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福盯着画中的构图,突然一拍大腿,兴奋地说:“我知道了!之前我总把人物和景物分开画,就像把两件不相干的东西拼在一起,其实该让它们‘互相看着’—— 人物的视线、草堂的朝向,都要对着泉水,这样画面就活了!” 青禾凑近画轴,仔细看着色彩,恍然大悟:“原来我之前只想着‘鲜艳’,却忘了加淡墨压一压,难怪颜色看着‘飘’。” 老陈盯着山石的笔触,手指不自觉地在空中模仿:“这‘小斧劈皴’,不是用力劈,是‘轻劈慢扫’,难怪我之前画的山石像‘死石头’。”
技法传授:周臣见三人有所领悟,立刻取出宣纸和画笔。他先握着老陈的手,蘸了浓淡适中的墨:“下笔时,手腕要稳,笔尖先轻触纸,然后稍用力往下压,像斧头劈木时‘先找纹路再发力’,你试试。” 老陈跟着周臣的动作,一笔下去,纸上出现了一道带着轻重变化的墨线,虽不如周臣的娴熟,却已有了 “小斧劈皴” 的雏形。老陈激动得声音都发颤:“班头,我…… 我好像摸到门道了!”
接着,周臣又给青禾示范调色:“取一勺石青,加半勺淡墨,再兑一点清水,搅拌时要慢,让墨和色慢慢融在一起。” 青禾照着做,调出的颜色果然不再刺眼,而是透着淡淡的青灰色,像玉泉山清晨的泉水。“这颜色,看着就凉快!” 青禾笑着说,眼圈却红了 —— 这是她第一次调出 “有味道” 的颜色。
最后,周臣给阿福讲构图:“画山水,要‘先定主景,再配辅景’。主景是草堂和文人,辅景是山泉、山石、松树,辅景要围着主景转,不能抢了主景的风头。” 他用炭笔在宣纸上轻轻勾勒:“草堂放在中间偏右,文人坐在窗边,左边画山泉,顺着山势流到草堂前,右边画几株松树,挡住一部分山石,这样画面就‘透气’了。” 阿福照着周臣的勾勒,很快画出了一张简洁的构图稿,这一次,人物和景物终于 “融” 在了一起。
夕阳透过窗棂,洒在三人的笑脸上,之前的恐慌和迷茫,早已被兴奋和期待取代。
第四幕:分工协作,匠心凝聚
计划制定:第三日清晨,周臣召集三人,在案上铺开新的丈二宣纸,用炭笔轻轻画了几道线,确定了主景和辅景的位置。“接下来,我们分工合作。” 他指着宣纸,清晰地分配任务,“阿福,你负责勾线,先把草堂、文人、山泉、山石的轮廓勾出来,记住‘人物要灵,景物要稳’,勾线时力道要均匀,尤其是草堂的窗棂和文人的衣纹,不能断笔;青禾,你负责调色和染底色,山泉用淡青加墨,草堂用米黄加淡墨,山石用墨加赭石,染底色时要‘薄染多次’,别一次染太厚;老陈,你负责山石的‘小斧劈皴’和松树的勾勒,山石要‘先淡后浓’,先铺淡墨皴,再用浓墨点出石棱,松树的枝干要‘遒劲有力’,松针要‘密而不乱’;我呢,最后负责细化人物的神情和细节,比如文人手中的书卷、草堂里的茶具,还有泉水的波纹。”
周臣顿了顿,看着三人:“咱们的时间不多,每天从辰时画到酉时,中午轮流休息。但有一条 —— 每一笔都要用心,不能图快。这画,画的是‘春泉’的意境,更是咱们宫束班的匠心。” 三人齐声应道:“放心吧,班头!”
阿福立刻拿起勾线笔,蘸了淡墨,小心翼翼地勾勒草堂的轮廓。他的手不再发抖,笔尖在纸上流畅地移动,窗棂的横线、竖线,都画得笔直均匀;青禾在一旁调配颜料,她把石青、淡墨、清水按比例放好,搅拌时像呵护珍宝一样轻柔;老陈则握着画笔,先在废宣纸上练了几笔 “小斧劈皴”,然后才敢在正式宣纸上落笔。
克服困难:创作过程中,波折还是来了。第五日午后,老陈画山石时,手腕突然一阵酸痛,画笔 “啪” 地掉在纸上,留下了一道不该有的墨痕。老陈急得满头大汗,伸手就要撕宣纸:“都怪我!这画又要重画了!” 周臣赶紧拦住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瓷瓶:“别急,这是我早年练画时用的药膏,专治手腕酸痛,你先涂一点,歇半个时辰。” 他又拿起画笔,对着那道墨痕看了半晌,然后蘸了淡墨,在墨痕周围添了几笔松针:“你看,把墨痕改成松针的影子,不就看不出来了?” 老陈看着纸上的 “松针影子”,眼眶红了:“班头,您总能想到办法。”
青禾也遇到了难题 —— 她染山泉底色时,不小心染得太深,看着像 “黑水河”。她蹲在地上,急得快哭了:“我怎么这么没用,连个底色都染不好……” 周臣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别慌,明天清晨咱们再去玉泉山,看看清晨的泉水是什么颜色。” 次日天不亮,周臣就带着青禾去了玉泉山。清晨的泉水,裹着淡淡的雾气,阳光洒在上面,泛着青灰色的光,比白天的泉水更淡、更透。“你看,清晨的泉水,墨色要更少,青色要更淡,还要加一点赭石提色。” 周臣说。青禾恍然大悟,回到班房后,她用清水轻轻洗了洗染深的部分,然后按清晨看到的泉水颜色,重新调配颜料,这一次,染出的山泉终于有了 “澄澈” 的感觉。
阿福勾线时,也遇到了小麻烦 —— 文人的衣纹总是勾得 “太硬”,不像长衫的柔软。周臣没有直接教他,而是取来一件自己的青布长衫,让阿福看着布料的褶皱:“你看,长衫垂下来时,褶皱是‘软的、有弧度的’,勾线时要‘跟着褶皱走’,别画成直线。” 阿福盯着长衫的褶皱,若有所思,再勾线时,笔尖果然软了下来,文人的衣纹终于有了 “随风飘动” 的感觉。
休息时,阿福会帮老陈扶着画轴,让老陈画高处的山石更省力;青禾会给阿福和老陈递上凉茶,帮他们擦去额头上的汗;老陈则会给青禾讲自己早年画山石的经验,教她怎么分辨山石的 “纹路”。往日的隔阂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默契的眼神和温暖的笑容 —— 他们不再是 “各自为战” 的画工,而是 “同闯难关” 的伙伴。
第五幕:佳作落成,传奇延续
大功告成:第七日傍晚,当最后一笔 —— 文人手中书卷上的 “春泉” 二字落墨时,周臣轻轻放下画笔,长出了一口气。三人围过来,看着眼前的画作,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笑容:
画面中央,草堂依山傍泉,茅草屋顶泛着淡淡的米黄色,窗棂半开,文人身着长衫,手捧书卷,眼神淡然,仿佛正侧耳听着泉声;山泉从左侧的山石间流出,淡青色的泉水泛着微光,波纹用细笔勾勒,像真的在流动;右侧的山石用 “小斧劈皴” 绘制,笔触坚凝有力,石棱处用浓墨点染,显得格外挺拔;几株松树挺立在草堂旁,松针用淡墨密而不乱地勾勒,透着苍劲;最妙的是意境 —— 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繁杂的景物,却让人仿佛能闻到松针的清香,听到泉水的潺潺声,感受到文人 “躲进草堂成一统” 的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