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来聊聊身体里的那股“火”——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健康的对话,更是一次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在科技飞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的身体却悄然面临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影响深远的威胁——环境雌激素所引发的“内火”失衡。
在以前,我们常常听到一个口号:“人老心不老”。这句话曾激励了无数人,鼓励我们在岁月流逝中依然保持热情、乐观与追求。它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不向年龄低头的生命态度。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环境的深刻变化,这个口号或许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了。因为如今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心理层面的衰老挑战,更是生理层面被外部环境悄然改变的现实。因为我们身边出现了许多“环境雌激素”——这些来自日化产品、塑料制品、农药残留乃至某些保健品中的化学物质,正通过皮肤、呼吸、饮食等途径悄悄进入人体,干扰内分泌系统。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诱惑,比如过度美容、激素滥用、情绪压抑等,都在加剧体内“火”的积聚。所以,这个口号可能需要稍作修改,至少要改为“人有多老,心有多老”。唯有身心同步匹配,内外协调一致,我们才能真正避免身体里那股无名之火带来的困扰,实现真正的健康与平衡。
1. 雌激素的增多:双刃剑下的隐忧
雌激素可以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从好的方面来说,含有雌激素或类雌激素成分的化妆品通过皮肤吸收后,可以促进胶原蛋白生成,增强皮肤锁水能力,使人的皮肤细腻光滑,气色显得年轻有光泽。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抗衰老产品都主打“植物雌激素”或“仿生科技”的原因。但从坏的方面来说,外源性雌激素的过度摄入,尤其是非医嘱下的长期使用,可能打破体内激素平衡,刺激乳腺、子宫内膜等组织异常增生,进而诱发各种妇科癌症,如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
那么,为什么许多妇科医生从不使用美容院推荐的“高效护肤”产品?原因正在于此。她们深知激素作用的两面性。曾经,日本人尝试用蜂王浆对更年期女性进行辅助治疗,将蜂王浆涂抹在大腿内侧等皮肤较薄的部位,发现这些女性的潮热、出汗、情绪波动等更年期症状明显好转,皮肤状态也显着改善。北京第四制药厂曾专门生产“北京蜂王浆”,工作人员在调配蜂王浆的过程中,发现那些长期接触蜂王浆的员工,手部皮肤异常细腻白嫩,即便年过五十,仍如少女般柔润。这是因为蜂王浆中含有丰富的天然类雌激素物质,如壬烯酚等,具有一定的激素样活性。蜂王从幼虫期开始就 excsively 食用蜂王浆,寿命可达五到六年,而工蜂仅能存活约50天。蜂王成年后每日产卵,产卵总量甚至超过自身体重,这种惊人的生命力正是蜂王浆中复杂营养与生物活性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合理、适量地服用蜂王浆,确实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许多癌症病人在无法接受常规治疗的情况下,通过坚持食用蜂王浆,体质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寿命也有所延长。
但关键在于“合理”二字。雌激素通过皮肤吸收后,既可能带来皮肤细腻、延缓衰老的益处,也可能因摄入过量或使用不当,成为诱发妇科疾病的“隐形推手”。雌激素对女性来说是一种生机的象征,它维系着女性的第二性征、月经周期与生育能力,能够让女性魅力更加浓郁,青春期明显延长。然而,如果雌激素来得不是时候,比如在儿童期过早出现,或者在更年期后仍大量存在,就会成为女性难以承受的“火”。对于女童来说,她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尚未成熟,过多的外源性雌激素会干扰正常的发育节奏,导致性早熟——乳房发育、月经初潮提前、身高突增后停止,就像用硫黄催开的花朵,看似绚烂,实则透支了未来的生命力。北京儿童医院的“少女妇科”门诊原本是为二十几岁的青年女性设立的,但近年来却频繁接诊十岁出头的小女孩,她们常常被中医诊断为“阴虚火旺”,表现为烦躁、盗汗、失眠、月经紊乱等,需要服用黄柏、知母等清热泻火、滋阴降火的中药来抑制这股提前到来的“生机”。
对于中老年女性而言,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发育期早已过去,身体对雌激素的需求大幅下降,但若因环境暴露或不当补充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居高不下,这些“多余”的生机便无法正常代谢排出,反而在体内郁结,形成中医所说的“肝郁”状态。肝主疏泄,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则“肝郁化火”,火性上炎,表现为易怒、头痛、面部潮红;火邪下注,则可能引发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甚至发展为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严重疾病。近年来,这些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与“环境雌激素”的广泛存在和检测发现几乎是同步的。显然,能够使女性青春常在的雌激素,是一个既诱人又危险的“双刃剑”。
