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幕:雕刻梁枋,趣事一箩筐
场景
天章阁工地,梁枋已做好,工匠们开始在梁枋上雕刻花纹,有的刻龙,有的刻凤,有的刻花鸟,李木山拿着刻刀,在一根梁枋上示范,刘老匠在一旁指导,王二柱、赵小厨、周书生也拿着刻刀,在另一根梁枋上尝试。
(李木山刻完一条龙的眼睛,满意地笑了笑,对众人说:“你们看,刻龙的眼睛,要刻得有神,让它看起来像要飞起来一样,这样才能彰显大宋的威严。”)
(王二柱拿着刻刀,在梁枋上比划了半天,终于下刀,结果刻了半天,只刻出一个 “圆疙瘩”,他挠了挠头,对李木山说:“班头,我这刻的是‘龙的脑袋’,您看,这圆疙瘩是龙的脸,旁边这两道是龙的胡子,是不是很像?”)
(李木山走过去一看,差点气笑了:“王二柱!你这刻的哪里是龙的脑袋,分明是个‘肉包子’!还龙的胡子,我看是包子上的褶子!你要是再这么刻,这梁枋就得被你刻成‘包子铺的招牌’!”)
(赵小厨拿着刻刀,在梁枋上刻了几个圆圈,又刻了几道曲线,他得意地对众人说:“你们看我刻的,这是‘糖葫芦’!左边这几个圆圈是山楂,右边这几道曲线是糖稀,是不是很像?上次我在酒楼,见过厨子刻过,我这手艺,不比他差吧?”)
周书生:赵小厨!《营造法式》云:“梁枋之雕,需刻龙凤、花鸟、山水,以显祥瑞,不可刻市井之物,失了庄重。” 你刻糖葫芦,简直是 “大不敬”!要是被皇上看到了,咱们都得掉脑袋!
赵小厨:啊?这么严重?那我赶紧改!改成什么好呢…… 有了!改成 “葱花”!葱花是正经的食材,刻在梁枋上,也算是 “五谷丰登” 的意思,不算市井之物吧?
(李木山听了,扶着额头,对赵小厨说:“赵小厨!你就不能想点正经的?刻花鸟、刻山水都行,别总想着吃的!你要是实在想刻吃的,就去厨房刻,别在梁枋上瞎折腾!”)
(周书生拿着刻刀,想刻一朵花,结果刻了半天,只刻出几片 “歪歪扭扭的叶子”,他看着自己的作品,叹了口气:“唉,《营造法式》虽有记载,可实操起来,还是太难了。这刻花,比写文章难多了,写文章只要遣词造句,刻花还要讲究手法、力度,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刘老匠走过来,看了看三人的作品,笑着说:“别灰心,谁刚开始学雕刻都这样。二柱,你刻的‘肉包子’,其实可以改成‘祥云’,把圆疙瘩修一修,再刻几道曲线,就能变成祥云了。小厨,你刻的‘糖葫芦’,可以改成‘葡萄’,把圆圈刻得小一点,再刻点叶子,就像葡萄串了。书生,你刻的叶子,再把边缘修得圆滑点,就能变成荷叶了。来,我教你们怎么刻。”)
(刘老匠拿起刻刀,在梁枋上示范,他手法娴熟,不一会儿,一朵栩栩如生的荷花就刻好了,众人看得目瞪口呆。王二柱、赵小厨、周书生也跟着学,虽然刻得还是有些粗糙,但比之前好多了。)
(这时,张监工又来了,他看到梁枋上的雕刻,点了点头:“不错不错,这雕刻比之前好多了。李班头,好好干,等天章阁建成了,我奏请皇上,给你们宫束班赏银!”)
李木山:多谢张监工!我们一定好好干,保证按时按质建成天章阁!
(张监工走后,李木山看着三人,笑着说:“你们看,只要用心,就能做好。以后别再出那些憨憨的笑话了,咱们宫束班,也得有点名气!”)
王二柱:放心吧班头!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争取刻出一条 “真龙”!
赵小厨:我也好好学,以后刻点 “花鸟鱼虫”,再也不刻吃的了!
周书生:我也多实操,争取把《营造法式》里的知识,都用到建造上!
