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绣:(腼腆地点点头)是,我在练牵牛花的绣法,用了浅紫和深紫两种线,想绣出花瓣的层次感。
李三郎:(拿起绣品,凑近细看)好!真好!你看这花瓣的边缘,用的是齐针,针脚细密,一点都不扎眼,中间的花芯,用的是打籽绣,粒粒饱满,跟真的牵牛花一模一样!
阿福:(凑过来,得意地说)那当然,我们阿绣可是咱们班的“小绣仙”,还有我,虽然上次绣错了鸳鸯眼,但我现在练平针,比以前好多了!(拿起自己的白布,上面歪歪扭扭绣了一朵牵牛花,花瓣还缺了一块)
李三郎:(忍不住笑了)这位小兄弟性子倒是直爽。老班头,实不相瞒,我这布庄最近生意不好,蹙金绣虽贵,但买的人少,而且大多是达官贵人,普通人消费不起。我想着,要是能有好看又便宜的彩绣品,肯定能吸引不少顾客。
老班头:(眼睛一亮)李老板的意思是,想跟我们合作,卖彩绣品?
李三郎:正是!我可以提供布料和丝线,你们负责绣,绣好的成品,咱们按比例分成。要是卖得好,以后还能扩大规模,让更多人知道彩绣。
阿贵:(放下手中的绷架,激动地说)真的?那我们以后就有活干了!
阿力:太好了!再也不用愁米钱了!
老班头:(沉默片刻,郑重地说)李老板,彩绣不是快活,一件好的彩绣品,少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慢工出细活,我们不能为了赶工,砸了彩绣的招牌。
李三郎:这是自然!我要的就是好东西,慢没关系,只要质量好,我相信肯定有人买。对了,老班头,我还有个想法,不知道您愿不愿意。
老班头:请讲。
李三郎:现在很多农户、城里的妇人,都想学点手艺补贴家用,要是您愿意开个小课堂,教大家彩绣,我可以提供场地和材料,学费咱们也按比例分。这样一来,既能传手艺,又能扩大彩绣的影响,以后买彩绣的人多了,咱们的生意也能更好。
王大娘:(激动地拉着老班头的手)老班头,您就答应吧!我第一个报名!我肯定好好学!
小石头:(举起手)我也要学!我要给娘绣一朵最大的牡丹!
老班头:(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眼眶有些湿润,他抬头望向天空,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在宫廷绣坊的日子)好!我答应!咱们宫束班,就是要把彩绣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咱们大唐的手艺,不止有蹙金绣,还有这能绣出万紫千红的彩绣!
第四幕:彩绣的“传扬”
场景四:一个月后,城西李记布庄后院(后院被收拾成了一个小课堂,摆着十几张木桌,桌上放着绷架、丝线、布料,老班头站在前面,手里拿着一件绣好的牡丹图,正在讲解针法,阿绣、阿福、阿贵、阿力在一旁辅助教学,小石头坐在她旁边,拿着小绷架,笨拙地绣着一朵小花)
老班头:(指着牡丹图)大家看,这牡丹的花瓣,要用晕裥绣的针法,从花瓣边缘的浅粉色,慢慢过渡到中间的深粉色,每一针的力度都要一样,针脚要藏在丝线一针从下往上,第二针从左往右,慢慢叠上去,就能绣出花瓣的立体感。
王大娘:(跟着演示,手有些抖)老班头,我这针总扎歪,怎么办啊?
阿绣:(走到王大娘身边,手把手教她)王大娘,您别急,手腕放松,眼睛盯着针脚的位置,慢慢来,多练几次就好了。您看,这样是不是好多了?
王大娘:(试着绣了几针,果然整齐了不少,高兴地说)哎!真的!阿绣姑娘,谢谢你!
阿福:(走到一个妇人身边,指着她的绣品)嫂子,您这牵牛花的叶子,颜色用反了,应该是边缘深,中间浅,这样才像真的叶子。来,我给您换根线,您再试试。
(李三郎走进后院,手里拿着一个账本,脸上带着笑容)
李三郎:(笑着说)老班头,好消息!咱们上次绣的那批枕套、荷包,三天就卖完了!还有人来问,什么时候能有新的彩绣品,甚至有人想定制彩绣的衣裳呢!
