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2)

1945年即民国34年,一月一日,作为敌战区的四九城显的特别压抑。

路上的行人都是行色匆匆的,各自都在为生计奔波。

南锣鼓巷一座四合院的中院,西厢房里面,一个长相俊秀的少年,透过窗户看着外面的雪。

紧了紧自己身上的破棉袄,叹了口气说,“来早了啊,尼玛这直接早了二十年。”

少年名叫赵文,阿不现在应该叫贾东旭了。

是三天之前穿越过来的,抓着1944年的尾巴自己被大运重卡送了过来。

看了看自己的家,贾东旭叹了口气,“哎!”

现在的四九城还是敌占区,小日子还有八个多月才会投降。

以前在书本上面看着,赵文还没什么感觉,现在到了这个年代。

才知道狗日的小鬼子有多该死,各种各样的税就不说了。

他妈的连吃都只能吃杂和面,贾东旭吃第一口差点就吐出来了。

坚持了一天没有吃饭,第二天还是没办法老老实实的吃,不吃不行啊,饿的受不了。

过来虽然才短短三天时间,但是贾东旭已经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艰难。

光吃喝拉撒,就要了他半条命。

发了一会呆,贾东旭就走过去到了桌子旁边,准备把贾张氏今天早上做的早餐吃了。

看着那小半碗的杂和面糊糊,贾东旭就是感觉难受,就这个东西喝下去难喝。

拉出来也难拉,简直是要了老命了,不过想着贾张氏大冬天的还要出去帮别人打扫卫生赚钱补贴家用。

贾东旭还是拿起来慢慢的喝着,一边喝一边想着现在的情况。

四合院里面,现在还没有以后住那么多人。

前院只有一家人,也不对准确来说是一个人,是一个老头,名字叫什么贾东旭不知道。

但是大家都叫他福伯,平时负责看大门和帮后院的房东夫人跑跑腿什么的。

中院就比较热闹了,贾家和易家还有何家。

老贾去年就在轧钢厂出事故没了,贾张氏又是哭又是装可怜的。

娄镇华被烦的没办法了,只能给了五十个大洋,和一百斤玉米面。

还答应过了年贾东旭大一点就可以去厂里面上班,才打发了贾张氏。

贾张氏这两年就是靠着给别人洗衣服和打扫卫生,和做一点鞋出去卖,挣钱养活贾东旭的。

老贾的抚恤金她是一点也不敢拿出来用。

对面易中海家里面情况呀好一点,在轧钢厂里面已经是一个中级工了。

现在的易中海也才三十四岁,虽然还没有孩子,但易中海现在对自己还是信心满满的觉得自己肯定会有的。

另一个就是何家了,家里面的条件是四合院里面最好的。

甚至在南锣鼓巷都算是不错的,因为何大清是个大厨。

从小就被他师傅买了回去,当了儿徒,在他师傅手底下学了二十几年的厨艺。

后面又娶了他师傅的女儿,谭玉华,以前在丰泽园里面上班,后面因为外面兵荒马乱的,老丈人就介绍他到轧钢厂上班。

何大清也确实有两把刷子,一手厨艺娄家人还是很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