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对经典医籍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并且能够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气化枢机理论进行深入的阐发和运用。他曾经说过:“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这句话强调了气在人体形成和维持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气的运行就如同天体的运行一样,永不停息。
此外,王孟英还进一步阐述了各个脏腑与气的关系。他认为,性主疏泄的是肝脏,其功能主要是调节气机的通畅;职司敷布的是肺脏,负责将气血等物质散布到全身;权衡出纳的是胃脏,起到调节饮食水谷的摄入和排出的作用;运输精微的则是脾脏,负责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这些脏腑都以气为其功能的基础和动力。肝气如果不能舒畅条达,就会郁积而化生火热;肺气如果不能肃降,津液就会凝结成痰;胃气如果不能通畅,就会失去其容纳食物的功能;脾气如果不能升发,就会阻滞其枢机的运转,只要有一气出现偏盛偏衰的情况,就能够引发疾病……并不局限于年老体弱或者年轻力壮的人。这是因为身体中的气有正常和不正常之分,气不正常就会使邪气停留积聚而导致疾病,气正常则能默默运行而使邪气逐渐消散。调整气的不正常状态使其恢复正常,治疗外感和内伤等各种疾病就没有遗漏了。”(《王孟英医案·胀》)
由此可见,他认为气机的愆滞是各种疾病产生的根源,而“调其愆而使之不愆”则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
调理气机的关键在于肺和脾胃。
谈到“调其愆而使之不愆”的方法时,王氏特别强调要调理肺和脾胃的气。他说:“肺既然不能主管清肃,那么全身的气都会阻滞不畅。”所以,要调理气机,就必须宣畅肺气。
就像沈俊扬的妹妹一样,年纪已经超过五十岁了,身体一直都很瘦弱,连续好几个夜晚都无法入睡,病情因此变得十分危急。孟英前来诊治时,发现她眼睛睁着却无法合上,眼泪不停地流,嘴巴张开却无法闭合,舌头也伸不出来,说话声音难以发出,舌苔发黄但并不口渴,水喝下去也咽不下去,双脚冰冷没有温度,手脚抽筋而且疼痛,胸部和膈部感觉像是被木板压住一样沉闷,小便少,大便秘结,身体僵硬不柔软,脉象则是弦细、柔软、涩滞,用力按压时感觉脉象好像消失了一样。
有人怀疑这是中暑,也有人担心这是虚脱。
孟英说:“身体没有发热,神志也不昏迷,这不是中暑;大小便都很困难,咽喉和膈部都有阻塞和沉闷的感觉,这也不是虚脱的症状。大概是因为情志不舒畅,愤怒的情绪像树木一样直直地上升,痰液也随之上升,堵塞了心肺,所以治理调节的功能无法正常运行,脉象的通道也不顺畅。如果错误地服用了补药,那她肯定会死亡。现在只需要宣通肺气,气行通畅了,病自然就会好。”于是开了一个方子,用紫菀、白前、兜铃、射干、菖蒲、枇杷叶、丝瓜络、白豆蔻。果然,一剂药下去就有了效果,四剂药之后病就痊愈了。
此案病情严重,已到了危急的地步,其症状也十分复杂且相互交织。然而,孟英却能精准地抓住“治节不行”这一关键病机,并采用轻淡之品进行治疗。他通过宣展肺气、清肃气道,使得治节之令得以恢复,同时也让肝胆上逆之火和水液凝结之痰都能顺势下行,全身之气得以顺畅流通,最终取得了显着的疗效。
仔细观察孟英所用的宣肺之品,大多都具有轻清的特点。这正如同孟英自己所说的那样:“即使是轻淡之品,也能够治疗重症。”可以说,这个病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像孟英这样独具慧眼的医生。如果是由一般的庸医来治疗,肯定会一味地盲目进补,导致气机更加壅塞,最终病人恐怕难以救治。
在明清时期,温补学说非常流行,很多医生都不仔细审察病症,只知道一味地盲目进补。孟英对这种滥用温补的做法深感忧虑,因此他极力驳斥道:“只有当五气从外部侵入人体,或者七情在内部扰乱人体时,气机才会滞塞,疾病才会产生。所以,即使是对于极度虚弱的人,一旦患病,就会形成虚中有实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总的原则应该是根据具体的病症来实施宣通清解的方法,而一味地盲目进补,只会让气机更加阻滞,病情严重的人就会有生命危险,病情较轻的人也会形成痼疾。”由此可见,孟英反对滥用温补的观点与其气化枢机的思想是紧密相连、一脉相承的。