(刘老匠看着众人,欣慰地笑了,阳光洒在工地上,照在众人的脸上,也照在那一根根刻着花纹的梁枋上,天章阁的轮廓,在阳光下渐渐清晰。)
第四幕:封顶大吉,憨憨变能工
场景
天章阁工地,最后一根梁枋即将安装,工匠们围在周围,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笑容,李木山拿着鲁班尺,站在高处,王二柱、赵小厨、周书生站在梁枋旁,准备一起把梁枋抬上去。
(刘老匠把一杯酒递给李木山,说:“木山,这是‘封顶酒’,喝了这杯酒,咱们天章阁就算正式封顶了,接下来就是装修,很快就能完工了。”)
(李木山接过酒,喝了一口,大声说:“兄弟们!今天咱们天章阁封顶,这半年来,大家辛苦了!从刚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得心应手,咱们宫束班,没给大宋丢脸!”)
(众人欢呼起来,张监工也来了,他手里拿着一份圣旨,笑着说:“李班头,各位工匠,皇上听说天章阁即将封顶,非常高兴,特下圣旨,赏宫束班白银千两!待楼阁落成之日,再论功行赏!” 话音未落,人群中便爆发出一阵更大的欢呼声。
李班头激动得眼眶泛红,上前一步恭恭敬敬接过圣旨,声音都带着颤抖:“多谢皇上恩典!我等定当竭尽全力,保质保量完成天章阁建造!” 他转身面向众人,高声道:“大伙都听见了!皇上如此看重咱们,咱们更得把活计做到极致!”
工匠们个个精神抖擞,摩拳擦掌。平日里最爱插科打诨的王二麻子扯着嗓子喊:“有这赏银,等完工了我能娶媳妇咯!” 惹得众人一阵哄笑。张监工笑着摇头,从袖中掏出一沓图纸:“先别忙着乐,这是礼部新送来的彩绘样式,檐角走兽也要按规制更换,李班头,咱们得再核一遍工期。”
李班头接过图纸,仔细端详起来,眉头渐渐皱起:“这些改动虽不大,但彩绘工序繁琐,恐怕要多费些时日。不过请张监工放心,我们宫束班定能按时交付!” 他转头吩咐副手:“马上召集各工种头头,今晚就开个会,重新安排进度!”
夜色渐深,天章阁工地依旧灯火通明,工匠们干劲十足,讨论声、敲打声交织在一起,在夜空中回荡,仿佛都在诉说着这座楼阁即将诞生的辉煌。
突然,一声夸张的 “哎哟 ——” 划破喧闹。宫束班的张铁锤抱着手指跳脚,嘴里直嚷嚷:“这榫卯是吃了秤砣不成?怎么比我家婆娘的脾气还倔!”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他举着渗血的食指,原本该严丝合缝的卯眼竟歪出半寸。
“老张你这是把鲁班锁当算盘打了吧?” 木工头李长庚踩着木梯探身,腰间悬挂的墨斗随着动作晃悠,“前日教你的‘三分榫七分卯’,怕不是被酒虫叼走了?” 话音未落,掌灯的小徒弟没忍住 “噗嗤” 笑出声,手里油灯跟着乱晃,惊得梁上的雀儿扑棱棱乱飞。
远处监工的老太监挥着竹板走来,铜铃铛叮当作响:“都仔细着!官家明日要来巡看,谁要是再出岔子,当心去大牢里给祖宗牌位雕花!” 众人顿时屏息凝神,唯有张铁锤小声嘟囔:“雕就雕,总比伺候这鬼卯眼轻松……”
这时,一阵夜风掠过未封顶的阁顶,吹得檐角新制的铜铃叮咚作响。李长庚望着月光下初具规模的飞檐斗拱,从怀里掏出块刻着 “天章” 二字的楠木匾额,用袖口反复擦拭:“等这匾额一挂,咱们宫束班也算给太祖爷争了口气。” 他话音里带着三分醉意,七分骄傲,却没注意到张铁锤正偷偷往受伤的手指上贴狗皮膏药,膏药上还沾着半片木屑。
