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582章 明朝:憨憨堪舆记

第582章 明朝:憨憨堪舆记(2 / 2)

“此处便是穴位!”非幻和尚语气笃定,“背倚天寿主峰,前临玉泉溪水,左有笔架山,右有卧虎山,藏风聚气,水土丰沃。以此为陵寝,可保大明江山千秋万代,皇家子孙绵延不绝。”

郑和连忙上前,顺着非幻和尚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此处地势开阔,视野极佳,山川走势尽收眼底,果然是一块风水宝地。他激动地拱手道:“大师真乃神人也!陛下若知此事,必定龙颜大悦!”

王大人也连忙附和:“大师堪舆之术,果然名不虚传!下官这就派人将此处地形绘图记录,回京禀报陛下。”

非幻和尚却道:“王大人莫急。陵寝选址,非同小可,需再三确认,不可有半点疏漏。今日天色已晚,不如在此露营一晚,明日再仔细勘察一番,确保万无一失。”

郑和点头道:“大师考虑周全,就依大师所言。”

【锦衣卫即刻动手搭建帐篷,李老汉生火取暖,王大人则命手下绘制地形图。夜幕降临,山间寒气更重,众人围坐在火堆旁,非幻和尚为众人讲解风水之道,郑和等人听得津津有味。】

场景四

时间:永乐七年,冬,辰时

地点:昌平天寿山,选定穴位处

人物:

- 非幻和尚

- 郑和

- 王大人

- 锦衣卫甲、锦衣卫乙

- 李老汉

- 几名工部工匠

【次日清晨,阳光普照,山间雾气消散。非幻和尚再次来到昨日选定的穴位处,仔细勘察。工匠们则在王大人的指挥下,挖掘探坑,查看地下土层。】

一名工匠从探坑中爬出,拱手道:“大人,大师,地下三尺皆是坚实黄土,无石砾,无积水,土质极佳!”

非幻和尚点点头,取出随身携带的堪舆古籍,对照着地形查看:“果然与古籍中记载的吉壤特征丝毫不差。此处穴位,上承天运,下接地气,乃是天寿山最佳之处。”

郑和心中大石落地,笑道:“大师辛苦了!此次择陵成功,大师功不可没。咱家这就派人快马加鞭回京禀报陛下,等候陛下旨意。”

非幻和尚双手合十:“阿弥陀佛,能为皇家寻得吉壤,乃是老僧的缘分。但愿此处陵寝,能为大明带来福祉。”

王大人上前道:“大师,下官已将地形图画好,连同大师的勘察结论,一并呈送陛下。陛下必定会重赏大师。”

非幻和尚淡淡一笑:“老僧出家之人,不求名利。只愿陛下能体恤民情,勤于政事,让百姓安居乐业,便是对老僧最好的赏赐。”

正说话间,一名锦衣卫快马赶来,翻身下马,跪地禀报道:“大人,京城传来旨意,陛下听闻大师择得吉壤,龙颜大悦,命大人即刻护送大师回京,另有重赏!”

郑和大喜:“好!大师,咱们即刻启程回京,面见陛下!”

非幻和尚颔首应允,回望了一眼天寿山,眼中满是平静。他知道,此次择陵,不仅是为皇家选定了一处安息之地,更是为大明的长治久安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第三折 京城受赏

场景五

时间:永乐七年,冬,巳时

地点:北京紫禁城,文华殿

人物:

- 明成祖朱棣:四十余岁,身着龙袍,面容刚毅,目光锐利

- 非幻和尚

- 郑和

- 内阁大学士解缙:四十岁,文质彬彬,手持朝笏

- 礼部尚书吕震:五十岁,身着官袍,神态严肃

- 一众文武官员

【文华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明成祖朱棣端坐龙椅之上。非幻和尚身着月白僧袍,手持念珠,立于殿中,神色平静。】

郑和出列,躬身奏道:“启禀陛下,非幻大师已在昌平天寿山择得吉壤,经再三勘察,确为万年吉壤之地。现将大师带来,恭请陛下圣裁。”

