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我的中医生涯之路 > 第88章 中医理论“脾肾阳虚”

第88章 中医理论“脾肾阳虚”(2 / 2)

打个比方,人在母亲体内孕育十个月,这期间完全依靠吸收母体的营养来成长。当十个月过去,婴儿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接下来他靠什么来继续长大呢?通常情况下,婴儿首先会吃一段时间的母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开始进食固体食物。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自己是吃饭的时间长呢,还是吃奶的时间长呢?我在承德讲课时,曾遇到过一个小伙子,他告诉我他吃奶的时间比吃饭的时间长,这着实让我大吃一惊。

我赶忙追问他:“你吃的是什么奶啊?”他回答说:“牛奶啊!”

如今,许多人过于关注奶类的摄入,却忽视了吃饭的重要性。长此以往,人们可能会逐渐淡忘,吃饭才是真正为我们身体提供营养、滋养我们成长的“后天之本”。

统血的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统,就如同那神秘的摄魂使者,摄取和运化着生命的奥秘。打个通俗易懂的比方,当你早餐喝下那碗温暖的小米粥时,在你身体里流淌的是什么呢?那可不是小米粥,而是如潺潺溪流般的血液,这便是摄取的神奇力量。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从小米粥中摄取造血所需的养分,然后由脾脏如巧手工匠般运化。我们吃任何东西都要通过嘴巴这个“入口”,食物进入胃这个“加工厂”,经过大约四个小时的消化,再传递给小肠这个“吸收站”,小肠开始吸收养分,将其传递给脾,脾就像一个勤劳的“快递员”,分泌胰岛,胰岛则如忠诚的“运输队”,将养分输送到肾脏,肾脏把养分和水如天作之合般结合到骨髓中造血,血液就像珍贵的“宝藏”储存在肝脏,肝脏又将血液如慷慨的“施主”供应给心脏,心脏再把血液如奔腾的“骏马”运输到全身的动脉,如此这般,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第三个字是“阳”,那什么是“阴阳”呢?提到阴阳,中医常常会用到这个神秘的概念,但许多人都如同雾里看花,不明白它到底所指何物。传统的中医并不说治病,而是说调整,调整的是什么呢?就是调整人体阴阳的微妙平衡。

我这里所说的阴阳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奥秘,只是指最基本的人和自然之间那如天地般宏大的阴阳概念。在这个概念中,“阳”就如同那普照万物的太阳,代表着我们吃过的所有食物都曾沐浴过阳光的洗礼。

有人可能会说地瓜、土豆、山药这些食物没有见过太阳,难道你在吃这些东西的时候,都要把脑袋埋进泥土里去吃吗?地瓜、土豆难道不是都需要从土里刨出来才能吃吗?所以说,我们吃过的任何食物都如同被阳光亲吻过一般。在这里,“阳”字就如同一个生动的符号,代表着食物的意义。而“阴”则指那些没有见过太阳的事物。

什么东西没见过太阳呢?你的五脏六腑肯定没见过太阳吧!你看看,有谁会没事就把自己的肚皮拉开,然后把五脏六腑拿出来晾晒一下的呢?肯定没有吧!我跟你讲哦,最好还是不要让它们见到太阳,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见到了,通常都会是最后一面哦!

就比如说胆囊发炎了,医生会说胆囊其实不太重要,干脆切掉算了。然后在做手术的时候,家属就在手术室外焦急地等待着。等到手术结束,医生会把切下来的胆囊放在一个小托盘里,拿出来给家属看,还会说:“看好了啊,这就是他的胆囊。”所以说呀,大家最好还是别让自己的脏器见到太阳,一旦见到了,往往就意味着这是最后一面了。

这里的“阴”字呢,其实就是指我们从父母身体里继承下来的那些脏器哦。

中医里常说的“阴阳平衡”,简单来讲呢,就是人是靠着吃食物一点一点慢慢长大的,而我们所吃进去的食物的分量呢,和我们的脏器是同步增长的,这样就达到了一个平衡的状态。“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这里的五味呢,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五谷啦。

