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笔:(脸色发白,声音带着哭腔)完了……刻坏了……
【阿石赶紧凑过去看,挠了挠头】
阿石:没事没事,就一道小痕迹,我用细砂纸磨一磨,肯定看不出来!
【阿木也上前查看,思索道:“不行,砂纸磨了会破坏朱砂勾勒的字迹,不如用小錾子把那道痕迹改成撇画的收笔,稍微调整一下形状,说不定还更自然。”】
老墨:(皱着眉头,仔细看了看痕迹)阿木说得对,小笔,你别慌,按照阿木说的,试着把那道痕迹改一下。刻碑难免出错,关键是要会补救,这也是刻碑匠人的本事。
【小笔点点头,擦干眼泪,按照阿木的建议,重新拿起刻刀,慢慢调整刻痕。这次她格外专注,手腕虽然还有些僵硬,但总算稳住了。】
阿石:(在一旁打气)对,就这样!手再稳点,跟你临摹的时候一样,把字刻得漂漂亮亮的!
【经过一番调整,那道刻坏的痕迹不仅被修复,还让“九”字的撇画多了几分韵味。老墨满意地点点头,拍了拍小笔的肩膀。】
老墨:不错,有进步。记住,刻碑的时候心要静,别想太多,就把自己当成欧阳大人,感受他写字时的心境。
【就在这时,阿石突然“哎呀”一声,原来他在帮老墨递錾子的时候,不小心把錾子掉在地上,錾尖磕在了石料边缘,留下一个小坑。】
阿石:(吓得脸都绿了)班主,我不是故意的……
【老墨刚要发作,阿木突然眼前一亮】
阿木:班主,这小坑刚好在碑文的空隙处,不如我们把它改成一个小小的祥云图案?既不影响碑文,还能给石碑增添点装饰,显得更精致。
老墨:(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这小子,脑子倒转得快。行,就按你说的办,阿石,你负责把小坑打磨成祥云的形状,阿木,你指导他怎么刻。
【阿石连忙点头,拿起磨石开始打磨小坑。阿木在一旁指点,告诉他祥云的线条该怎么勾勒,刻的时候力度该如何控制。小笔则继续刻着碑文,手已经不抖了,刻出来的字越来越工整。】
场景四:宫束班刻碑工坊 - 夜 - 内
【工坊里点着几盏油灯,昏黄的灯光照亮石碑。老墨坐在一旁,眯着眼睛看着三人忙碌,手里的烟杆时不时抽一口。阿石正在刻祥云图案,额头渗着汗珠;小笔专注地刻着“成”字,嘴角带着一丝笑意;阿木则在一旁整理刻刀,把用过的工具一一擦拭干净。】
阿石:(伸了个懒腰,抱怨道)这祥云图案看着简单,刻起来真费劲,我手都酸了。
小笔:(停下刻刀,笑着说)谁让你毛手毛脚把錾子掉地上了,这是对你的惩罚。
阿木:(递过一块糕点给阿石)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刻完祥云,咱们就剩最后几十个字了,加把劲,争取早日完工。
【阿石接过糕点,大口吃起来,含糊不清地说:“等刻完碑,我要去街口吃三大碗羊肉汤,再配两个肉夹馍!”】
小笔:(向往地说)我想去看看九成宫遗址,听说那里的宫殿虽然毁了,但景色特别美,咱们刻的碑立在那里,以后肯定有很多人来看。
阿木:(笑着说)到时候咱们可以跟别人说,这碑上的字是小笔刻的,祥云是我设计、阿石刻的,班主指导的,多威风!
老墨:(放下烟杆,开口道)你们啊,就知道想这些。等碑刻完了,咱们宫束班的名声肯定更响,但也不能骄傲。刻碑这行,讲究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刻出好碑,还得继续磨练手艺。
【三人点点头,重新投入到刻碑工作中。油灯的光芒在石碑上跳动,映着三人专注的脸庞,工坊里只有刻刀与石料碰撞的“叮叮”声,偶尔夹杂着三人的欢声笑语,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温馨。】
第三幕:碑成传世,憨货留名
场景五:宫束班刻碑工坊 - 日 - 内
【一月期满,《九成宫醴泉铭》石碑终于刻制完成。石碑矗立在工坊中央,碑身上的字迹工整有力,一笔一划都透着欧阳询书法的神韵,空隙处的祥云图案精致小巧,为石碑增添了几分灵动。老墨、阿石、小笔、阿木站在石碑前,脸上满是自豪。】
阿石:(摸着石碑,激动地说)太好了!终于刻完了!你看这字,多漂亮,跟拓本上的一模一样!