朱棣目光投向非幻和尚,语气威严而不失温和:“大师辛苦了。听闻大师熟读儒书,精通地理,果然名不虚传。此次为皇家择陵,大师立下大功,朕心甚慰。”

非幻和尚双手合十,躬身道:“陛下谬赞。天寿山吉壤,乃天地自然所成,老僧不过是顺天应人,略尽绵薄之力。愿陛下以民为本,励精图治,大明江山方能长治久安。”

朱棣闻言,龙颜大悦:“大师所言极是!朕自登基以来,日夜操劳,只为天下苍生。此次陵寝选址,关乎国运,大师能为朕寻得如此吉壤,功不可没。”他转向礼部尚书吕震,“吕爱卿,非幻大师有功于国,朕欲加以封赏,你看如何?”

吕震出列奏道:“陛下,非幻大师精通堪舆,为皇家择得吉壤,其功甚伟。臣以为,可赐大师金紫袈裟,追赠官职,以彰显陛下恩宠。”

朱棣点头道:“准奏!朕赐非幻大师金紫袈裟一袭,黄金百两,锦缎千匹。另追赠大师‘五官灵台郎僧录司右教’之职,钦此!”

非幻和尚躬身谢恩:“谢陛下隆恩。老僧无以为报,愿每日诵经祈福,保佑大明国泰民安,陛下龙体康健。”

解缙出列道:“陛下,非幻大师不仅堪舆之术高超,且心怀天下,实乃高僧。臣以为,可将大师的堪舆心得整理成书,流传后世,为后人择址提供借鉴。”

朱棣颔首道:“解缙所言甚是。非幻大师,朕命你将此次择陵的心得与堪舆之术的精髓整理成册,交由翰林院刊印发行。”

“老僧遵旨。”非幻和尚恭敬应道。

朱棣又道:“大师远道而来,一路辛苦。朕已命人在京城宝光寺为大师安排了禅房,大师可在京中休养,安心整理书稿。所需之物,可随时告知郑和,朕必一一满足。”

“谢陛下体恤。”非幻和尚再次躬身谢恩。

【朝会结束,文武百官散去。郑和亲自护送非幻和尚前往宝光寺,一路上,百姓夹道围观,都想一睹这位为皇家择陵的高僧风采。非幻和尚神色平静,对围观百姓双手合十,以示问候。】

场景六

时间:永乐七年,冬,申时

地点:京城宝光寺,禅房

人物:

- 非幻和尚

- 慧能(已从宝陀山赶来)

- 郑和

【宝光寺禅房雅致整洁,窗前摆放着几盆兰花,香气宜人。非幻和尚正坐在桌前,整理堪舆书稿,慧能在一旁研墨。】

郑和走进禅房,笑道:“大师,陛下派咱家送来些上好的笔墨纸砚,还有一些滋补的药材,望大师保重身体。”

非幻和尚放下手中的笔,起身致谢:“劳烦郑大人亲自跑一趟,陛下的恩宠,老僧实在受之有愧。”

“大师言重了。”郑和坐在一旁,“大师为皇家立下如此大功,这点赏赐算不得什么。陛下还说,等大师整理好书稿,要亲自召见大师,聆听大师讲解堪舆之道。”

非幻和尚轻叹一声:“堪舆之道,虽能择吉避凶,但终究只是辅助之力。治国安邦,还需陛下亲贤臣,远小人,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郑和点头道:“大师所言,咱家定会转告陛下。陛下也是一位明君,这些年励精图治,迁都北京,疏浚运河,百姓的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

慧能插话道:“师父,弟子从宝陀山赶来时,听闻沿途百姓都在称赞陛下的功绩,说大师为皇家择得吉壤,是大明的福气。”

非幻和尚微微一笑:“百姓的口碑,才是最好的赏赐。只要陛下能一直体恤民情,大明定会越来越兴盛。”

郑和起身道:“大师一路劳累,咱家就不打扰大师休息了。若有任何需要,大师只管吩咐寺中的僧人,他们会即刻禀报咱家。”

“多谢郑大人。”非幻和尚送郑和至禅房门口。

【郑和离去后,慧能不解地问道:“师父,陛下赏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