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未知威胁(1 / 2)

指挥中心的中央空调将温度精准压到了 19c,出风口的气流带着细微的 “嘶嘶” 声掠过控制台。

那控制台表面覆着一层哑光碳纤维膜,指尖划过能摸到 0.2 毫米宽的防滑纹路,凉意顺着指缝往掌心渗,连指节都泛起一层薄白。

气流拂过屏幕时,Kd-820 显控屏边缘的指示灯泛起轻微光晕,在操作员王锐的袖口投下细碎的蓝影。但这丝凉意丝毫无法驱散舱内的焦灼:

主屏幕上跳动的 “连接”“采样”“评估” 三个白色大字,像三块刚从南极冰盖下凿出的碎冰,裹着零下几十度的寒意,顺着屏幕的冷光渗进每个人的毛孔。

有人下意识攥紧了胸前的身份牌,金属牌与衣扣碰撞的 “叮嗒” 声,在死寂里格外刺耳。

这里是东海联合舰队 “郑和号” 指挥舰的核心指挥舱,舱内 32 块 Kd-820 型高清显控屏呈环形排布,每块屏幕下方都嵌着红色紧急触控键,按键边缘磨出了浅痕,显然是常年被指尖按压的痕迹。

按下后能直接触发舱内应急照明,此刻应急灯的备用电源指示灯正闪着微弱的橙光,像颗悬着的心跳。屏幕上的实时数据带着鲜活的紧张感:

左侧最上方的屏幕显示声纳阵列的 “主动探测范围半径 120 海里”,旁侧小字标注着 “覆盖范围可抵御 5 级海杂波干扰”,绿色波纹里偶尔窜出的杂讯红点,让王锐的眼睫不自觉地颤动;

中间主屏定格着 “利维坦” 的三维建模图,模型上用黄色虚线标出 12 处疑似能量节点,节点旁的温度数值还在缓慢攀升,右下角小框循环播放 3 分钟前声纳捕捉到的躯体蠕动片段;

那庞然大物收缩时,建模图边缘的数据流竟跟着卡顿了半秒;右下角的小屏滚动着潜艇 “长征 - 18 号” 传回的参数;

“剩余电力 87%” 后跟着 “续航可支撑被动探测 48 小时”,“供氧储备 92%” 旁备注 “含应急氧舱冗余 15%”,参数旁的进度条泛着淡绿,却没人敢松口气。

平时此起彼伏的指令声此刻几乎消失,只剩下三台曙光 - 6000 服务器风扇的 “嗡嗡” 声 —— 那服务器机柜侧面的温度显示屏跳着 38c,比舱内温度高出 19c;

散热孔排出的热风裹着金属焦味,让附近士官的额角沁出细汗,汗珠顺着鬓角滑到衣领,晕开一小片深色水渍 —— 以及偶尔有人吞咽口水的细微响动,喉结滚动的声音在寂静里格外清晰。

操作声纳的士官王锐死死盯着屏幕上的绿色波纹,指节因为攥紧鼠标而发白,鼠标上的橡胶防滑纹被汗液浸得发亮,指腹按在左键上的痕迹深得像要嵌进去。

他面前的速溶咖啡已经凉透,杯壁上的水珠顺着杯身滴落在防滑垫上,发出 “嗒嗒” 的轻响,每一声都像敲在众人紧绷的神经上。

有次水珠滴得急了,年轻参谋小李的肩膀猛地颤了一下,手里的笔 “啪” 地掉在地上,他慌忙弯腰去捡,动作快得差点碰翻椅子。

王锐左手边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画着声纳波纹对比图,最新一条折线旁写着 “14:21 子体群出现频率异常,波动 ±0.3 赫兹”,铅笔尖还悬在纸页上,笔尖的铅芯断了一小截,显然是听到水滴声时顿住的瞬间,用力过猛折了芯。

谁都清楚,此刻屏幕上的每一个数据跳动,都关联着 1850 米深海里四位队员的生死;

那深度的海水压力相当于 600 头成年大象站在一平方米的铁板上,只要运载器出现 0.1 毫米的裂缝,海水就会像子弹一样冲进舱内,连让他们按下紧急按钮的时间都没有。

军事对抗的逻辑在此刻彻底失效了。

指挥舱内的参谋们习惯了计算弹道轨迹(比如舰载导弹的 “末端突防速度 2.5 马赫”,换算成实际速度就是每小时 3060 公里,比民航客机快 3 倍;

数据旁的红色箭头总让人想起导弹划破长空的残影)、预判敌方舰队航线(通过卫星追踪航母的 “日均机动距离 300 海里”;

这个距离相当于从上海到福州的直线距离,且需避开 3 处暗礁区,海图上暗礁的标记是黑色三角,像三颗悬着的钉子);

破解常规加密通讯(如国海军的 “Lk 16 数据链”,其加密周期为 128 秒,破解需同时运算 8 组密钥,键盘敲击声曾是指挥舱最常听见的背景音),但眼前的对手完全跳出了这套框架;

那不是携带导弹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满载排水量 9200 吨,配备 96 单元垂直发射系统,模型图里的导弹发射管像整齐的蜂巢);

不是隐藏在海底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最大潜深 500 米,水下航速 34 节,声纳图上的轨迹是流畅的银线);

而是一个悬停在 1850 米深海、体长超过 200 米的庞然大物 “利维坦”(其体积相当于 3 艘 055 型驱逐舰拼接,建模图放在屏幕中央时,几乎占满了整个主屏);

以及它释放的数十个高速子体,构成了一个拥有自主意识的 “活体实验系统”,声纳曾捕捉到子体间的信号交互;

频率随 “利维坦” 的躯体收缩同步变化,像蜂群围绕蜂王传递信息,那细碎的信号波纹在屏幕上跳着,像一群不安分的萤火虫。

这种被更高层级科技 “凝视” 的感觉,比面对枪口更让人窒息:就像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举着石斧,却发现自己站在了现代实验室的显微镜下;

一举一动都在被未知的观察者记录、分析,甚至归类。更令人心悸的是,“利维坦” 的体表鳞片经光谱分析,含 ti-6Al-4V 与 ta-10w 配比的钛 - 钽合金 。

这种材料在深海 600 兆帕高压下的屈服强度达到 1200pa,比我国现役 094 型核潜艇壳体所用的 hY-100 钢(屈服强度 890pa)高 3 倍。

光谱图上,钛 - 钽合金的峰值是刺眼的亮紫色,而 hY-100 钢的峰值只是淡蓝,两者的差距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国在 2023 年公布的 “深海猎手” 项目中曾提及类似材料,当时项目负责人在国会听证会上宣称 “仅能在实验室环境下合成 100 克级样品,距离实战应用至少需 10 年”;

如今却以这种震撼的方式出现在东海深处 —— 屏幕上 “利维坦” 的鳞片开合时,紫色的光从缝隙里漏出来,像某种不属于地球的生物在呼吸。

“海龙 -3” 型深潜运载器的实时方位在屏幕上闪烁着微弱的绿光,绿光周围环绕着 17 个红色光点 —— 代表至少 17 个高速子体。

声纳显示这些子体的时速稳定在 42 节(约 77.8 公里 \/ 小时),远超人类现役最深潜航器 “奋斗者” 号(下潜深度

米,最高时速 25 节;

且达到该速度时每小时需消耗 18 千瓦时电力,能耗数据旁的红色警告灯总在闪烁)的机动上限。更反常的是,子体转弯时完全不产生涡流。

“奋斗者” 号以 15 节速度转弯时,会在身后形成直径 3 米的涡流,声纳能清晰捕捉到水流扰动信号,那信号是紊乱的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