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利剑授权(1 / 2)

东海的深夜,是连星光都要被吞噬的墨色深渊。

黑潮支流在此处与近海环流交汇,形成流速达 1.2 米 \/ 秒的暗流,浑浊的海水裹着深海特有的咸腥气;

那是浮游生物、沉船残骸与海底火山岩分解物混合的味道,一遍遍撞向舰体,发出 “轰隆 —— 哗啦” 的闷响。

像沉睡了千年的深海巨兽翻身时的呼吸,震得 “西宁号” 驱逐舰的甲板都在轻微震颤。

特混舰队在浪涛里压着 12 节的低航速游弋,这是经过无数次隐蔽航行验证的 “静音航速”,既不会因航速过慢被海流带偏航向,也能将舰体噪音控制在 90 分贝以下,与海洋背景噪音几乎融为一体。

舰队核心是 052d 型驱逐舰 “西宁号”,其满载排水量 7500 吨,舰艏劈开的浪痕泛着细碎的磷光,那是被螺旋桨搅动的夜光藻在黑暗中发出的微弱荧光;

左侧的 054A 护卫舰 “湘潭号” 舰桥上方,h\/SJG-206 型反潜雷达天线以每分钟 6 圈的速度缓慢转动,雷达罩上的防腐蚀涂层在夜色里泛着暗灰色;

后方的 901 型补给舰 “呼伦湖号” 像座沉稳的移动堡垒,满载的燃油、淡水与弹药让它的吃水深度达到 12 米,舰体两侧的稳定鳍完全展开,抵御着 3 米高的涌浪。

所有外露灯光都被三层防光膜严严实实裹住 —— 最内层是吸光绒布,中间是防红外辐射涂层,外层是防微光探测薄膜,确保舰队在夜视仪与卫星侦察下完全 “隐身”。

只有 “西宁号” 作战指挥中心的舱门缝隙里,漏出几缕幽蓝的屏光,映得走廊地面像结了层薄冰,连走动的水兵都下意识放轻了脚步,生怕打破这令人窒息的寂静。

指挥中心内,空气稠得能拧出水。

36 块高清显示屏组成的主战术墙亮得刺眼,屏幕边缘的散热风扇发出细微的 “嗡嗡” 声,成了这个密闭空间里唯一的背景音。

左侧 “湘潭号” 实时传回的声纳图谱上,绿色波纹以每秒 2 次的频率扫过深蓝色的海图,波纹边缘偶尔出现的浅灰色杂波,被系统自动标注为 “抹香鲸低频声波 —— 无威胁”;

中间区域,代表己方三艘舰艇的绿点呈标准的 “三角防御阵” 铺开,间距精确到 1.5 海里 —— 这是东部战区海军经过 200 余次反潜演练验证的最优阵型,既能让三舰的声纳探测范围形成互补,又能在遭遇突袭时快速形成交叉火力;

右侧三个醒目的红点正以 5 节的速度龟速移动,图标下方标注着 “幽灵 3 型无人潜航器” 的黑色字样,每个红点旁都跟着一行橙黄色小字:“携 30 水下机枪(钨合金弹头,射速 600 发 \/ 分钟)+ 电磁切割臂(最大切割厚度 15 钛合金),威胁等级:高”。

更远处,一片 200 平方公里的淡黄色 “阴影区” 像块补丁压在海图上,标注信息密密麻麻:

“平均水深 1850 米,最大水深 2300 米,海底地形:马里亚纳海沟延伸段(海沟 + 火山岩),海水温度 4c±0.5c,盐度 35‰,声纳探测准确率<30%”—— 这片海域是 “暗网联盟” 遗失装置的沉没区,也是今晚所有危险的核心。

三天前,这个由多国雇佣兵组成的非法组织,在试图将装置运往西太平洋某秘密基地时,遭遇台风 “海燕” 袭击,运载潜艇沉没,装置随之一同坠入这片深海,而装置里存储的,是他们近三年窃取的我国海军演习数据,以及西太平洋 12 个水下基站的精确坐标。

陆衍之站在战术墙前,藏青色作训服的领口系得严丝合缝,肩章上的两杠二星在屏光下泛着冷芒。

他刚摘下加密耳机,耳罩里还残留着东部战区联指王将军沉得像礁石的声音:

“衍之,那装置里的东西比金子还金贵 —— 捞不上来,整个东海的反潜部署就得推重练,过去五年的演练成果等于白费;

