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中有何缘由呢?原来,牙为肾之齿,乃是肾精华的外在呈现。然而,不可胡乱咬牙,死死咬住不放只会更加耗费肾气;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背齿两枚如咬物”,“如”意为好似,恰似有两颗枣核置于两个后槽牙之间,微微咬住。解手时,人体处于吸气、气往里收的状态。此时咬牙,并提起脚后跟,就如同为肾气注入了一股清泉。然而,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人在厕所里,一边夹着手机高声喧哗,一边大小便,这无疑是在肆意挥霍肾气。学习养生知识,首要的便是要明晰如何补和如何泄的问题,清楚何种行为会导致何种后果。
其实,就人患病而言,必定是有因有果,人平素不正确的生活方式便是因,损害身体后引发的疾病便是果,自己酿造的苦果只能自己品尝。
◆阴阳熨脐法
倘若出现我们上述提及的癃闭、小腹胀痛、排尿困难等问题,应当如何应对呢?有一个方法颇为奏效,不妨一试,此乃阴阳熨脐法。
取一斤葱白(葱最前端洁白的部分),去除葱须子,捣烂后加入麝香(麝香主要用于通窜、开窍,因为不通畅才会导致胀痛,但最好避免使用此药),用纱布包裹,分成两包。取其中一包放置于肚脐(神阙穴)上,用热熨斗熨烫五分钟,注意不可烫伤皮肤。另一包则用冷熨斗熨烫。如此反复用冷热熨斗熨烫数次。
此乃巧用“热为阳,冷为阴”之理以治病,故名阴阳熨脐法。此法对疗愈尿不出、癃闭之症,功效甚佳。
◆外达法
或有人于外受冻,归家后竟难以排尿。
缘由乃是此类人因气化不足,致尿憋于内而不得出。对此受寒邪后尿不出、癃闭之症,有一更为简易之治法,名曰外达法。其法乃以葱白煎成一锅汤,倾入桶中,人入其中浸泡,水须没肚脐,浸泡之时,身体渐冒热气,若此时有尿意,便溺于桶中,盖因之人一旦出桶,便觉寒冷,尿意又憋回矣。
葱、姜与大蒜之妙用
于生活中,吾等可用诸多便捷之法门以防病治病。譬如,葱、姜与大蒜,即为最常使用之防病治病法门所用之物。
◆葱之妙用
葱有若干别名,如菜伯、和事草、肺之菜等等。
此等名号,缘何而来?于传统文化中,若家中有四兄弟,人则依次称之“伯仲叔季”,长兄称伯,次兄称仲,依此类推。孔子名仲尼,足证孔子排行老二。
中医赐葱之名“菜伯”,实乃视葱为菜中之长兄,足见葱之备受重视。葱之另一名称乃“和事草”。
葱宛如一位神奇的魔法师,拥有着独特的特性。生用的葱,犹如一把锐利的宝剑,主辛散,能够斩断疾病的束缚,是开散的;而熟用的葱,则恰似一坛甘醇的美酒,主甘温,散发着甜美的芬芳,偏甜、偏温性。这便是葱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特性。
当我们品尝北京烤鸭时,将葱丝卷入饼中一同咀嚼,其中的奥妙就如同一场完美的交响乐。鸭子本身性寒,与生葱搭配食用,恰似阴阳调和,符合饮食的平衡之道。葱还有一个奇妙的特性,那便是外实里空,仿佛一个神秘的宝藏,而葱白更是与人的肺部紧密相连。因此,在中医的宝典中,葱又被赋予了“肺之菜”的美誉。
吃葱对人体的益处犹如繁星点点,数不胜数。它犹如一位辛勤的园丁,有着发汗解肌的作用,能通上下之阳气、通窍;此外,它还像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人体的健康,能通二便。葱既能滋养肺部,又能润泽大肠,对人体的上下都有着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中药的世界里,有一味神奇的药,名为白通汤。白通汤宛如一座桥梁,沟通着三焦,其主要成分便是葱白、附子和干姜。葱白在这味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犹如一位传令官,负责宣散上焦。从五行的色彩来看,白色恰似那上焦的象征;干姜则如同一轮金黄的太阳,温暖着中焦;附子宛如一颗神秘的黑宝石,深入下焦。
倘若女性在怀孕期间突然遭遇感冒的侵袭,又担心药物会对腹中的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那该如何是好呢?此时,葱和生姜便如同一对救星,它们可以携手煮汤。喝下这碗神奇的汤后,人会微微出汗,感冒也会如潮水般退去。