老班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好啊!看来大家还是喜欢彩绣的。
李三郎:还有,您这小课堂,报名的人越来越多了,昨天还有城南的妇人特地过来,说想跟您学绣嫁妆呢!
王大娘:(笑着说)我昨天绣了个荷包,给我家那口子拿去赶集,人家都问是在哪买的,我说这是我自己绣的,他们都不信,还让我帮他们绣呢!
小石头:(举起自己的小绷架,上面绣了一朵歪歪扭扭的小花)娘,你看我绣的花,阿绣姐姐说我绣得越来越好啦!
(众人都笑了起来,阳光洒在后院,照在五颜六色的丝线上,映出一片温暖的光芒,老班头看着眼前认真学习的人们,看着徒弟们忙碌的身影,心里充满了希望)
老班头:(大声说)大家好好学,只要咱们把彩绣的手艺练好,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让咱们大唐的彩绣,传遍长安,传遍天下!
(众人齐声应和,手中的针线不停,丝线在绷架上穿梭,绣出一朵朵鲜艳的花,一只只灵动的鸟,绣出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也绣出了大唐工艺的传承与希望)
第五幕:多年后的“回响”
场景五:长安城内,一家名为“唐绣阁”的店铺(店铺装修精致,墙上挂满了各色彩绣作品,有山水图、花鸟图、人物图,还有彩绣的衣裳、荷包、枕套等,店内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柜台后,正给一个年轻姑娘讲解一件彩绣牡丹图,他正是年老的阿福,旁边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是年老的阿绣,两人脸上都带着慈祥的笑容)
年轻姑娘:(指着牡丹图)阿福爷爷,这牡丹绣得真好看,听说这是按当年宫束班老班头传下来的针法绣的?
阿福:(笑着点头)是啊,这是老班头当年最拿手的晕裥绣,当年我们在城外柳树院,跟着老班头学绣,那时候条件苦,连绷架都是坏的,可大家学得认真啊。(看向阿绣)你阿绣奶奶,当年可是我们班的“小绣仙”,老班头最疼她了。
阿绣:(笑着说)那时候阿福哥最毛躁,绣个鸳鸯都能把眼睛绣错,还是老班头罚他练了三天平针,才把他的性子磨下来。
阿福:(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那都是老黄历了。现在咱们这“唐绣阁”,就是按老班头的心愿开的,要把彩绣传下去。你看,现在不仅长安城里的人喜欢彩绣,连洛阳、扬州的人,都来咱们这定制彩绣品,还有外国的商人,想把咱们的彩绣卖到国外去呢!
(一个中年妇人走进店铺,手里拿着一件旧的彩绣荷包,正是王大娘的女儿,她走到柜台前)
中年妇人:(笑着说)阿福爷爷,阿绣奶奶,我娘让我来跟你们说,她最近绣了一件百子图,想放在咱们店里展示,她说这是按当年老班头教的针法绣的,想让更多人看看。
阿绣:(高兴地说)好啊!你娘的手艺越来越好了,当年她可是第一个报名学绣的,现在都能绣百子图了!
(店内,一个小男孩正拉着母亲的手,盯着一件彩绣的小兔子荷包)
小男孩:娘,我想要这个小兔子荷包,这上面的兔子好可爱啊!
母亲:(笑着说)好,咱们买一个,回家后娘也教你绣,咱们大唐的彩绣,可得好好传下去。
(阿福和阿绣看着这一幕,相视而笑,他们想起了当年在柳树院的日子,想起了老班头的教诲,想起了那些一起学习、一起奋斗的时光,如今,彩绣不仅传遍了长安,还成了大唐的一张名片,而这一切,都源于当年一群“憨货”在闲暇时光里,执着地传承着一份古老的技艺)
(镜头慢慢拉远,“唐绣阁”的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店内的彩绣作品琳琅满目,来往的人们脸上都带着笑容,彩绣的香气,仿佛飘满了整个长安城,飘向了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