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397章 唐《酒》2

第397章 唐《酒》2(2 / 2)

阿福(小声说):你听,咱们琢磨的法子,真的有用!

柱子(得意地说):那是!咱们这也算为长安的酒文化做贡献了!

小禄(笑着):就是不知道周领班知道了,会不会夸咱们。

【三人正说着,老周从对面走来,看到他们,瞪了一眼,但嘴角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老周:看什么看?还不快回工坊干活!要是耽误了祭祀铜爵的活计,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阿福、柱子和小禄赶紧应着,跟着老周往工坊走去,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带着淡淡的酒香】

- 洛阳酒商 赵六:三十多岁,精明算计,善于模仿推广,嗅觉敏锐

- 宫束班新工匠 小石头:十六岁,机灵好学,崇拜阿福等人的“创举”

- 长安酒坊协会会长 李老丈:六十多岁,守旧谨慎,注重酒品传统

- 波斯酒商 穆罕默德:四十岁,带来西域酿酒原料,对中原酿酒技术好奇

第四幕:风波骤起,技法遭疑

场景一:长安酒坊协会堂 日 内

【堂内摆着几张八仙桌,李老丈坐在主位,周围围坐着十几位长安酒坊掌柜,王三郎站在中间,脸色有些难看】

李老丈(手指重重敲着桌子,声音严厉):王三郎!你可知罪?竟敢用补墙的石灰酿酒,要是喝坏了客人,你担得起责任吗?

王三郎(急忙解释):李老丈,这法子我用了快俩月了,客人都说酒好喝,从没出过事!那石灰用量极少,就是为了中和酸味,不是瞎加的!

酒坊掌柜甲(附和):是啊李老丈,我也试了,酒确实不酸了,口感还好了不少,最近生意都好了些。

李老丈(吹胡子瞪眼):好什么好!祖宗传下来的酿酒法子,哪有往酒里加石灰的道理?这要是传出去,说咱们长安酒坊用“墙灰”酿酒,谁还敢来买酒?

酒坊掌柜乙(犹豫着说):可……可这法子确实有用啊,总不能看着酿出来的酒酸掉浪费吧?

【众人争论不休,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洛阳酒商赵六走了进来,手里提着一个酒坛】

赵六(笑着拱手):各位掌柜,别争了!我刚从洛阳来,听说长安酒坊有了新酿酒法,特意来讨教讨教。

李老丈(脸色稍缓):赵掌柜,你来的正好,你说说,酿酒哪能加石灰?

赵六(打开酒坛,倒出一碗酒,递给李老丈):李老丈先尝尝我这酒。实不相瞒,我在洛阳也试了“加灰法”,不过我改良了一下,用的是经过筛选的细石灰,用量也精确了,您尝尝这口感。

【李老丈半信半疑尝了一口,眼睛微微一眯】

李老丈:这酒……确实醇厚,没有杂味,也不酸。

赵六(笑着说):法子本身没错,错的是用法。咱们只要把石灰筛选干净,控制好用量,不仅能解酒酸,还能让酒更稳定,不容易坏。我这次来,就是想跟各位商量,把这法子规范一下,咱们长安、洛阳的酒坊一起用,让咱们的酒卖到更多地方去!

场景二:宫束班工坊 日 内

【阿福、柱子、小禄正在打磨一批铜镜,小石头凑在旁边,好奇地问】

小石头:阿福哥,外面都在说“加灰酿酒法”,是不是就是你们之前在柴房琢磨出来的那个法子?

阿福(赶紧捂住他的嘴,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小声点!别瞎说,这是周领班不让声张的。

柱子(笑着说):不过外面吵翻天了,说这法子好的有,说不好的也有,还有人想把这法子传到外地去。

小禄(担心地说):不会出事吧?要是有人查这法子的来历,查到咱们头上……

【老周背着手走了过来,听到他们的话,停下脚步】

老周:放心,没人会查到咱们头上。赵六那小子把法子改良了,还想推广出去,这是好事。不过你们记住,这事跟咱们宫束班没关系,好好干你们的活。

阿福(挠着头笑):周领班,其实咱们也没想到,当初瞎琢磨的法子,能这么有用。

老周(瞪了他一眼):别得意!要是本职活计出了差错,照样收拾你们。对了,下次再想琢磨酿酒,记得找个正经地方,别在工坊里折腾。

【阿福、柱子、小禄对视一眼,偷偷笑了】

场景三:长安西市波斯商栈 日 内

【波斯酒商穆罕默德正和王三郎喝酒,桌上摆着两坛酒,一坛是王三郎用“加灰法”酿的米酒,一坛是西域的葡萄酒】

穆罕默德(喝了一口米酒,竖起大拇指):王掌柜,你们中原的米酒越来越好喝了!以前总觉得有点酸,现在口感太醇厚了!

王三郎(笑着说):这都是托了“加灰法”的福。酿酒的时候加一点石灰,就能把酸味去掉。

穆罕默德(眼睛一亮):加石灰?我们西域酿葡萄酒,有时候也会遇到酒酸的问题,不知道这个法子能不能用在葡萄酒上?