怀孕阶段的妇女身体犹如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浑身的气血都被激发起来,全心全意地滋养着胎儿。用食疗的方法来战胜感冒,就如同一场和风细雨,对人体毫无伤害。对于妊娠伤寒、着凉感冒等疾病,我们可以一边品尝着煮好的葱白生姜汤,一边用热水泡脚,让身体微微出汗,如此一来,既能治病,又能确保身体和胎儿的安全。
葱还有一个令人惊喜的好处,它宛如一位解毒大师,可以通气解毒。古人认为葱是解毒的利器,能够化解鱼肉之毒。所以,在烹饪鱼和肉时,多放一些葱,就如同为菜肴增添了一道神秘的魔法,让美味与健康完美结合。在菜中加入葱,对人体也有着诸多益处,仿佛为眼睛和耳朵开启了一扇明亮的窗户,利耳明目。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葱在中药里犹如与蜜和枣有不共戴天之仇,二者不可同食,否则会相冲。
◆姜的奇妙功效
日常生活中,姜宛如一位常客,常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中药领域也对它青睐有加。姜的特性犹如一把火炬,散发着辛温的光芒,具有散寒、发表的神奇力量。
它分为生姜和干姜两种。一般而言,干姜宛如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是经过精心炮制的母姜。
干姜深入人体内部,犹如一位忠诚的卫士,默默地帮助人们疏通气机,其通经脉的效果堪称一绝。像里虚的证就如同嗷嗷待哺的婴儿,急需干姜的滋养,胃气不舒时也会如久旱盼甘霖般渴望干姜的到来。生姜则像一位身手矫健的侠客,擅长在体表游走,当表被憋住时,它会如及时雨般降临,在表层帮助人体疏通气机。
例如,当人被寒邪紧紧束缚,如同被绳索捆绑一般,或者妊娠期出现伤寒等问题时,生姜和葱白宛如一对默契的搭档,携手煮汤,为身体注入温暖的力量。生姜还有一个令人惊叹的妙用,那就是它仿佛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能够止呕,因此被誉为“呕家圣药”。
如果人呕吐不止,仿佛身体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搅动,或者有呕吐症的困扰,生姜就如同一位贴心的天使,带来治愈的福音。它可以如春风化雨般将痰邪、淤滞的湿邪都驱散殆尽。姜皮则像一位擅长排水的工匠,能够消水气,消水肿,利湿的效果犹如一把利剑,锐不可当。如果我们的身体有麻痹不通的地方,姜也能如一把钥匙,打开堵塞的通道。
在古代,人们认为生姜犹如一把开启神明之门的钥匙,能够用于暴卒、中风以及痰性中风、窍被憋导致突然晕倒昏迷等病症。中医里有一个神秘的方子,用姜汁和童便来降火,宛如一场拯救生命的奇迹。这是因为姜可以如一把利剑,劈开痰液的枷锁,姜汁能够如春风拂面,将痰宣开,窍也就不再被憋了。
童便,那可是小男孩儿的尿,它有着独特的魅力,仿佛是一位熟悉道路的引路人,因为它来自人体,使用时就会如顺水行舟般顺畅,向下行走,对人体的损伤也微乎其微,能够降火,将上面壅滞的火邪如拔河般拽下来。生姜更是犹如一位解毒大师,能够解开野禽的毒咒。
古人认为,野禽对一种中药情有独钟,那便是半夏。然而,半夏犹如一把双刃剑,虽有药效,却也蕴含毒性,这使得野禽体内也潜藏着某种毒性。而生姜恰似一位神医,是解野禽之毒的不二良方。
故而,在炖煮野禽时,务必要加入生姜。倘若外出突感风寒,初现感冒之症,最好将生姜、大枣、葱白一同煮成姜汁汤。上边饮姜汤,下边泡足浴,上床后便会汗如雨下,翌日便基本痊愈。
若是因内伤而引发的感冒,如此食用亦有一定益处,毕竟枣和姜能稳固脾胃,葱白则可驱散肺寒。生活中,有些人有个不良癖好,不知从何处学来,偏爱在黄酒中掺入些许姜丝,或是在其他酒中放入一些姜丝。
中医有言,长期食用生姜且同时饮酒,人体内会积聚热毒,如此一来,眼睛便易出问题,此外,痔疮也会加重。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以及“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其中蕴含着一年四季和每日用姜的奥秘,其道理究竟何在呢?
