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虚火之性(2 / 2)

此方最初用于治疗产后血虚受寒所致的腹痛,或虚寒性痛经,核心在于“温补气血,散寒止痛”。当归补血活血,生姜温中散寒,羊肉补虚助阳,三者合用,相得益彰。因此,即便没有上述特定症状,只要你是阳虚体质、怕冷乏力、月经不调、冬季易感者,食用此汤皆可获益匪浅。我建议从立秋后开始,每周食用一至两次,冬季尤为适宜。冬天阳气内敛,人体消化功能增强,许多夏季难以消化的食物在冬季皆可轻松吸收,正是“冬令进补,来年打虎”的好时机。

虚火之性,复杂而微妙,它不是简单的炎症或上火,而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需谨记人体阳气的珍贵,慎用寒凉药物,避免过度清热解毒而伤及根本。更应注重脾肺的调理,以温补之法,滋养后天之本,守护生命之火。中医的智慧,不在于对抗症状,而在于调和整体,恢复平衡。真正的养生,是顺应自然,尊重体质,回归本真。

愿我们都能在千年中医智慧的指引下,读懂身体的语言,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之道,活出温润、有力、充满生机的人生。

2. 因过度使用寒凉药物引发真菌性鼻炎的惨痛教训

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曾有言:“久服寒凉者,如饮鸩蜜,只知其甘,不知其害,亘古以来,死者如麻,茫茫浩劫,良可痛也。”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长期使用寒凉性质药物所隐藏的巨大风险。这些药物虽在初期或许能带来些许缓解,比如退热、消炎、镇静等作用,让患者误以为“药到病除”,但其副作用却如暗潮般汹涌,潜移默化地损伤脾胃阳气,削弱人体正气,最终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正如古人所云,从古至今,因久服寒凉而损害身体甚至失去生命的人不计其数,实在令人痛心疾首。中医讲究“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寒凉药物若滥用,无异于自我剥夺体内阳气之火,久而久之,百病丛生。

在现代医学的实践中,这种现象同样屡见不鲜,尤其是在抗生素的使用上,寒凉药物的“现代版”滥用问题日益严重。张纾难教授长期与咳嗽病人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指出,真正需要足量抗生素治疗的咳嗽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且通常是肺部出现明显的细菌感染,如化验血时发现有白细胞增加、发烧、x 光检查发现肺部阴影等炎症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抗生素是必要的,且必须保证剂量足够、疗程足够长,以便彻底治愈。因为老年人的抵抗力较低,免疫系统反应迟缓,一旦感染控制不彻底,病原体极易扩散,引发肺脓肿、败血症、心力衰竭等严重合并症。因此,有经验的医生在为老年人治疗肺炎、气管炎等肺部感染时,会在烧退、血象恢复正常、痰液颜色变浅变淡后,继续使用抗生素一周或三天,以确保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复发。

然而,对于年轻人的慢性咳嗽,其后期往往已无明显的炎症存在,多为病毒感染后气道高反应性、过敏或神经调节异常所致。钟南山教授曾多次强调,感冒咳嗽真正需要抗生素治疗的只是少数情况,大约不足20%。许多咳嗽并非由肺部或气管的炎症引起,甚至可能源于其他系统的问题,如食道返流导致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鼻后滴漏综合征引起的“鼻源性咳嗽”等。尤其是在躺下时咳嗽加剧的情况,可能根本与肺或气管无关,而是胃酸刺激咽喉或鼻涕倒流所致。此时使用抗生素不仅无效,还可能破坏肠道和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平衡,导致耐药菌滋生、真菌过度繁殖,进而引发更复杂的健康问题。

我曾亲眼目睹一个惨痛的案例。我的表弟一次普通感冒后,因持续低热、咳嗽,被医院诊断为“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随即给予大剂量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连续使用达两周之久。初期症状略有缓解,但停药后不久,他开始出现鼻塞、头痛、嗅觉减退,并频繁感到鼻腔内有异物感。经耳鼻喉科检查,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一种由念珠菌或曲霉菌感染引起的顽固性炎症。脚气虽不是严重疾病,一般的鼻炎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脱敏治愈,但真菌感染的鼻炎却异常复杂,药物难以直达病灶,且极易复发。真菌喜欢生活在缺氧、潮湿、阴暗的环境中,鼻窦的解剖结构正为其提供了理想温床,一旦环境适宜,它们就会肆意生长,形成菌丝团块,侵蚀黏膜与骨质。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通过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开放鼻窦通道,改善通气与引流,从根本上改变鼻腔内的微环境。

