100 伏),我甚至查了舱内的气压记录,从昨晚 22 点到现在,真空度一直保持在 10^-5 帕斯卡(相当于月球表面的 1\/100),没有任何活动痕迹!”

这诡异的结论让办公室陷入死寂,只有屏幕散热风扇的 25db “嗡嗡” 声在空气中回荡。陆衍之走到落地窗前,看着远处实验室的轮廓 ——

那是用三层 5 厚的铅合金(每层重量 80kg\/㎡)加两层碳纤维(抗拉强度 3500pa)建成的屏蔽室,连穿透力极强的中微子都很难穿透(中微子穿透铅的概率约 10^-18);

更别说有意识信号能绕过它,精准 “投” 到龙王的脑子里。他抬手按了按眉心,那里因为长时间盯着屏幕(连续 4 小时),已经泛起一阵酸胀感 ——

他的视力原本是 1.5,现在看 5 米外的标语牌,已经需要眯眼才能看清 “严谨求实” 四个字。“难道信号源不在装置本身?”

就在他皱眉沉思时,加密通讯器又接连震动 —— 这次是三个不同部门的紧急报告,屏幕上依次跳出 “陈砚 - 生物实验室”“李伟 - 机械维修部”“赵玥 - 情报分析室” 的标识,

备注栏全写着 “意识信号接收”(字体颜色为橙色,区别于龙王的红色)。

生物学家陈砚正负责分析 “海龙” 小队运载器残骸上的微生物样本。她在实验室的折叠床上小憩时,突然被 “哨兵已激活” 惊醒 ——

当时她的头靠在实验台上,脸颊贴着冰凉的玻璃培养皿(温度 4c),手里攥着一支没盖盖子的移液枪(量程 10-100μL,误差≤1%)。

桌上的低温电子显微镜(FEI titan Krios G3i)还亮着,屏幕上定格着微生物的纳米级螺旋结构 —— 那是从残骸内侧刮下来的未知生物;

直径约 10 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 1\/5000),螺距 25 纳米,之前用 Ila NovaSeq 6000 dNA 测序仪检测了三次,都没测出任何核酸序列(与已知生物的序列相似度<0.1%),团队一度以为是无机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