夏天,人的阳气仿若一棵参天大树,浮于体表,而此时人体的五脏六腑却如娇弱的花朵,最为寒湿。所以,夏天务必食用温热之物。因此,汤中加入姜这种辛温之物,宛如为人体披上了一层温暖的铠甲,起到保护作用。
人在冬天亦有自我保护之能,身体会将阳气尽数收回,以护卫内脏。然而,此时易形成五脏六腑郁热的局面,食用清凉顺气的萝卜便可梳理气机。掌握了这些四季饮食的大原则,于我们养生大有裨益。
上床萝卜下床姜,其中蕴含的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人在夜晚上床睡觉时,切不可思绪焦虑,更不能让脾胃背负沉重的负担去休憩。故而,上床前食用一些清凉顺气之物,使身体保持通爽,将会有助于睡眠。在夜间就寝前,适量食用白萝卜或脆萝卜,能够滋养人的脾胃。倘若在晚上看电视时,将吃水果的习惯转变为吃几片萝卜,那对身体可是大有裨益呢。
起床时之所以要吃姜,乃是借助姜的生发之力,起床意味着要振奋精神,再用姜来助推一把。那么,人在夜间吃姜是否妥当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古人云:“夜不食姜,秋不食姜”,意思是说,夜里和秋天都不宜食姜。因为夜主合,需要闭合,天地之气亦闭合,而生姜主散。若在夜里食用生姜,那便是在天地之气闭合之际,还拼命地发散,势必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秋天主收敛,与夜相同,也是主收、主合的。此时吃姜,实乃违背养生之道。
◆大蒜的奇妙功效
通常而言,大蒜是不入药的。从药性来讲,大蒜属于辛温之品,具有开胃健脾之效,但因其味道过于浓烈,一般不将其纳入药中。如今,人们已逐渐意识到,大蒜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经常食用生蒜,对预防诸多疾病皆有益处。
生活中,有些人对辛辣食物或味道特别浓郁、具有某种极端性味道的食物情有独钟,比如臭豆腐,这实际上表明这些人存在郁滞、窍不通的状况,需要食用这些食物来帮助宣窍。中医认为,奇臭或奇香的东西能够通窍,例如在窍被憋住的情况下,可用苏合香丸来开窍。
大蒜同样具有开窍的作用。大蒜可通五脏,对五脏皆有良好的通利功效。此外,大蒜还能祛除寒湿,亦可避瘟疫。
总的来说,它对于免疫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小觑的帮助。此外,食用蒜和葱还能起到化解肉食的作用,我们在烹饪肉菜时放入葱蒜,其缘由便在于此,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有些人常常会流鼻血不止,民间有一个妙方,就是将大蒜捣成汁,敷在脚心的涌泉穴上。如此一来,便能引导壅积在上部的火气下行,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不仅如此,如果腿上出现水肿,民间也有一个小秘方,将蒜捣成汁敷在肚脐上,这种方法可以疏通下焦、利水,同时还能通便。大蒜还能被用来做灸,可以用它来隔蒜灸。
最好使用味道极辣的独头蒜,将其切成厚厚的片状,放置在肚脐上,然后进行艾灸,这对于治疗痈疽、痈疮大有裨益。不过,我们在使用蒜的时候需要注意一点:蒜不可多食。
古人认为,多食蒜会使人的气血消散,同时也会对眼睛造成不利影响。毕竟,蒜是走清窍的,会作用于眼睛,过度食用蒜容易导致眼睛受损或者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