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食记·透花糍
人物表
- 林砚:宫束班技艺监,擅木作与器形设计,嘴馋且行动力强,对新奇吃食敏感度极高
- 苏杝:宫束班绣作司掌事,心思细腻,擅长观察食材纹理,动手能力极强
- 周棠:宫束班铸铜匠人,性格爽朗,力气大,负责处理粗重活计,是团队里的“试吃官”
- 柳细:宫束班文书,通读食谱典籍,负责记录步骤与溯源,偶尔会吐槽同伴“嘴比手快”
- 老冯:长安西市“冯记米铺”掌柜,世代经营吴兴糯米,熟悉米粮特性,为人热情
第一幕:宫束班闲日议食
场景
长安,宫束班后院,暮春午后。院内老槐树枝叶繁茂,投下斑驳阴影,石桌上摆着半壶凉透的煎茶,几只粗瓷茶杯随意散落。
【开场】
林砚拖着一把木凳蹭到石桌旁,一屁股坐下,手里还攥着块啃了一半的胡麻饼,腮帮子鼓鼓囊囊。
林砚:(嚼着饼含糊不清)这春日里总吃胡麻饼、蒸饼,嘴里都快淡出鸟来了。苏杝,你前日去东市,就没见着些新鲜吃食?
苏杝正坐在窗边绣一块莲纹帕子,闻言抬头,指尖还捏着绣花针,针线上挂着丝线。
苏杝:东市倒有几家卖酪樱桃的,酸甜可口,就是贵得很。我瞧着那摊主小气,给的分量还没指甲盖大,不如不吃。
周棠扛着一把刚打磨好的铜锤从工坊里出来,听见“吃食”二字,脚步立马顿住,凑过来把铜锤往墙角一放,震得地面轻颤。
周棠:要我说,还是得吃些顶饱又解馋的!前儿我路过平康坊,闻见酒楼里飘出的炸巨胜奴香味,那叫一个勾人,就是没敢进去——听说一碟要五十文!
柳细抱着一卷泛黄的《食经》从屋里走出来,听到这话,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将书卷“啪”地拍在石桌上。
柳细:五十文?你上月工钱才三百文,吃一碟巨胜奴就去了六分之一,倒不如我给你们念段食谱,过过干瘾。
林砚眼睛一亮,立马把手里的胡麻饼扔到一旁,凑到柳细身边,伸手就要去翻那本《食经》。
林砚:哎?你这书里还有新鲜食谱?快念念,要是简单,咱们自己做!
柳细按住书卷,慢悠悠翻开,指尖在字里行间滑动,忽然停在一处,眼睛也亮了。
柳细:你们瞧这个——“透花糍,吴兴糯米为基,蒸软捣糜,裹豆沙为馅,莹润如玉,入口即化,昔年虢国夫人府中邓连所创,后流入民间,长安西市偶有售卖。”
苏杝放下绣花针,走到石桌旁,凑过去看那《食经》上的字,指尖轻轻点了点“莹润如玉”四字。
苏杝:“莹润如玉”?这模样倒新奇,比寻常糍糕精致多了。只是吴兴糯米不好找,咱们平日里用的都是本地糯米,黏性怕是不够。
周棠搓了搓手,一脸期待地看着林砚:林监,你路子广,能不能寻些吴兴糯米来?要是能做出这透花糍,我来试吃,好吃不好吃我一尝就知道!
林砚摸了摸下巴,沉吟片刻,忽然一拍大腿。
林砚:有了!西市“冯记米铺”的老冯,我前儿跟他买木料时,听他说过家里藏着些吴兴糯米,说是给自家孙儿留的。咱们去跟他说说,许是能买些来!
柳细合上书卷,点点头:那便去试试。我再把这透花糍的做法记下来,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苏杝,你眼神好,到时候挑豆沙就靠你了。周棠,你力气大,捣糯米的活计就归你了。
周棠咧嘴一笑,拍了拍胸脯:没问题!只要能吃到好吃的,让我干啥都行!
苏杝也笑着点头:我定然仔细挑,选那些颗粒饱满、没掺杂质的豆沙。
林砚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那咱们现在就去西市!早去早回,争取今日就能把材料备齐,明日就做透花糍!
【众人收拾东西,柳细把《食经》卷好放进袖中,周棠扛起铜锤(后又觉得碍事,放回工坊),苏杝把绣花帕子叠好放进荷包,四人说说笑笑地走出宫束班后院,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影子拉得很长。】
第二幕:西市寻米遇波折
场景
长安西市,“冯记米铺”前。铺面前摆着几袋不同种类的米,老冯正坐在铺前的小凳上,拿着一把小扫帚清扫米糠,偶尔抬头跟路过的熟人打招呼。
【场景切换】
林砚四人走到米铺前,林砚率先开口,脸上堆着笑。
林砚:冯掌柜,忙着呢?
