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337章 唐《沉香亭》

第337章 唐《沉香亭》(2 / 2)

老木:(笑着点头)行,你试试。不过记住,雕花要“深”,但不能伤了木料的筋骨,不然亭柱不结实。

石头:放心吧师父,我准保雕得又好看又结实!

【接下来的日子,工地里天天热闹:老木指挥着工匠们组装亭架,手里总拿着一把小锤,哪里榫卯不对,就轻轻敲几下,嘴里念叨着“差一分,就差千里”;石头趴在亭柱上,拿着刻刀雕牡丹,手指被刻刀划了好几道口子,却还是天天雕到深夜;小墨对着牡丹画了一张又一张图,纸上的牡丹越来越鲜活,最后他甚至把床搬到了工地旁,睡前还得看一眼牡丹;胡老三除了做饭,还帮着调漆,他用西域的红花汁加松烟,调出一种暗红的漆,刷在沉香木上,木料的纹理更清晰了。】

场景四:工地,一月后(亭架已立)

【沉香亭的亭架已经立起来了,四根沉香木亭柱笔直,斗拱层层叠叠,歇山顶的轮廓也已显现;工匠们正在给亭柱刷漆,小墨站在梯子上,给亭檐下的雕花描金。】

胡老三:(端着一碗水走过来,递给小墨)小墨,歇会吧,描了一上午金,眼睛都该花了。

小墨:(摇摇头,手里的笔没停)没事胡叔,这雕花是亭的“眼睛”,描金不能马虎,要是描歪了,就不好看了。

老木:(抬头看着小墨,喊道)小墨,描金时,顺着木纹走,金粉才不容易掉,还有,花瓣的尖上,金粉要薄一点,显得有层次感。

小墨:知道了师父!

【忽然,一阵风吹来,梯子晃了一下,小墨手里的金粉碗差点掉下去,他赶紧用另一只手扶住,金粉撒了一点在亭柱上。】

石头:(赶紧跑过来,扶住梯子)小墨,你没事吧?慢点,别着急。

小墨:(脸一下子红了,爬下梯子,看着亭柱上的金粉印)师父,我把亭柱弄脏了……

老木:(走过来,看了看金粉印,又看了看小墨通红的眼睛)没事,用细砂纸轻轻磨掉就行。你都熬了好几天了,今天早点休息,明天再描。

小墨:不行师父,再过十天就是四月了,陛下要赏牡丹,我得赶紧描完。

老木:(拍了拍小墨的肩膀)傻孩子,活要干好,身体也得顾着。咱宫束班做活,不图快,图的是“好”。你要是累倒了,谁来描这“眼睛”?

【小墨低下头,点了点头。胡老三从怀里掏出一块烤饼,递给小墨。】

胡老三:吃点吧,加了核桃,补脑子,吃完咱再干。

【小墨接过烤饼,咬了一口,眼泪差点掉下来——烤饼是热的,像胡叔的心意,也像师父和师兄的关心。】

【这时,玄宗带着高力士,悄悄来到工地旁,看着立起来的亭架,眼睛亮了起来。】

玄宗:(轻声对高力士说)这亭架,立得稳,看着就大气,老木他们,果然没让朕失望。

高力士:陛下,您看那亭柱上的牡丹雕花,还有亭檐下的描金,都快好了,四月赏牡丹,定能用上。

玄宗:(点头,笑着说)好,好!民间工匠,有真本事!高力士,传朕的旨意,给宫束班的工匠们每人赏一匹绸缎,一壶好酒,让他们好好干活。

高力士:遵旨!

【玄宗走后,高力士把赏赐的绸缎和酒送到工地,工匠们都高兴得欢呼起来。】

石头:(拿着一匹红绸缎,笑得合不拢嘴)师父,陛下赏的绸缎!咱这活,没白干!

老木:(看着绸缎,又看了看沉香亭)绸缎是好,但咱的活,得比绸缎还“亮”。大家加把劲,让陛下四月赏牡丹时,能说一句“这亭,好!”

第三幕:亭成宴赏,“憨匠”留美名

场景五:沉香亭,四月初一(竣工之日)

【沉香亭彻底建成了:四根沉香木亭柱刷着暗红的漆,上面雕着盛开的牡丹,花瓣卷边,叶脉清晰,像真的一样;斗拱层层叠叠,描着金粉,在阳光下闪着光;歇山顶盖着黄色的琉璃瓦,檐角挑着,像展翅的鸟;亭内摆着石桌石凳,石桌上刻着缠枝纹;亭外种着一圈牡丹,开得正艳,香气和沉香木的香气混在一起,让人陶醉。】

老木:(站在亭前,摸着亭柱,手指轻轻划过雕花)终于成了……

石头:(拍了拍亭柱,声音浑厚)师父,这亭柱,结实!就算再站五十年,也不会歪!

小墨:(看着亭檐下的雕花,眼睛里闪着光)你看这牡丹,好像风一吹,就能动起来……

胡老三:(掏出一块烤饼,咬了一口,笑着说)咱这几个“憨货”,没白熬这三个月,这亭,比咱以前做的任何活都好!

