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脏位于胸腔之中,在五脏之中位置最高,犹如水之上源一般。它通过呼吸作用推动水液由上而下顺畅地流淌于全身。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让肺脏承受着委屈。长时间使用电脑,导致我们的身体长时间保持一种含胸驼背的姿势,这不仅会影响肺部的正常呼吸功能,还会对整个身体的气血运行产生不良影响。
任何一个脏器要想正常地发挥其功能,都必须依赖于良好的结构和足够的空间。就拿肺脏来说,如果胸廓长期处于不舒展的状态,那么肺脏就无法充分地进行呼吸。再加上长期不运动,这种情况就会更加严重。
由于氧气吸入不足,二氧化碳呼出不充分,呼吸变得浅而急促,而且吸进来的空气往往还受到污染,这导致呼吸的质量非常差。氧气供应不足,食物又怎么能够充分地进行代谢呢?而二氧化碳过多,体内又怎么可能不堆积垃圾呢?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一个人不劳作、不运动,也会感到很累,甚至会觉得腰酸背痛的原因所在。
不仅如此,现在一般人餐桌上的食物大多是经过深度加工的。这些食品往往具有膏粱厚味、肥甘油腻的特点。然而,中国人的脾胃天生就是用来受纳和运化五谷杂粮等天然食品的。它们对于那些加工得面目全非的食品以及肥甘油腻、膏粱厚味的食物,往往是消受不起的。
长期食用这些不适合脾胃的食物,最终会导致脾胃怠工。吃喝进来的食物虽然不少,但很多都无法被完全消化吸收,只能化成半成品,从而在体内形成痰湿。因此,痰湿体质从外观和各项指标来看,似乎并不缺乏能量。这类人往往体型较为庞大,肥胖臃肿,同时可能伴有血糖、血脂升高等情况。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能量并不能被有效地利用和转化,它们的代谢过程在中途就停滞不前了,最终导致疾病的滋生。此外,暴饮暴食、过度食用冰冻寒凉食物以及长期依赖减肥药等不良习惯,对脾胃的伤害极大,而青少年的痰湿体质大多与此相关。
小时候过多地摄入冰冻寒凉的食物,会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促使或加重阳虚、气虚、痰湿、瘀血等体质的偏颇。特别是对于那些痰湿体质与阳虚体质兼夹的人来说,一旦体重增加,往往就是中重度肥胖,治疗起来相当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对肝胆造成损害的习惯,都必然会对脾脏产生影响,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正如中医所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脏出现问题时,很容易影响到脾脏的功能。经常生气、情志不舒展、不吃早餐、熬夜吃夜宵等都是肝胆最不喜的,肝木克脾土,脾伤则生痰湿。经常熬夜的人,舌象是典型的痰湿壅盛舌象,即舌苔厚腻、久久不退。夜里11点到凌晨1点,是胆经当令的时候,熬夜影响胆气的疏泄,肝胆相照,必然影响到肝脏,进而影响肝及脾。
从肝脏开始,逐渐影响到脾脏,慢慢地就会形成痰湿体质,这种情况在中青年女性中是比较常见的。有些女性在心情不愉快的时候,就会通过吃东西来缓解情绪,结果吃得越多,身体就越胖。而身体一旦发胖,人就会变得越发懒散,不想活动,只想躺着或者睡觉,这样一来,整个人就会呈现出一派痰湿体质的特征。
虽然有句话说“脾为生痰之源”,但我们千万不能忽略“肝木克脾土”这一因素,实际上,肝脏才是导致痰湿体质的“罪魁祸首”。
因此,要想改善痰湿体质,一方面要多进行运动锻炼,另一方面还要注重饮食的调理,不过更为关键的是要养护好肝脏和脾脏。
通常来说,体内痰湿过多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喜欢多吃、却又很少运动的人群。这类人比较容易出现在那些有着先贫穷后富裕、先艰苦后甘甜、先饥饿后饱足这样成长经历的企业家、官员以及高级知识分子等人群当中。而且,痰湿体质的人还特别容易感染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脂肪肝等疾病。
我们都知道,大肚腩往往是痰湿体质最为直观的外在表现。然而,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留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糖尿病似乎总是与大肚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实,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经过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绝大部分人的体内都存在着过多的痰湿。这是因为痰湿体质的人,其身体内的代谢功能相对较弱,容易导致脂肪、糖分等物质在体内堆积,从而形成大肚腩。而这些堆积的物质又进一步影响了身体的正常代谢,使得血糖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引发糖尿病。
此外,情志不畅也是加重体内痰湿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夫百病之始生者,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当人们处于生气、动怒的状态时,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呼吸会变得急促,肺泡扩张,导致耗氧量增加。同时,肝糖原会大量消耗,血流加快,血压升高,心跳加速,整个身体都会处于一种正常生理机能失控的状态。
这种状态对身体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对于本身就是痰湿体质的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为生气、动怒会进一步扰乱身体的气血运行,使得体内的痰湿更加难以排出,从而加重体内的痰。尤其是生闷气,这种情绪往往会导致气滞血瘀,使得痰湿在体内瘀堵积聚,进一步加重身体的负担。
此外,还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窝囊气,此类人表面上风度翩翩、温文尔雅,仿佛永远不会动怒,实则内心常常处于愤怒或焦躁的状态。长此以往,这种人极易形成“横逆”的气滞,进而导致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严重者甚至会引发胃出血。
既然生气对人体健康危害如此之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心如止水、波澜不惊呢?
实际上,遇事不生气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要做到不生气,需要日积月累的修炼,需要修身养性,开阔胸怀,亦或寻觅一种精神寄托。当人生遭遇坎坷时,能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他人的过错,将生气的念头扼杀在摇篮里。倘若生活或工作的环境常常令人怒发冲冠,那就不妨换一个环境,换一种心情。
不过,这种修炼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还有一个应急的妙招便是按摩太冲穴。当你怒火中烧之后,即刻按摩脚背上的太冲穴,就如同给上升的肝气打开了一道阀门,使其得以顺畅地宣泄。此时这个穴位会疼痛难忍,必须反复按摩,直至按起来不再疼痛为止。或者食用一些能够疏肝理气的食物,如陈皮、山药等,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而最简单的消气法门则是用热水泡脚,水温宜控制在 40~42c,浸泡的时间因人而异,最好能泡到肩、背微微出汗,有的人只需半小时,而血气不足之人有时则需要浸泡两个小时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