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的黑暗中,“利维坦” 的轮廓正缓缓浮现:它的躯体像一艘倒置的辽宁舰,背部布满了类似鳞片的金属结构,每片鳞片约 1.5 米见方;
边缘有 0.2 米宽的缝隙,缝隙里透出淡紫色的光,光的亮度随着鳞片开合而变化,频率与路屿提到的 “3.7 秒信号衰减” 完全同步;
头部没有明显的眼睛或嘴巴,只有一个直径约 20 米的圆形 “开口”,里面漆黑一片,仿佛能吞噬一切光线 —— 应急灯的光束照在它身上;
只够照亮不到 10 米的范围,其余部分仍隐在黑暗里,像神话中沉睡的古神,投下的阴影足以将整个运载器包裹。
“龙王” 下意识地屏住呼吸,他能感觉到运载器轻微的震动 —— 那是 “利维坦” 躯体收缩时产生的水压波动,顺着海水传递过来,让观察窗都泛起细微的涟漪,涟漪在窗面上扩散开,又慢慢消失。
更近处,11 个小型子体正在绕着运载器游动。它们的外形像被拉长的金属水母:最大的约 1.8 米长(相当于家用轿车的宽度),最小的仅 0.3 米(和篮球差不多),体表覆盖着半透明的薄膜;
薄膜下能看到细密的金线,像人类的血管,流动着幽蓝色的光纹,随着移动速度的变化,光纹会从浅蓝变成深蓝 —— 速度越快,颜色越深,最快时像凝固的夜空。
最诡异的是它们的移动方式:完全违反流体动力学,它们可以在原地旋转 360 度而不带动周围的海水(声纳未检测到任何水流扰动;
正常情况下,1.8 米长的物体旋转时会产生 1.2 米直径的水流漩涡,声纳图上会显示黄色乱线),也可以突然从 20 节时速加速到 40 节,没有任何加速过程,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力场 “推着” 走。
这种技术人类目前只能在实验室的 “磁悬浮列车” 项目中模拟 —— 磁悬浮列车在真空管道中能实现无阻力运动,但深海环境下,海水的阻力是空气的 800 倍,根本无法实现这种无扰动移动。
阿凯曾在心里估算过,要克服这样的阻力,子体的动力系统功率至少是 “海龙 -3” 的 10 倍。
这些子体没有表现出攻击性,反而像好奇的深海鱼群,围绕着运载器和那个半埋在沉积物中的多面体装置穿梭。
“龙王” 注意到,3 个子体靠近了装置 —— 那是一个边长约 5 米的正十二面体,表面刻着复杂的纹路,纹路的形状与国 2020 年公布的 “深海能量塔” 专利图有 70% 的相似度(当时国专利局公开的图纸显示;
能量塔表面有 12 条主纹路,每条主纹路分支出 6 条次纹路,而眼前的装置纹路分支是 8 条,略有不同,多出的两条纹路更细,像附加的密码)。
装置原本只有微弱的蓝光,像快要熄灭的蜡烛,当子体伸出细长的探针(直径约 5 毫米,长度可伸缩,最长达 1 米,探针顶端有 0.3 毫米的针尖,像是用来穿刺或接触,针尖泛着金属的冷光)
接触装置表面时,装置的蓝光突然变亮,亮度达到了约 500 流明(相当于家用台灯的亮度),并且开始有规律地闪烁:亮 0.5 秒,灭 0.2 秒,再亮 0.5 秒…… 像是在和子体进行无声的 “对话”。
“龙王” 掏出备用记事本,用荧光笔在纸上画下闪烁规律,荧光笔的绿色痕迹在昏暗的舱内格外显眼,他标注 “14:35 装置闪烁周期 0.7 秒,与子体信号频率同步”,字迹因为舱内空间狭小,写得有些歪斜。
另一个子体则贴在了运载器的观察窗上。
“龙王” 能感觉到指尖传来极其细微的震动 —— 频率约 50 赫兹,像是某种超声波扫描,这种震动让观察窗的玻璃产生了轻微的共振,耳边能听到 “嗡” 的轻响,像一只小虫子在耳边飞。
阿凯忍不住操作起仅存的机械臂:那是一个型号为 “深海 - 700” 的多关节机械臂,最大承重 50 公斤,腕部关节最大旋转角度 180 度;
平时用于采样和设备维修,机械臂的表面有一层防腐蚀涂层,此刻涂层边缘有些磨损。
此刻他控制着机械臂的 “手掌”—— 手掌上有 4 个硅胶吸盘,能吸附物体,吸盘边缘还沾着上次采样时的泥沙 —— 试图推开贴在窗上的子体。
“别碰它!”“龙王” 想阻止,但已经晚了 ——
机械臂的 “手掌” 刚碰到子体的薄膜,子体表面突然产生一股强大的吸附力,像电磁铁吸住铁块一样,牢牢吸住了机械臂,机械臂的关节处传来 “咯吱” 的变形声。
紧接着,一股细微但清晰的电流顺着机械臂传导进来 —— 阿凯的手臂瞬间发麻,指尖传来针刺般的痛感,像被无数根细针同时扎到,他下意识地缩回手;
却看到机械臂的操控屏闪过一道电弧,电弧是刺眼的白光,然后彻底黑屏,屏幕上最后显示的电流值是 36 伏特(人体安全电压是 36 伏特,刚好达到临界值,再高一点就会造成电击伤害);
压力传感器则显示关节处的压力达到了 120 兆帕,远超设计上限 50 兆帕 —— 机械臂的关节处已经出现变形,从观察窗能看到金属扭曲的痕迹,像被捏皱的锡箔纸,显然已经彻底报废。
“不要主动挑衅!”
“龙王” 低吼道,他的声音在密闭的舱室内显得异常沙哑 —— 因为紧张,他的喉咙已经干得发疼,说话时需要刻意吞咽口水才能让声音连贯,唾液划过喉咙时,能感觉到喉咙的干涩。
“它们不是在攻击我们,是在…… 研究我们。”
他看向小周,“把刚才的电流数据和压力数据记下来,还有子体的吸附力 —— 根据机械臂的承重上限,刚才的吸附力至少有 80 公斤,远超子体自身的重量。”
小周赶紧点头,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着,笔尖因为用力而有些弯曲。
这种身为 “样本” 的感觉,比面对枪林弹雨更让人屈辱。阿凯的手指还在微微发抖,他摘下手套,看着自己的指尖 —— 因为电流刺激,指尖有些发红,像被烫伤一样,他轻轻按了一下,传来轻微的刺痛。
陈默则拿出备用摄像机 —— 那是一个型号为 “耐高压 hd-900” 的深海摄像机,防水深度可达
米,镜头采用蓝宝石玻璃,能抵御深海高压,摄像机的外壳上有几道划痕,是上次任务时留下的。
原本续航只有 4 小时,现在因为电力不足,只能每 5 分钟拍摄 10 秒的片段。他按下拍摄键,镜头对准窗外的子体,屏幕上清晰地捕捉到子体体表的光纹:
那些光纹其实是细密的电路,在接触机械臂时,电路会亮起金线,像是在记录机械臂的材质数据(钛合金的成分、硬度、屈服强度等),金线的亮度随着数据记录而变化,像在扫描一样。
他们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指挥中心的指令,等待这场诡异 “接触” 的结束。
小周已经开始在记事本上写日志,开头第一句是 “14:40,机械臂报废,子体无进一步攻击,持续观察中”,字迹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心跳符号,像是在给自己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