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甚至《心动的距离》节目组里那个坚持要增加“更真实冲突性互动”、间接导致探班危机的小导演,在提出建议的那一刻,其“偏执坚持”情绪指数出现了短暂的异常飙升,事后他自己都觉得奇怪,为什么当时会那么固执。
这些波动都极其微弱,像投入湖面的小石子,激起一点涟漪就迅速消失,连当事人都察觉不到,更不会想到是被外力影响。
“它不是直接控制人的行为,而是潜移默化地引导。”陈默很快得出结论,语气里带着一丝寒意,“就像一种无声的低语,放大人们内心原本就有的阴暗面、偏执点或者负面情绪,然后看着事情一步步走向混乱,它再从中汲取熵增能量。”
“能通过这些波动找到源头吗?或者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点?”林薇急切地问。
「系统提示:对异常波动进行深度数据流追踪,需消耗5000点经验值\/次,追踪结果可锁定污染源的大致活动范围及传播媒介,无法精确定位具体载体。」
“追踪!立刻追踪!”两人几乎同时开口,没有丝毫犹豫——5000经验值虽然不菲,但比起找到污染源的重要性,根本不值一提。
「系统提示:扣除5000经验值,当前剩余经验值点。深度追踪启动……」
系统界面瞬间切换,无数代表数据的光点在屏幕上飞速流转、碰撞、聚合,最终形成一个模糊的轮廓。出乎意料的是,追踪结果指向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物或地点,而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媒介。
「追踪结果:异常波动与特定‘叙事载体’关联度高达87.3%。载体形式:流行音乐、短视频片段、网络小说段落、商业广告slogan等大众文化产品。传播特征:高度依赖互联网及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用户浏览、分享行为完成扩散,感染强度与用户情绪敏感度正相关。」
污染源,竟然藏在日日常见的信息流里!它以文化产品为外壳,像病毒一样附着在旋律、文字、画面中,悄无声息地感染着每一个接触到它的人!
“这怎么找?难道要把全网的流行文化产品都筛查一遍?”林薇看着屏幕上的结果,瞬间感到一阵绝望——这无异于大海捞针。
“不,它一定有核心载体。”陈默的眼神依旧锐利,没有被眼前的困境击退,“它能精准锁定顾辰轩和苏婉清这两个主角,精准放大他们的情绪,说明它要么有自主意识,要么背后有操控者,而且它需要‘锚点’来集中放大污染效果。顾辰轩和苏婉清就是最大的锚点,我们要找的,就是那个最能同时影响他们两人的核心载体。”
就在这时,林薇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被忽略的细节——苏婉清之前和她聊天时,无意中提到过的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