表弟在患病期间,总能闻到一股挥之不去的臭鸡蛋味道,那是真菌在吞噬鼻组织时产生的硫化氢类气体,医学上称为“嗅觉幻觉”或“恶臭感”。真菌的破坏力惊人,它会逐步侵蚀被感染的组织,导致黏膜坏死、骨质破坏,甚至引发眶周蜂窝织炎或颅内感染。有的女性患有真菌性阴道炎时,会感觉比其他类型的阴道炎疼痛更明显,这也是因为真菌在吞噬局部的黏膜组织,引发剧烈炎症反应。如果不及时控制,鼻子里的真菌可能会突破鼻窦壁,侵袭颅底骨质,进而影响大脑,导致真菌性脑膜炎,死亡率极高。这是我所见过的因抗生素滥用而导致的最为惨痛的教训之一,不仅耗费了大量医疗资源,更让表弟承受了长达数月的身心折磨。

从中医角度看,抗生素与清热解毒类“去火药”性质相似,均属寒凉之品,主要针对感染的急性期,表现为红、肿、热、痛、发热等“实热证”。然而,当疾病进入后期或由急性转为慢性后,体内已无明显的“火”症存在,反而因长期用药和疾病消耗,出现气虚、阳虚、脾虚等“虚证”表现。无论患者原本的体质如何,在疾病的长期消耗下,体质会逐渐由实转虚,即所谓“久病无实”。此时,再继续使用去火药和抗生素不仅无效,还可能带来后患。因为人体已经无火可去、无炎可消,继续用药只会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耗损元气,导致“虚不受补”“药后不适”等现象。正如中医理论所言:“元气一伤,百病丛生。” 这不仅是中医的智慧总结,也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治疗应转向扶正祛邪,以健脾益气、温阳化湿为主,而非一味清热攻伐。

3. “胃喜为补”的真正含义及现代应用

“胃喜为补”这一古训,常被一些人误解为嘴馋的理由,甚至成为暴饮暴食的借口。然而,其真实含义并非如此。中医认为,“胃喜为补”是指人出于本能想吃某种食物,且吃了之后感到舒服、消化良好、无腹胀腹泻等副作用,这表明这种食物与当前体质状态相契合,是身体真正需要的营养或调理物质。它强调的是身体的自我感知与生理需求,而非情绪性进食或欲望驱动。

中医大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绵之先生在开方用药时非常注重“胃喜为补”的原则。他所推广的王氏保赤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氏保赤丸由南通名医王胪卿在清道光年间配制,是儿科的秘方,历经九代传承,以“调和脾胃、祛邪扶正”为核心理念。新中国成立后,王绵之教授将其公之于众,如今在药店即可买到。此药由多种温和中药组成,如苍术、厚朴、陈皮等,对孩子的消化不良、四时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脾胃虚弱引起的发育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是老百姓常给孩子吃的“小药”,作用平和,副作用极小。脾胃虚弱的成年人也可以将其作为保健药服用,只需加大剂量即可,尤其适用于长期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的亚健康人群。

王教授在给病人开补药时,如阿胶、山萸肉、人参等滋腻之品,通常会在第一剂后询问病人的胃口情况。如果病人胃口良好,消化正常,说明药性与体质相合,可以继续服用;如果第一剂后病人出现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甚至连饭都不想吃了,则说明补过头了,脾胃运化不及,药反成滞,此时胃已经“不喜”了。再补下去就不是补,而是“堵”了,不仅无法吸收,反而加重脾胃负担,适得其反。

对于现代人来说,面对各种美食诱惑,在执行“胃喜为补”原则时需要更加谨慎。现代生活节奏快,情绪波动大,很多人进食并非出于生理需求,而是为了缓解压力、填补空虚。例如,如果你已经吃过饭,胃已八分饱,却突然有机会免费享受一次价值 200 元的自助餐,里面有昂贵的生蚝和哈根达斯冰淇淋,而此时你仍想大吃一顿,那显然不是“胃喜”,而是嘴馋了,是情绪性进食或社会性诱惑的体现。这种进食不仅无法带来真正的滋养,反而可能引发消化不良、肥胖、代谢综合征等问题。

判断自己是饿了还是馋了,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连原本不想吃的东西都觉得香,比如平时不爱吃的粗粮、蔬菜,此刻也觉得可口,那肯定是真饿了。所谓“晚食以当肉”,就是形容人在饥饿时,粗茶淡饭也味同珍馐;反之亦然,吃什么都香的时候,往往是真的饿了。而如果只是对某种特定食物(如甜食、油炸食品)产生强烈渴望,但对日常饮食无感,则多为“馋”而非“饿”。真正的“胃喜”,是身体发出的温和信号,表现为食欲自然、进食舒适、餐后轻松;而“嘴馋”则是欲望的冲动,常伴随焦虑、内疚或暴食后的不适。

因此,“胃喜为补”不仅是中医的饮食智慧,更是一种现代人亟需重建的身心连接。它提醒我们:饮食不应被欲望主导,而应倾听身体的声音,在合适的时间,吃合适的食物,才能真正达到“补”的目的。在抗生素滥用、寒凉药泛滥的今天,回归这种朴素的健康观,或许正是我们避免“饮鸩止渴”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