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人生下来时如同一粒微小的种子,能成长到 1 米 8 以上的巨人,靠的是什么呢?当然是食物这位“成长导师”的悉心滋养。小时候,心脏犹如一棵稚嫩的幼苗,在长到 1 米 8 后,它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而这一切的“肥料”,依然是食物。所以,任何脏器出现问题,都与我们的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联系。

人活着,吃是关键,实际上,人体脏器的生长以及机能的优劣,靠的就是阴阳的和谐平衡,就如同天平的两端,需要保持精准的平衡。因此,中医并非单纯地治病,调整阴阳平衡实则是在调整脏器的机能。为何众多病症明明可以治愈,却总是反复发作,难以彻底痊愈呢?这是因为现代西医学仅仅注重了三分治疗,却忽略了七分调养。

第四个字“虚”,意味着少。“阳虚”即阳的力量减少,阴自然就会像失去支撑的大厦一般,出现各种症状,而老年人尿急尿频便是最为常见的毛病。尿急尿频还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做“血不养筋”。那么,这一毛病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因为六十岁老人的饭量会比三十岁时大幅减少,脾胃功能也会如夕阳西下般逐渐减弱。脾胃功能一旦削弱,摄取的食物和营养就如同涓涓细流,变得稀少,给肾脏造血的原材料也相对匮乏。肾脏完成造血后,要将血液输送给肝脏储存,肝脏再通过心脏将血液供应到全身的经脉。肝在中医里被称为藏血器官,犹如一个“血液仓库”,主管着筋。肾脏造血减少,肝脏储存的血液也会相应减少,供给全身经脉的血液就如干涸的河流,变得稀少。血液不足,无法滋养到筋,导致膀胱口松弛,在中医里,这就被称为“血不养筋”。由于膀胱口的筋松弛,哪怕只有一点尿液,也会让人憋不住,迫不及待地往厕所里跑。

有人或许会心生疑惑,为何要先松开膀胱的筋,而非其他部位呢?诸位不妨细想,人是否每日三餐,每日一便?正常人每日小便又该是几次呢?应是 5 到 6 次。膀胱口每日开合 5 到 6 次,乃是人体使用最为频繁的脏腑。如此频繁使用,会产生何种后果呢?

且举一个最为简单的例子,每个人是否都身着内裤?内裤穿着一段时间后,裤头便会松弛。这是为何呢?是因为频繁穿脱吗?非也,实则是因为内裤清洗最为频繁。其他衣物可六日不洗,可有谁能告诉我内裤可六日不洗?故而,膀胱乃是使用最为频繁的器官,其所消耗的能量亦是最多,恰似你频繁用水冲刷内裤松紧带里的胶,其弹力便会消失,等同于膀胱口松弛。在现代医学中,此乃胶原蛋白已被“冲刷”殆尽,谓之缺乏胶原蛋白;在中医理论里,则认为是你的血液已无法滋养,此即为“血不养筋”。

故而,老年朋友们首先出现的症状便是尿急尿频,一夜五、六次,总是松紧交替。倘若我们的内裤松弛了,尚可更换一根松紧带,但人体这根筋却无法更换,那为其增添些胶,岂不就不会松弛了吗!

众所周知,血乃人体之养分。为何有人一抽血便浑身无力?为何会眩晕?皆因血液不足,血乃人体中最为重要的养分。

老年人血液不足,血不养筋,出现尿急尿频实属正常。前文提及的那位大爷,为何治疗三年仍未见好转,反而愈发严重,亦是因为只注重了三分治,而忽视了七分养。现今之人,往往只看重三分治,因为三分治会让大家首先想到药物,误以为药物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然而结果却是越治问题越大。那七分养究竟是何物呢?便是中医所讲的药食同源之法。

那么好亲爱的伙伴们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