老冯抬头看见林砚,放下扫帚,站起身拱手:哟,是林监啊!今日怎么有空来我这小铺?是要买木料?我这几日可没进新木料。
林砚连忙摆手:不是不是,今日来是想跟您求些东西。我听您前儿说,家里藏着些吴兴糯米?我们哥几个想做些吃食,正缺这吴兴糯米,您看能不能匀些给我们?
老冯闻言,眉头微微一皱,搓了搓手,有些为难地说:林监,不瞒您说,那吴兴糯米确实有,是我托人从江南运过来的,就这么一小袋,本是想留着给我那小孙儿做周岁糕的。这东西金贵,在长安可不好找啊。
周棠见状,连忙上前一步,语气诚恳:冯掌柜,我们就用一点,不多要!我们做的是透花糍,您听说过吗?做好了我们给您送些来,让您和孙儿也尝尝鲜!
老冯愣了一下,眼睛微微睁大:透花糍?就是当年虢国夫人府里传出来的那吃食?我年轻时倒听我爹说过,说是好吃得很,就是没见过真容。
柳细从袖中取出《食经》,翻开递给老冯:冯掌柜您看,这书上就有透花糍的做法。我们宫束班的人,手都巧,定然能做出正宗的味道。到时候不仅给您送,要是您不介意,还能教您家娘子做,以后您孙儿想吃了,随时都能做。
老冯接过《食经》,眯着眼睛仔细看了看,又抬头看了看林砚四人,犹豫了片刻,终于叹了口气,转身走进铺内。
老冯:罢了罢了,看你们这么诚心,又会做这稀罕吃食,我就匀些给你们。不过可说好了,就这一次,下次你们再要,我可真没有了!
林砚四人一听,脸上都露出喜色。老冯从铺内抱出一个小布袋,布袋上还绣着简单的“福”字,他把布袋递给林砚,又叮嘱道:这吴兴糯米娇贵,蒸的时候火候要掌握好,蒸软了才能捣,不然捣不烂,做出来的糍糕就不细腻了。
苏杝上前接过布袋,掂量了一下,笑着说:多谢冯掌柜提醒,我们定然仔细做。等做好了,第一时间给您送来。
林砚掏出钱袋,正要给钱,老冯却按住了他的手。
老冯:钱就不用了,你们到时候给我送些透花糍来就行。我也想尝尝这当年贵族才能吃的东西,到底是个什么滋味。
林砚笑着点头:那好,我们就不客气了!冯掌柜,您等着,明日这时候,我们准给您送过来!
【四人谢过老冯,拿着吴兴糯米离开米铺。周棠走在最后,还回头冲老冯挥了挥手,老冯笑着摇了摇头,继续清扫米糠。】
第三幕:工坊忙碌制糍糕
场景
宫束班工坊,次日清晨。工坊内摆着一张大木桌,桌上放着吴兴糯米、豆沙、白糖、一块干净的粗布,还有一个捣米用的石臼。窗外的阳光透过木窗棂,洒在桌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米香。
【场景展开】
林砚早早地就把石臼清洗干净,放在木桌旁。苏杝正坐在桌前,仔细挑选豆沙,把里面的小石子和杂质一一挑出来,放在一旁的小碟子里。柳细拿着《食经》,站在桌旁,时不时提醒两人注意步骤。
周棠扛着一桶水走进来,把水桶放在角落,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打来了!林监,糯米泡好了吗?我都等不及要捣米了!
林砚指了指桌旁的一个陶盆,陶盆里装着泡了一夜的吴兴糯米,米粒饱满,泛着白色的光泽。
林砚:早泡好了,你先把糯米淘洗干净,然后倒进蒸笼里蒸。柳细,蒸多久合适?
柳细翻开《食经》,念道:“糯米需蒸至软烂,以筷子能轻松戳透为准,约一炷香时辰。”
周棠点点头,拿起陶盆,走到一旁的灶台边,把糯米倒进铺了纱布的蒸笼里,然后点燃柴火,开始蒸糯米。
周棠:你们放心,蒸糯米我最拿手!以前在家的时候,我娘蒸年糕,都是我看着火的!
苏杝挑完豆沙,又把豆沙倒进一个小碗里,加入适量白糖,用勺子慢慢拌匀。
苏杝:豆沙里加些白糖,味道会更甜润。我尝了一点,甜度刚好,不会太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