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立本停下笔,看了看画中的扇子和帽子,笑着点头:“好主意!你这小子,脑子倒灵活。老夫只顾着整体构图,倒把这些细节给忽略了。”
说着,阎立本便按照小吴的建议修改。老王则在一旁调配颜料,他按照阎立本说的方法,在朱砂里加了少量铅粉和桐油,调出来的红色果然鲜亮了不少。老周则帮着整理画具,偶尔也会帮阎立本扶着宣纸,避免纸张滑动。
【中途,阎立本画到太宗皇帝的面部神态时,又停了下来,眉头紧锁】
阎立本:太宗皇帝的威严,既要表现出来,又不能太严肃,得有帝王的从容和气度。我画了好几次,总觉得差了点意思……
小吴看着画中的太宗,突然想起之前在城里看到的唐太宗雕像,赶紧说:“阎大人!我之前在朱雀大街看到过太宗皇帝的雕像,他的眉毛是微微上扬的,眼神很温和,但又透着一股坚定。您要是把皇帝的眉毛画得再扬一点,眼神再柔和些,会不会更好?”
阎立本眼睛一亮,赶紧按照小吴说的修改。他调整了太宗皇帝的眉形,又用淡墨在眼眶周围晕染了一下,让眼神看起来更加柔和。修改完后,他后退几步,仔细端详,忍不住点了点头。
阎立本:对!就是这个感觉!你们三个,虽然是做工艺门的,但对人物神态和细节的把握,倒是有自己的想法。老夫今天跟你们切磋,倒是学到不少东西。
老周笑着说:“阎大人客气了!是我们跟您学了太多。之前咱画纹样,只想着好看,没想到还能从画画里学到这么多道理。”
【不知不觉,天色渐暗,侍从进来提醒阎立本该休息了】
侍从:大人,天色不早了,您今天画了一天,该歇着了。
阎立本看了看窗外,又看了看画稿,笑着说:“不急,这画稿改得差不多了,明天咱们去太极宫偏殿,照着实景再调整一下,就能定稿了。”
老周、小吴、老王连忙应下,脸上满是期待。
第三幕:实景写生,齐心协力定终稿
场景
太极宫偏殿 - 日 - 晴
【场景转换】
太极宫偏殿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面上。阎立本让人搬来了步辇,还找了几个宫女排练当时的场景。唐太宗的扮演者坐在步辇上,宫女们围在周围,有的扶着步辇,有的拿着扇子,吐蕃使者的扮演者则站在下方,手里拿着国书。
老周、小吴、老王跟着阎立本走进偏殿,看到眼前的场景,都忍不住惊叹。
小吴:(小声对老周说)周班主,这场景也太像了吧!比咱想象的还热闹!
老周点点头,目光落在步辇的纹样上:“你看这步辇上的龙纹,跟咱之前画的门纹不一样,更精致,更有气势。咱得好好学学。”
阎立本走到殿中央,仔细观察着场景中的每一个细节,时不时用笔在纸上记录。他走到步辇旁,摸了摸步辇的扶手,又看了看宫女的服饰。
阎立本:小吴,你过来看看,宫女的裙摆飘动的方向,跟咱们昨天画的不一样。实景里风是从左边吹过来的,裙摆应该往右边飘,你赶紧改一下。
小吴赶紧跑过去,仔细观察了一下宫女的裙摆,然后拿起笔,在画稿上修改起来。老王则走到吐蕃使者身边,仔细观察他的帽子和服饰,然后在调色盘里调配颜色,准备给画稿上色。
老周则帮着阎立本扶着画稿,偶尔也会提醒阎立本一些细节。比如,他看到步辇的轮子上有一些细小的纹样,赶紧指给阎立本看。
老周:阎大人,您看这步辇的轮子,上面有花纹,咱们之前的画稿上没画,要是加上去,会更真实。
阎立本看了看轮子上的花纹,点了点头:“好!你看得真仔细。这细节加上去,画就更完整了。”
【中途,吐蕃使者的扮演者站姿有些僵硬,阎立本皱了皱眉】
阎立本:使者是来求亲的,虽然要恭敬,但也不能太拘谨。你得挺直腰板,眼神里要透着真诚,这样才符合当时的情景。
使者扮演者赶紧调整了站姿,眼神也变得更加坚定。小吴趁机快速勾勒出使者的神态,画得比之前生动了不少。
老王则开始给画稿上色。他先用淡墨给人物的衣服打底,然后再涂上调好的颜色。他给太宗皇帝的衣服涂上明黄色,给宫女的衣服涂上粉色和绿色,给吐蕃使者的衣服涂上深色,色彩搭配得既鲜艳又不失庄重。
【不知不觉,太阳快落山了,画稿也终于完成了。阎立本拿着画稿,和老周、小吴、老王一起站在殿中央,仔细端详】
画纸上,唐太宗坐在步辇上,神态从容威严,宫女们围绕在周围,动作灵动自然,吐蕃使者站在下方,眼神真诚恭敬,步辇的纹样、人物的服饰都清晰可见,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小吴:(激动地说)阎大人!这画也太好看了吧!比咱想象的还要精美!
老王:(难得多说了几句)颜色很正,细节也到位,比初稿好多了。
老周看着画稿,又看了看阎立本,心里满是感激:“阎大人,谢谢您!要是没有您的指导,还有这次实景写生,咱肯定画不出这么好的画。”
阎立本笑着拍了拍老周的肩膀:“你们也功不可没!要是没有你们提出的细节建议,这画也不会这么完整。这《步辇图》,是咱们一起完成的。”
【侍从走进来,看到画稿,忍不住赞叹】
侍从:大人,这画也太精美了!将来肯定会成为传世名画!
阎立本笑着点头,然后将画稿递给老周:“老周,这画稿你们先拿着,回去后再仔细看看,要是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随时来找我。”
老周接过画稿,双手有些颤抖,连忙说:“谢谢阎大人!咱一定好好保管,绝不让它受损!”
【夕阳下,老周、小吴、老王拿着画稿,跟阎立本道别后,走出了太极宫。三人看着手里的画稿,脸上满是自豪和喜悦】
小吴:周班主,咱以后是不是也能画出这么好的画了?
老周:(笑着说)只要咱好好学,好好练,肯定能!这次跟阎大人切磋,咱不仅学会了画画的技巧,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是做工艺门,还是画画,都得用心,注重细节,这样才能做出好东西。
老王点了点头,手里的调色板还攥得紧紧的,眼神里满是坚定。三人的身影在夕阳下渐渐远去,而他们和阎立本一起完成的《步辇图》,则成为了流传千古的艺术瑰宝。
第四幕:后记——憨货的“传世之作”
场景
宫束班临时工坊 - 年 - 春
【一年后,宫束班的工坊里,挂着一幅《步辇图》的摹本。老周、小吴、老王正在给一扇新的工艺门画纹样,纹样正是《步辇图》中的人物和场景】
有客人走进工坊,看到门上的纹样,忍不住驻足观看。
客人:这纹样真好看!是照着阎立本大人的《步辇图》画的吧?
小吴:(自豪地说)没错!这画还是咱跟阎大人一起完成的呢!
客人惊讶地看着三人,连连赞叹。老周笑着说:“咱就是一群搞工艺的憨货,能跟阎大人一起画《步辇图》,是咱的福气。以后啊,咱还要把这画的精神融入到工艺门里,让更多人看到咱盛唐的手艺!”
阳光洒在工坊里,门上的纹样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生动,仿佛又回到了一年前,那个和阎立本一起切磋技艺的日子。而《步辇图》的故事,也随着宫束班的工艺门,在长安城里悄悄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