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428章 宋(名人)4

第428章 宋(名人)4(2 / 2)

军需官:对!全对!秦掌事,您算的数,连零头都分毫不差!这下各营都能按时领粮了!

王将军:(走上前,拍了拍秦九韶的肩)好一个秦掌事!没想到宫束班不仅手艺好,还藏着这般算学奇才!这大衍求一术,可比蛮力算账强百倍!

(秦九韶拱手笑道:“将军过誉。算学本就是为实务所用,咱们匠人懂算学,才能帮朝廷解困。”夕阳下,军营的旗帜猎猎作响,陈默和苏娘看着秦九韶,眼中满是敬佩)

第三幕:着书立说

时间:淳佑七年,春

地点:宫束班工坊内室

人物:

- 秦九韶

- 苏娘

- 陈默

- 老周

- 小徒弟:十二岁,宫束班新学徒,捧着竹简

(内室书架上摆满了算书与图样,案上堆着厚厚的稿纸,秦九韶鬓角已添了几缕白发,正伏案疾书,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工整的字迹。苏娘在一旁磨墨,陈默整理着散落的算筹,老周则在角落教小徒弟辨认算符)

陈默:(拿起一张稿纸,轻声念道)“数与道非二本也……今数术之书,尚三十余家。天象历度,谓之缀术;太乙壬甲,谓之三式,皆曰内算,言其秘也。”秦掌事,您这开篇,把算学的道理说透了。

秦九韶:(放下笔,揉了揉眉心)这几年咱们用算学解了不少难题,军营分粮、堤坝计算、城池丈量,可这些法子若只藏在宫束班,日后便会失传。我要把“大衍求一术”“增乘开方法”,还有各类实务算题,都写进书里,取名《数书九章》,让后世匠人、学者都能用上。

苏娘:(递过一杯热茶)您这三年来,白天处理宫束班事务,晚上就写书,身子都熬瘦了。前几日您算“推计互易”的题目,竟在案前睡着了。

老周:(走过来,看着稿纸上的算题,语气缓和)秦掌事,以前我总觉得算学没用,可这几年看着咱们用您的法子,造的桥更稳,修的城更牢,才知道您是对的。这书若是写成了,咱们宫束班也算为后世做了件大事。

(小徒弟捧着竹简跑过来,仰着小脸问:“秦掌事,您书里的算符,我什么时候能学会呀?我也想帮着算粮草、修房子。”)

秦九韶:(摸了摸小徒弟的头,眼中满是笑意)等书成了,我就教你。算学不是少数人的学问,只要肯学,人人都能学会。你看这“增乘开方法”,就像搭积木,一步一步来,再难的题也能解开。

(他重新拿起笔,目光落在稿纸上,笔尖再次移动。窗外春雨淅淅沥沥,打在窗棂上,与笔尖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苏娘、陈默、老周看着他的背影,仿佛看到这本书日后流传世间,让无数人受益的模样)

第四幕:书成传世

时间:淳佑八年,冬

地点:宫束班工坊,庭院

人物:

- 秦九韶

- 苏娘

- 陈默

- 老周

- 多位宫束班匠人

- 临安府学教授:六十岁,身着儒衫,手持《数书九章》稿本

(庭院内摆着一张长桌,桌上放着装订好的《数书九章》稿本,封面用朱砂写着书名。匠人们围在桌旁,脸上满是自豪。临安府学教授正翻阅着稿本,手指在“大衍求一术”的章节上停留)

教授:(惊叹道)秦掌事,此书中“大衍求一术”,解“物不知数”之题,比前朝《孙子算经》更系统;“增乘开方法”解高次方程,更是古今未有!这不仅是算书,更是济世之书啊!

秦九韶:(拱手)教授过奖。此书共九章,八十一题,涵盖天时、田域、测望、赋役、钱谷、营建、军旅、市易,皆是咱们宫束班这些年遇到的实务难题。我把解法写清楚,就是希望后人遇到类似问题,能有章可循。

陈默:(拿起一本稿本,对匠人们说)咱们去年修临安城外的石桥,用的就是书里“营建”章的算题解法,精准算出了桥拱的弧度和石料用量,比原定工期缩短了十日!

苏娘:还有“军旅”章里的粮草分配,就是当年咱们帮王将军算的那道题,如今写进书里,日后军队再遇到类似情况,便能直接用了。

(老周走到桌前,拿起一本稿本,轻轻抚摸着封面,眼眶有些发红):“当年我还反对您搞算学,现在才知道,您是给咱们匠人留了一笔无价之宝啊。这书流传下去,后人都会记得,南宋有个宫束班,有个秦掌事,把算学用到了实处。”

(秦九韶看着眼前的匠人们,又望向庭院外的天空,雪花轻轻飘落,落在稿本封面上,很快融化。他轻声说道:“算学无界,工艺有源。咱们宫束班的匠人,既要手握斧凿,也要心怀算理。这《数书九章》,便是咱们递给后世的接力棒。”)

(匠人们纷纷拿起稿本,互相传阅,庭院内的笑声与雪花飘落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远处,临安城的钟声缓缓传来,仿佛在为这本传世之作,奏响悠长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