\"头儿,您瞧这榫卯...\" 王巧生举着根歪歪扭扭的横梁凑过来,木屑簌簌落在李长庚锃亮的皂靴上。话音未落,远处传来木料断裂的脆响,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新架的雀替轰然坠落,正砸在监工太监刚摆好的夜膳上。酱肘子裹着木屑在青砖上滚了两圈,惊起满地野猫。
\"张铁锤!你昨日不是说这榫头能承重千斤?\" 李长庚抄起半块碎砖,却见张铁锤正对着膏药上的木屑发呆,\"头儿,这膏药黏性太好,把木屑都粘住了,您说是不是该改良配方?\" 他说得一本正经,惹得几个小工憋笑憋得直抖。
忽然,西北角传来孩童啼哭。杂役老周抱着个泥猴似的女童跌跌撞撞跑来:\"不好啦!小郡主钻进地基里掏蛐蛐,卡在柱础缝里啦!\"
月光下,李长庚的脸比天章匾额的朱漆还红,他扯下腰间铜哨猛地吹响,宫束班众人举着火把如潮水般涌向工地深处,惊起的夜枭扑棱棱掠过未完工的鸱吻,翅尖扫落几片未钉牢的琉璃瓦。
\"都不许乱!\" 李长庚的吼声穿透嘈杂,他踩着刚砌好的阶基跃上石栏,火把将他的影子投射在夯土墙上,像尊怒目金刚。工头老赵头举着墨斗探进缝隙,却见小郡主的百褶裙卡在榫卯结构的柱脚石里,白生生的脚踝蹭得满是泥灰。
\"莫怕莫怕,\" 老赵头将墨线缠在腰间,露出常年握斧头的糙手,\"爷爷给你变戏法。\" 他从褡裢里摸出块桂花糖,掰成两半塞进缝隙,又转头吩咐:\"取三斗糯米浆来!\" 众人面面相觑间,老赵头已将糯米浆浇在卡住裙摆的石块接缝处,糯米遇水发胀的瞬间,他猛地一扯裙角,伴着小郡主的惊呼,成功将人拽了出来。
惊魂未定的小郡主还攥着半块糖,忽然指着脚手架尖叫:\"我的蛐蛐!\" 众人抬头,只见那只油葫芦正蹲在斗拱之间,触须随着夜风轻颤。瓦匠王二麻子抄起灰铲就要往上爬,却被李长庚喝止:\"天章阁的斗拱是按《营造法式》规制所建,你敢踩坏一个构件?\"
此时更夫敲响三更鼓,月光为未完工的楼阁镀上银边。李长庚望着怀里还在抽噎的小郡主,又看看满地狼藉,重重叹了口气 —— 明日,怕是要在官家面前领二十板子了。
\"李大人,您看这...\" 副手举着半截断裂的雕花梁枋,声音发颤。白日里宫束班卯榫拼接失误,整根梁木轰然坠落,不偏不倚砸在来天章阁玩耍的小郡主轿辇旁。幸而李长庚眼疾手快拽住金枝玉叶,此刻郡主鬓边的珍珠步摇还卡在他衣襟上。
忽然,远处传来急促脚步声。灯笼光晕里,老太监尖着嗓子喊道:\"官家口谕 —— 天章阁监造李长庚,即刻带图纸入文德殿!\" 李长庚心头一紧,将郡主轻轻交给乳母,从满地碎木中翻出牛皮图纸。月光下,图纸边角还沾着上午试漆时的石绿颜料。
穿过重重宫门,文德殿烛火通明。御案前,宋仁宗指尖叩击图纸上歪斜的斗拱图:\"听闻宫束班新制的 ' 神仙榫 ' 出了岔子?\" 李长庚扑通跪地,余光瞥见案头摆着摔碎的羊脂玉镇纸 —— 定是小郡主告状时掷的。
\"臣罪该万死。\" 他额头贴着冰凉地砖,\"然此榫设计确可使楼阁百年不倾,今日之祸实因工匠未遵古法...\" 话未说完,忽闻珠帘后传来轻笑。身着襦裙的小郡主探出脑袋:\"才不是!明明是那个叫张阿牛的,卯眼凿歪了还拿墨汁涂!\"
宋仁宗神色微动,接过李长庚呈上的备用榫头。这榫头由七道机关嵌套,在烛火下折射出精巧的光影:\"若能三日内重制横梁,朕便准你继续监造。\" 李长庚叩首谢恩时,听见小郡主嘟囔:\"下次我要看着他们凿卯眼!\"
三日后,天章阁飞檐终于挂上铜铃。李长庚摸着新梁上的 \"暗八仙\" 雕花,想起那日在文德殿,小郡主踮脚指着图纸喊 \"这里要画凤凰\" 的模样,嘴角不觉上扬。远处更夫敲响梆子,这次的鼓声里,多了几分落成的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