在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中,内分泌治疗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医生会通过药物抑制雌激素受体或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以防止癌细胞复发和转移。临床观察发现,乳腺癌患者在完成手术、放化疗之后,如果长期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压抑等“肝郁”症状,其复发风险显着高于情绪稳定、心态积极的患者。这说明,心理状态与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而环境雌激素正是通过干扰这一系统,埋下健康隐患。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主任医师白文佩长期致力于更年期内分泌失调的研究,她强调:雌激素的使用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评估风险与收益。然而,一些美容院老板为了吸引顾客,不惜铤而走险,想方设法打听哪里能获取激素类物质,偷偷添加到面膜、精华、霜膏中,以追求“立竿见影”的嫩肤效果。了解内情的医生从不购买这类来路不明的化妆品,因为无法判断那些迅速见效的产品是否依赖激素“作弊”,而这种短期美丽背后,可能隐藏着乳腺病变、内分泌紊乱甚至癌症的长期风险。
让男人变性、女人生癌的环境雌激素,正在悄然改变人类的生理图景。
北京儿童医院在十几年前率先成立了“少女妇科”门诊,专门应对女孩性早熟问题。起初,人们将早熟归因于营养过剩、饮食太好。但很快问题浮现:在相同家庭、相同饮食条件下,为什么女孩早熟的比例远高于男孩?这说明,必然存在一个专门影响女性发育的特有因素——那就是环境雌激素。与此同时,人们也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现在的女性远比她们的母亲、祖母在同龄时显得年轻。许多四十岁上下的女性皮肤依然紧致有弹性,面色红润,看起来“水灵灵”的。这固然是护肤进步的结果,但背后也离不开环境雌激素的“助攻”。
雌激素不仅维持女性的生殖功能,对皮肤也有特殊的优待作用。它能促进皮下胶原纤维合成,增强皮肤屏障,减少水分流失。因此,只要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相对稳定,皮肤就不易干燥缺水,弹性得以维持,皱纹的出现也会延缓。这正是许多女性追求“冻龄”的生理基础。
但与此同时,男性群体中也出现了“阴柔化”趋势。荧幕上不时出现细皮嫩肉、五官精致的“玉面小生”,成为年轻一代追捧的偶像。例如,曾经引领韩流的韩国男星裴勇俊,早年以温文尔雅的形象迷倒大批女性观众,而后期形象逐渐女气化:长发披肩、妆容精致、仪态娇柔,甚至皮肤状态比许多女性还要细腻光滑。这种现象并非偶然。
1992年,丹麦科学家发表《过去50年人类精液质量下降的证据》论文,指出过去半个世纪中,男性精子数量平均下降了近50%。这一“雄风日下”的趋势不仅出现在人类,在动物界也早有端倪。1980年,美国人将大量含雌激素活性的杀虫剂倒入佛罗里达州的一个湖泊,五年后检测发现,幸存的雄性短吻鳄阴茎长度仅为正常水平的3\/4,体内睾丸酮含量显着降低,生殖能力严重受损。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科学概念——“环境雌激素”。
环境雌激素,是指存在于我们身体以外、却具有类似天然雌激素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它们包括某些杀虫剂(如ddt代谢物)、工业化学品(如双酚A)、洗涤剂降解产物(如壬基酚),以及人类使用的避孕药、激素替代疗法药物等,这些物质通过尿液、废水排入环境,难以降解,最终通过食物链、水源、空气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它继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之后,成为又一个全球性的环境与健康危机。它不仅威胁生殖健康,更可能导致人类整体“雌性化”趋势,影响性别比例、生育能力乃至社会结构。
这些环境雌激素“润物细无声”,通过日常接触悄悄被人体吸收。它们模拟天然雌激素的作用,干扰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信号紊乱。正因如此,现代女性普遍显得比前辈年轻,不仅身体状态更佳,连心态也更活跃、开放。一项对城市人群抑郁状态的调查显示:55岁以上女性中,抑郁状态占比为17.4%,而同龄男性仅为9.6%。按理说,女性刚经历更年期,激素剧烈波动,应更易抑郁,但数据却相反。专家推测,这可能与环境中低剂量雌激素的持续刺激有关,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更年期情绪波动。
然而,这种“年轻”是代价高昂的。我们不能以潜在的癌症风险、生殖能力下降和生态失衡为代价,换取表面的青春。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身边的环境雌激素保持高度警惕。选择化妆品时,查看成分表,避免含“雌二醇”“植物雌激素”“蜂王浆提取物”等敏感成分的产品;减少塑料制品使用,尤其是加热食物时不用塑料容器;多吃有机蔬果,减少农药残留摄入;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舒畅,增强身体代谢与解毒能力。
只有真正理解“火”的来源,学会与身体对话,才能做到内外兼修、身心如一。让我们从今天起,不再盲目追求“速效美丽”,而是选择一种更智慧、更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唯有如此,才能让“人老心不老”这句古老箴言,在新时代焕发真正的生命力。
2.穿得厚了:童子不衣裘帛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有云:童子不衣裘帛,前哲格言具在人耳,裳下体之服,帛温软甚于布也。 这句古训,看似简朴,实则蕴含着深邃的中医养生智慧。所谓“裘”,指皮毛制成的衣物;“帛”,则为丝织品。二者皆质地厚实、保暖性强,远胜于普通棉麻布料。然而,正是因其过暖,反不利于儿童健康。中医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阳气旺盛,生机蓬勃,本就容易内热上火,若再穿着过于厚实的裘帛之衣,无异于火上浇油,导致体内阳热郁积,耗伤阴液,形成“上火”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