留了活口,下个月与俄罗斯海军的‘蓝剑’联合演习就得换海域,咱们丢不起这个人。”

这位 42 岁的驱逐舰舰长,曾在 2021 年东海军演中创造过 “单舰拦截三枚超音速反舰导弹” 的纪录,当时他指挥 “西宁号” 连续启动舰载防空系统;

用红旗 - 9 远程导弹、红旗 - 10 近程导弹与 730 近防炮组成三层拦截网,将模拟敌方的导弹全部击落,事后被战友们称为 “东海铁壁”。

此刻,他的战术终端屏幕上,最高级别的 “利剑授权” 图标正闪着红色警示光 —— 这意味着他能直接调用 “高分七号” 卫星的实时成像(分辨率达 0.5 米,能清晰识别海面上的易拉罐);

能下令发射 “鹰击 - 18” 反舰导弹(射程 600 公里,末端突防速度达 3 马赫),更意味着 “海龙” 小队的四名队员,不能有任何闪失。

“报告!”

反潜参谋周明突然起身,数据板在手里攥得指节发白,指腹因长期操作设备而磨出的茧子格外明显,

“‘海龙’小队已抵达北纬 30°12′、东经 122°45′投放点,蛟龙 - Ix 运载器自检完毕:

供氧系统剩余 72 小时(含应急供氧 12 小时),抗压壳体压力值 2.3pa(设计最大承压 25pa,对应 2500 米水深),推进系统噪音 92 分贝(低于抹香鲸低频叫声 15 分贝),均符合深海作业标准!”

陆衍之的目光落在战术墙角落的 “海龙” 标识上 —— 那是一个银色的潜水头盔图案,

这支海军特战王牌部队成立于 2010 年,队员平均潜水时长超 3200 小时,相当于每天潜水 4 小时、连续潜了 2 年半。

去年南海打捞坠毁的美军 q-9 无人机时,队长 “龙王” 赵建军曾在 1200 米深海创造过奇迹:

当时无人机携带的定时炸弹倒计时只剩 8 分钟,他在能见度不足 1 米的深海里,仅凭应急手电筒和机械臂,徒手拆解了 3 个炸药模块,事后被中央军委授予 “一等功”。

他们乘载的蛟龙 - Ix,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特战水下运载器,全长 8.5 米,直径 1.8 米,钛合金壳体厚度达 12,能抗住 2500 米水深的高压;

推进系统采用的 “无轴泵喷” 技术,核心是稀土永磁电机,相比传统螺旋桨,噪音降低了 20 分贝,而抹香鲸的低频叫声约 107 分贝,这意味着蛟龙 - Ix 在水下移动时,几乎能完全融入海洋背景噪音。

可即便如此,要在 1850 米深的 “海底迷宫” 里找一个篮球大小的装置,依旧像在沙尘暴里找一粒刻了字的沙子 —— 海沟里的火山岩错落分布,沉船残骸堆积如山,声纳根本无法精准区分。

“先清掉天上的‘眼睛’。” 陆衍之的声音不高,却像冰锥刺破指挥中心的死寂,每个字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路屿,该你了。”

指挥中心西北角,路屿正蜷在定制的电竞椅里,宽松的黑色连帽卫衣罩住半张脸,卫衣帽子上印着的 “中国红客联盟” logo 已经洗得发白;

左耳罩上贴的《攻壳机动队》草薙素子贴纸边角磨损严重,右耳罩里隐约漏出重金属摇滚的鼓点;

这是他每次高压操作时的习惯,2023 年破解 “暗网联盟” 的服务器时,他就是靠这种快节奏音乐保持专注,连续工作了 18 小时,最终成功获取了对方的水下基地坐标。

这个 20 岁的网络战参谋,曾是全国黑客大赛的三连冠得主,大学时因破解某国外网站的防御系统、下载回我国流失的文物数据而被部队特招。

他面前三块 27 英寸显示屏亮得晃眼:左侧是敌方 “天网” 卫星与舟山群岛附近 3 个雷达站的网络拓扑图,红色节点密密麻麻织成一张网,每个节点旁都标注着 Ip 地址与信号强度;

中间的数据流以每秒 300 行的速度滚动,绿色代码里偶尔蹦出几个红色错误提示,那是系统在尝试破解敌方加密信道;右侧的模拟攻击路径上,代表 “后门程序” 的小图标正以每秒 10 个节点的速度,往 “天网 - 3” 卫星的信号源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