脾胃在人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气机升降的关键枢纽。如果脾胃功能强健,那么气机就能顺畅地循环流动,周而复始,源源不断。然而,一旦脾胃出现问题,气机就会受到阻滞,各种疾病也会接踵而至。
孟英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认为脾胃位于人体的中心位置,负责掌管升清降浊的职责。其关键在于保持升降的适度,只有这样,水液才能正常运行。即使有外邪入侵,也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除,无法在体内滞留而引发疾病。相反,如果升降失去平衡,湿气就会产生。这不仅会阻碍气机的升降,还容易招来秽浊之邪,滞留在中焦,扰乱脾胃的正常功能。浊气不能下降,就会导致腹痛呕吐;清气不能上升,就会引发泄泻无嚏。
基于以上认识,展化宣通脾胃之气成为了孟英调理全身气机的又一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在霍乱的治疗中,被王氏广泛应用。
例如,陈楚珍的仲媳突然患上了霍乱,病情十分危急,家人急忙邀请孟英前来诊治。据患者所述,昨晚她曾食用过冷鱼,深夜时病症发作,推测是因为寒邪过重所致。家人还在她的脐间贴上了回阳膏,但并未见效。孟英为其诊脉后发现,患者右手脉象滑数异常,口渴,舌苔黄腻。按压其胸部下方,感觉坚硬且疼痛难忍。王孟英曾说过:“呕吐和泄泻虽然频繁,但宿食仍然停滞在膈间,这并非寒症。”于是他开出了一个方剂,其中包含菖蒲、枳实、苏叶、黄连、半夏、竹茹、海蜇、芦菔等药物。患者服用后,一剂药便霍然痊愈。
这个病症虽然发病迅速,但王孟英准确地抓住了宿食留滞、中焦气机阻滞这一关键病机。他通过祛除病邪、展舒气机,使邪气消散,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从而使病情得到了控制。
饮食不节制,常常会损伤脾胃,成为引发疾病的诱因。王氏曾经说过:“过度食用肥甘厚味,常常会引发痈疽;酒肉等食物充斥肠道,必然会滋生秽浊之气,熏蒸成火,凝聚成痰,蒙蔽人的灵性,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尤其是在时疫流行的时候,这种不节制的饮食更是招致疾病的媒介。如果一个人的脏腑清虚,平素饮食清淡,那么气机就不会被浊物壅塞,邪气也无法停留,即使感受了六淫之邪,也容易消散。只有当体内的浊气已经很重时,疫气才容易被招来,就如同胶和漆相互粘连一样,治疗起来非常费力,而且死亡的人也很多。所以,谨慎对待疾病的人,千万不要贪图口腹之欲。”
此外,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变,以及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都能够阻滞人体的气机运行。然而,通过观察王氏的医案可以发现,其中以痰热为病因的患者数量最多。
痰热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现代人普遍喜欢食用肥腻甘甜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滋腻脾胃,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津液不能正常代谢,从而凝结成痰。其次,外感温热邪气,或者情志不舒,郁而化火,也会煎熬津液,使其化为痰液。
而痰作为一种有形的病理产物,具有很强的黏滞性,极易阻塞气道,使肺气不畅;同时,它还会壅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使人体的枢机失去正常的调节功能,升降失调,从而引发各种变证。
因此,清热化痰以肃清气道、宣畅气机,是王氏用药的一大特色。他认为,通过清除体内的痰热之邪,可以恢复气道的通畅,使气机得以正常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之,孟英认为“百病皆由愆滞”而生,而痰热是导致气机愆滞的最主要病因。因此,他主张“调其愆而使之不愆”,即通过调节人体的气机,使其恢复正常的运行状态,这是他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孟英强调以舒畅肺、脾、胃三脏之气为主。因为这三脏在人体的气机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保持它们的气机通畅,人体的气机才能周流不息,从而避免各种疾病的发生。即使出现了严重的疾病,也能够轻易地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