王三郎(犹豫了一下):这我就不知道了,我们都是用在米酒上的。不过你可以试试小批量酿,说不定也行。

穆罕默德(兴奋地说):好!我回去就试试!要是成了,我把西域的葡萄运过来,咱们一起酿葡萄酒,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场景四:洛阳赵六酒坊 月余后 日 内

【酒坊里热气腾腾,工人们正在按改良后的“加灰法”酿酒,赵六拿着一个小秤,仔细称量着石灰的用量】

赵六(对工人说):记住,每坛酒只加这么多石灰,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加完之后一定要搅拌均匀,静置三天才能开封。

工人(点头):知道了赵掌柜!

【这时,一个伙计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

伙计:掌柜的,江南的酒商来信了,说想跟咱们学“加灰法”,还说愿意出银子买秘方!

赵六(笑着接过信,看了一眼):好!告诉江南的酒商,秘方不卖,但可以派人来学,咱们把这法子传到江南去,让全国的人都喝上咱们酿的好酒!

场景五:宫束班柴房 晚 内

【阿福、柱子、小禄、小石头偷偷溜进柴房,角落里又摆了一个小酒瓮,是阿福偷偷酿的米酒】

阿福(掀开麻布,闻了闻):这次用了赵六改良的法子,加了筛选后的细石灰,闻着就更香了!

柱子(迫不及待地说):快舀一碗尝尝!

【阿福舀了一碗酒,递给柱子,柱子喝了一口,眼睛一亮】

柱子:比上次的还好喝!这法子真是越来越完善了!

小石头(羡慕地说):阿福哥,你们太厉害了,无意间就发明了这么厉害的酿酒法。

小禄(笑着说):当初还怕被周领班骂,现在想想,真是值了!

【突然,柴房门口传来咳嗽声,几人吓得赶紧站直,只见老周背着手走了进来】

老周(看着酒瓮,没生气,反而笑了):你们这群憨货,还是改不了这毛病。不过……这酒闻着确实不错,给我也尝尝。

【阿福赶紧舀了一碗酒,递给老周,老周尝了一口,点了点头】

老周:嗯,比之前的更醇了。这法子能传到江南、西域,也算咱们没白折腾。以后别在柴房酿了,要是真想酿,就去我家后院,我那儿有个小酒坊。

【几人惊讶地看着老周,老周摆了摆手】

老周:看什么看?赶紧把这里收拾干净,别被管事发现了。

场景六:长安街头 一年后 日 外

【街头热闹非凡,酒肆、酒坊门口都挂着“采用新酿法,醇酒甘甜”的幌子。王三郎的酒肆里坐满了客人,有中原的商人,还有西域的胡商】

客人甲(举杯):这酒真是越喝越有味道,比去年还好喝!

客人乙(笑着说):听说现在江南、洛阳的酒坊都用这“加灰法”酿酒,咱们长安可是这法子的发源地!

穆罕默德(举着酒杯,对王三郎说):王掌柜,我用“加灰法”酿的葡萄酒成了!口感特别好,西域的商队都来抢着买,下次我给你带几坛尝尝!

王三郎(笑着说):好啊!咱们这法子,算是把中原和西域的酿酒技术都结合起来了!

场景七:宫束班工艺册存放处 年余后 日 内

【老周坐在桌前,翻开之前写的工艺册,旁边放着一张纸,上面记录着“加灰法”的改良版本,包括石灰的筛选方法、不同酒类的用量、静置时间等】

老周(拿起笔,在工艺册上补充写道:“加灰法经民间改良,传于洛阳、江南,更传至西域,用于米酒、葡萄酒酿造。其法:选细石灰,筛去杂质,米酒每坛用量一钱,葡萄酒每坛用量八分,发酵末期加入,搅拌均匀,静置三日,酸去醇留,酒品更稳。此法惠及天下酒坊,乃民间工艺之幸事。”)

【写完,老周放下笔,看着窗外,阿福、柱子、小禄、小石头正在工坊里忙碌,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充满了生机】

老周(轻声自语):这群憨货,当初闲得没事干琢磨的法子,没想到竟成了传世的工艺。这大概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镜头慢慢拉远,工艺册上的字迹越来越清晰,与之前的记录重叠在一起。长安街头的酒香仿佛飘进了工坊,与工匠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诉说着这段由“闲人造反”开启的工艺传承故事】

场景八:几十年后,长安某酒坊 日 内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工匠正在给年轻工匠们讲课,桌上摆着一本泛黄的工艺册,正是老周当年记录的那本】

老工匠(指着工艺册上的文字):你们记住,这“加灰法”是咱们唐朝的酿酒奇法,相传是宫束班的几位工匠无意间发明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法子,咱们的酒才能越酿越好,传到全国各地,甚至西域……

【年轻工匠们认真地听着,眼中充满了敬佩。阳光透过窗户,照亮了工艺册上的文字,也照亮了这段跨越时光的工艺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