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内的光线被调至适宜研究的柔和亮度,四面墙壁上的智能屏幕同时亮起,呈现出鲁王宫帛书的高清扫描图。这张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绢帛被保存得出乎意料地完好,上面的朱砂文字依然鲜艳如初,仿佛刚刚书写完成。
经过碳十四测定和材质分析,这份帛书确认为西周末期文物,距今约两千八百年。叶天站在主控台前,手指轻触全息界面,更为难得的是,上面使用的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加密文字系统,直到昨天,系统才完全破解其编码规律。
陈教授推了推眼镜,眼中闪烁着考古学家特有的兴奋光芒:这可能是继甲骨文之后,先秦文字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鲁国作为周王朝的重要诸侯国,其文化传承有着独特价值。
叶天操作着系统,帛书上的古老文字开始实时转换为现代汉字,同时旁边显示出相应的注释和解读。
根据帛书记载,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无道,诸侯离心。鲁僖公为求国家长治久安,暗中派遣一支特殊船队前往东海。叶天放大其中一段文字,船队由鲁国最杰出的方士、工匠和水手组成,目的是寻找传说中的不死草——一种据说能让人长生不老的仙药。
龙渊忽然开口,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中显得格外清晰:海底墓。
所有人的目光转向他。龙渊很少主动发言,但每次开口都切中要害。
没错,叶天点头赞同,同时调出系统比对结果,通过交叉比对《鲁史》《山海经》和《徐福东渡记》等多部古籍记载,我们发现鲁国公的船队最终消失在现在的西沙海域附近。
大屏幕上的画面切换为卫星地图,深蓝色的海洋上出现了一条模拟的古航线。叶天继续解释道:系统结合西周末期的洋流变化、地质变迁数据,以及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记录,进行了超过十万次模拟运算。
何教授补充道:我们还参考了明代《郑和航海图》和清代《海国闻见录》中的相关记载,发现这一区域历来是海上事故多发区。元代有一艘商船曾在此区域意外打捞到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可惜当时未有深入研究。
地图上的模拟航线最终汇聚在一个特定的坐标点,系统用醒目的红色标记出来。数据显示,这个位置距离现代航线有一定距离,处于相对偏僻的海域。
但是,何甜甜皱眉看着数据面板,那片海域水深超过200米,有的区域甚至达到300米以上。常规潜水设备根本无法到达这样的深度,更不用说进行考古作业了。
她调出一组数据:根据国际深海考古的经验,超过60米的水深就已经属于技术潜水范畴,需要特殊的混合气体和专业设备。200米以上的深度,不仅需要最先进的潜水器,还对作业时间有严格限制。
王猛摸着下巴说:我记得2012年英国一家公司在地中海打捞古罗马沉船,水深才120米,就动用了遥控机器人和特制潜水艇。咱们这次面临的挑战更大。
叶天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放心,这些问题系统已经考虑到了。他切换屏幕,展示出一系列设计图纸和技术参数。
基于我们之前在多处遗迹中发现的精绝国技术,结合现代深海工程学,系统已经设计出了适合深海考古的特殊装备。叶天放大其中一个设计图,这是一种新型的潜水探测装置,采用精绝文明特有的能量屏障技术,可以抵抗深海高压。
陈教授惊叹道:精绝人竟然掌握了如此先进的深海技术?这改写了对古代文明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