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437章 宋《磁州窑》

第437章 宋《磁州窑》(2 / 2)

石头,你别灰心啊。你看,这坯壁薄厚不均,是因为拉坯时手劲没稳住,力道忽大忽小。俺教你个法子,拉坯的时候,你就想着滏阳河的水,水是圆的,是流动的,你的手跟着水的感觉走,坯也能变得又圆又规整。

【狗蛋也凑过来,把自己刚画好的画稿铺在石头面前 —— 上面画着石头爹在田里拉犁的场景,老人腰杆挺得笔直,手里的犁稳稳地向前,犁沟走得又直又匀。】

狗蛋

石头,你看你爹拉犁的时候,多稳啊,不管遇到什么土块,都不慌不忙。你拉坯的时候,就当自己在拉犁,心里别慌,手也别抖,准成!

【石头盯着画稿,眼眶微微发红,他慢慢抬起头,眼神中重新燃起了斗志。他站起身,深吸一口气,走到拉坯轮前,双手轻轻扶住泥团。随着轮盘缓缓转动,泥团在他手中慢慢变高、变圆,线条越来越流畅,像滏阳河面上慢慢升起的月亮,圆润而美好。】

场景二:宫束班作坊?窑炉 夜 外

【夜色渐浓,窑火熊熊燃烧,通红的火光把夜空染成了橘色,照亮了周围的一切。王老铁守在窑口,手里拿着测温的瓷片,眼睛熬得通红,却依旧紧紧盯着窑内的火焰,不敢有丝毫松懈。狗蛋、杏花、石头围在旁边,手里都攥着衣角,脸上满是紧张和期待,时不时抬头望向窑口。】

王老铁

(小心翼翼地把瓷片插进窑火,片刻后抽出来,瓷片泛着淡青,他仔细观察着,语气带着几分欣慰)

火候快到了。咱磁州窑的釉,讲究 “见火变色”,火大了釉就发黑,火小了釉就发灰,差一点都不行,得像瞅着孩子睡觉似的,时时刻刻盯紧了。

【突然,窑炉传来一阵细微的 “噼啪” 声,石头脸色一变,以为出了差错,刚要冲过去查看,被王老铁一把拉住。】

王老铁

(轻轻摇头,语气平和)

别慌,这是釉面开片,正常现象。咱这瓷,不追求官窑的 “无纹”,要的就是这自然的裂纹,像田埂上的缝,像老树上的纹,藏着烟火气,藏着生活的味道,这样才叫有 “人间气”。

【又等了一个时辰,王老铁抬手看了看天色,感受着窑火的温度,终于缓缓抬手,声音带着几分激动。】

王老铁

时间到了,开窑!

【众人立刻围了上去,眼睛紧紧盯着窑门。窑门打开的瞬间,热气裹着浓郁的釉香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眯起眼睛。待热气稍稍散去,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白釉黑彩梅瓶 —— 瓶身上,狗蛋画的市井图活灵活现:张阿婆的炊饼摊冒着热气,蒸腾的白雾仿佛能闻到香味;孩子们举着铜钱蹦跳,脸上的笑容天真烂漫;连摊边的小狗都画得栩栩如生,翘着尾巴,仿佛下一秒就要冲上前去。】

杏花

(指着瓶身上的青釉,声音带着几分惊喜)

你看这釉色,多透亮啊,真的像天的颜色,比我想象中还要好看!

石头

(慢慢走上前,轻轻摸着一只刻着锄头的碗,手指拂过碗壁上的纹路,声音发颤)

俺…… 俺刻的锄头,能看清木纹,和俺爹用的那把一模一样,俺终于做到了!