小笔:(眼眶发红,声音哽咽)我……我真的做到了,没有手抖,把每个字都刻好了。
阿木:(笑着说)那是,有我的“稳手木架”帮忙,你肯定能刻好。还有我设计的祥云,是不是特别好看?
老墨:(看着石碑,欣慰地说)不错,这碑刻得好,既保留了欧阳大人书法的精髓,又融入了咱们宫束班的心思。你们三个,这段时间辛苦了。
【就在这时,工坊外传来马蹄声,李大人带着随从走进来,看到石碑,眼睛一亮,快步上前查看。】
李大人:(仔细抚摸着碑身的字迹,赞叹道)好!太好了!这字刻得严谨峭劲,跟欧阳大人的真迹几乎无二,你们宫束班果然名不虚传!
【李大人绕着石碑走了一圈,看到空隙处的祥云图案,更是惊喜。】
李大人:这祥云图案是谁设计的?既不破坏碑文的整体美感,又增添了几分雅致,心思巧妙啊!
阿木:(上前一步,拱手道)回大人,是小人设计的。之前刻碑时不小心在石料上留下一个小坑,小人便想着把它改成祥云图案,没想到能得到大人的认可。
李大人:(点点头,赞许道)懂得灵活变通,是个可塑之才。老班主,这次刻碑你们立了大功,朝廷定会重重赏赐。
老墨:(躬身行礼)多谢大人夸奖,这都是我等分内之事。能为欧阳大人的书法刻碑,流传后世,是咱们宫束班的荣幸。
【李大人让人把石碑装车,准备运往九成宫遗址。阿石、小笔、阿木跟在石碑后面,依依不舍地看着它被抬出工坊。】
阿石:(小声说)真舍不得,这碑刻了一个月,就跟咱们的孩子似的。
小笔:(笑着说)没关系,以后咱们可以去九成宫看它,说不定还能看到有人在碑前临摹呢。
阿木:(点头道)对,以后咱们宫束班还要刻更多的好碑,让更多人的书法流传后世!
【老墨看着三人的背影,嘴角露出笑容,拿起烟杆抽了一口,心里想着:这群憨货,虽然平时嘻嘻哈哈,关键时刻倒是不含糊。这《九成宫醴泉铭》石碑能流传于世,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啊。】
场景六:九成宫遗址 - 日 - 外
【九成宫遗址前,人头攒动,百姓们围在新立起的《九成宫醴泉铭》石碑前,啧啧称赞。阿石、小笔、阿木混在人群中,听着大家的夸奖,脸上满是骄傲。】
百姓甲:这碑刻得真好,字如其人,欧阳大人的书法果然名不虚传!
百姓乙:你们看这祥云图案,多精致,肯定是刻碑的匠人花了心思的。
阿石:(凑到百姓身边,得意地说)那可不,这祥云是我刻的,字是我师妹刻的,我们班主指导的,都是咱们宫束班的手艺!
【小笔赶紧拉了拉阿石的衣角,让他别张扬。阿木则笑着说:“咱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能让大家看到欧阳大人的书法,才是最重要的。”】
【老墨站在不远处,看着石碑和欢呼的百姓,心里感慨万千。他知道,这石碑不仅承载着欧阳询的书法艺术,也记录着宫束班这群憨货的汗水与欢笑,将会在岁月的流转中,一直流传下去。】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石碑上,为碑身镀上一层金色。阿石、小笔、阿木蹦蹦跳跳地来到老墨身边,邀请他去吃羊肉汤。老墨笑着点头,四人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渐渐消失在远方,只留下石碑静静矗立,诉说着唐朝的书法传奇与一群刻碑匠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