【王老铁拿起那只梅瓶,手指轻轻抚过釉面的开片。裂纹像细细的金线,把画面分成了一块一块,却丝毫没有破坏整体的美感,反而让画面更显生动立体。月光洒在梅瓶上,釉色泛着柔和的光,仿佛把整个观台镇的春日,都收在了这只瓶里,美好而温暖。】

第三幕:汴京扬名,瓷耀天下

场景一:开封府?官窑监 日 内

【大殿内庄严肃穆,阳光透过格窗,洒在案上的宫束班瓷器上,让瓷器更显精致。宋徽宗坐在龙椅上,手里捧着那只白釉黑彩梅瓶,目光久久停留在瓶身的市井图上,眼神中满是喜爱。】

宋徽宗

(嘴角带着淡淡的笑容,语气中满是赞赏)

这画里的炊饼摊,倒让朕想起儿时在御街见的景象。那时候,街边的小摊一个挨着一个,热闹非凡,寻常百姓的日子,都藏在这瓷上了,生动又真实。

李默

(站在旁边,微微躬身,语气恭敬)

陛下,这宫束班的匠人,都是磁州的民窑师傅,他们常年和百姓打交道,最懂市井事,也最了解百姓的喜好。他们说,烧瓷要 “接地气”,要把生活中的点滴融入瓷器,才能烧出有活气、有温度的瓷。

【旁边的大臣们也纷纷围了过来,有的拿起刻着农具的碗,仔细观察着碗壁上的纹路;有的端着画着孩童扑蝶的盘,小声议论着盘中的图案。】

大臣甲

(轻轻抚摸着手中的瓷器,语气感慨)

这磁州窑的釉色,虽不如汝窑的天青温润雅致,却多了几分人间暖意,看着就让人觉得亲切。

大臣乙

(点头附和,眼神中满是认同)

是啊,官窑的瓷讲究 “雅”,追求精致完美,适合摆在宫中赏玩;这宫束班的瓷讲究 “真”,贴近生活,充满烟火气,无论是宫中使用,还是百姓日常,都十分合适。两种好瓷,各有各的妙处,各有各的韵味。

【宋徽宗放下手中的梅瓶,目光缓缓扫过案上的瓷器,眼神坚定,突然开口。】

宋徽宗

传朕旨意,宫束班就设在磁州,允许他们自由烧制,不必受过多规矩束缚。既要供宫廷用瓷,保证瓷器的品质;也要让百姓买得起,让这充满 “人间气” 的瓷,走进寻常百姓家。另外,把这只梅瓶送到国子监,让学子们也看看,这人间烟火,这百姓生活,也是好学问,也是值得记录和传承的。

场景二:磁州观台镇?宫束班作坊 日 外

【秋日的阳光温暖而明媚,宫束班作坊门口挂起了新的木牌,上面刻着 “宫束班磁州窑” 六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漆得发亮,格外醒目。院外,百姓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手里拿着铜钱,脸上满是期待,都等着买新出的瓷。】

狗蛋

(站在柜台后,熟练地给一位大娘递过一只画着荷花的碗,语气热情)

大娘,您拿好。这碗釉厚,结实耐用,摔不碎,您放心用。要是以后想再买别的样式,随时来这儿找我!

杏花

(在旁边的案上忙碌着,案上摆着刚画好的坯,上面是一片丰收的麦田,金黄的麦子随风飘动,农民们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明年开春,咱再烧一批画着春耕的瓷,让城里的人也看看田里的热闹,看看农民们劳作的场景,让更多人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石头蹲在窑房边,身边围了几个年轻的徒弟。他耐心地教导着徒弟们拉坯的技巧,双手稳得很,泥团在他手里,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只圆溜溜的碗,厚薄均匀,线条流畅。】

王老铁

(站在作坊门口,望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手里紧紧攥着那片残瓷 —— 去年宫宴上碎的那片,眼神中满是感慨)

咱这群憨货,没读过多少书,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却凭着一股韧劲,烧出了让官家喜欢、百姓待见的瓷。说到底,瓷里装的,不是釉,不是彩,是日子,是生活,是咱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阳光洒在王老铁身上,也洒在作坊里的瓷器上。那些白釉黑彩的瓷,泛着暖光,像无数个小太阳,照亮了观台镇的街,也照亮了宋朝的烟火人间,更照亮了一代匠人传承匠心、坚守初心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