【李监工走到亭前,绕着亭走了一圈,又抬头看了看斗拱,脸上露出了佩服的表情。】

李监工:老班主,之前是我不懂匠活,总拿“规制”压你们……现在看来,你们这“憨劲”,才是做大事的样子。这亭,比《营缮令》上写的,还好十倍!

老木:(笑着摆手)李监工客气了,咱就是凭手艺吃饭,想把活做扎实罢了。

【远处传来马蹄声和宫人的吆喝声,高力士带着一队宫人走过来,身后跟着几个乐师。】

高力士:(笑着走上前)老班主,各位师傅,陛下今日要在沉香亭设宴赏牡丹,特意让咱家来请你们——陛下说,这亭的建造者,得坐在最前面!

石头:(瞪大了眼睛)咱……咱也能跟陛下一起吃饭?

高力士:那是自然!陛下说了,没有你们的好手艺,就没有这沉香亭,你们是有功之臣!

【老木带着石头、小墨、胡老三,跟着高力士走进亭内。亭内已摆好宴席,案上放着葡萄、石榴、胡饼等吃食,还有一壶壶美酒。玄宗穿着明黄色的龙袍,坐在主位上,见他们进来,笑着起身。】

玄宗:老班主,你们来了!快坐!

【老木等人赶紧躬身行礼,玄宗亲手扶起老木,让他们坐在身边的空位上。】

玄宗:(端起酒杯,看着沉香亭)朕活了四十多年,见过无数亭台楼阁,却没见过这么雅致、这么结实的亭!老班主,你跟朕说说,这亭的斗拱,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层?

老木:(站起身,拱手回答)陛下,斗拱是亭的“骨架”,多层斗拱能分散亭顶的重量,让亭更稳;而且多层斗拱层层叠叠,像陛下的江山一样,层层稳固,也显大气。

玄宗:说得好!(又看向小墨)这位小师傅,亭柱上的牡丹,是你雕的吧?朕看这花瓣,好像一碰就能掉下来,跟真的一样!

小墨:(紧张得脸通红,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回……回陛下,是……是我雕的。我天天对着您赏的那盆牡丹看,记着花瓣的卷边、叶脉的走向,雕的时候,就想着让它“活”过来……

玄宗:(哈哈大笑)好一个“活”过来!你这手艺,比宫里的雕匠还好!高力士,赏小师傅黄金十两!

小墨:(赶紧磕头)谢陛下!

【胡老三看着案上的胡饼,忍不住咽了咽口水,玄宗见了,笑着把自己案上的胡饼递给他。】

玄宗:这位师傅,你也别拘谨,想吃就吃。听说你是西域来的,还会西域的榫卯手艺?

胡老三:(接过胡饼,赶紧道谢)回陛下,是!我老家在西域龟兹,以前跟着父亲做木匠,后来战乱来了长安,多亏了班主收留。这次做沉香亭,我也用了点西域的小技巧,比如亭角的楔子,加了点胡桃木,更耐潮。

玄宗:好!民间工匠藏龙卧虎,朕能用上你们,是朕的福气!(端起酒杯,对着所有人说)今日赏牡丹,品美酒,更要谢各位工匠!朕敬你们一杯,愿这沉香亭,能陪着朕,陪着大唐,一直立下去!

【所有人都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乐师们开始奏乐,宫人们端上更多的美食,牡丹的香气、沉香木的香气、美酒的香气混在一起,飘满了整个兴庆宫。】

石头:(小声对老木说)师父,咱这辈子,值了!

老木:(看着亭外的牡丹,又看了看身边的徒弟们,笑着点头)值了。咱是工匠,手艺就是咱的根,把活做好,比啥都强。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沉香亭上,琉璃瓦闪着光,亭柱上的牡丹好像被镀上了一层金,看起来更鲜活了。老木、石头、小墨、胡老三坐在亭内,看着玄宗和大臣们赏牡丹、听乐师奏乐,脸上都带着憨实的笑——他们这群“憨货”,用自己的手艺,在大唐的历史上,留下了一座永远的沉香亭。】

尾声:沉香亭下,匠名流传

场景六:沉香亭,十年后(玄宗天宝四年)

【沉香亭依旧完好,亭柱上的牡丹雕花还是那么鲜活,斗拱上的金粉依旧闪亮。小墨已经成了宫束班的新班主,正带着几个小徒弟在亭下测量,教他们辨认沉香木的纹理。】

小徒弟:师父,您说当年老班主他们,是怎么把牡丹雕得这么活的?

小墨:(摸着亭柱上的雕花,笑着说)当年你老班主爷,天天对着牡丹看,看了整整一个月,连吃饭都在想花瓣的样子。做工匠,就得有这“憨劲”——心无旁骛,只想着把活做好。

【不远处,几个宫人正陪着杨贵妃在赏牡丹,杨贵妃手里拿着一朵牡丹,笑着对身边的宫女说:“这沉香亭,建得真好,这么多年了,还是这么结实,雕的牡丹也好看,比宫里的假花还真。”】

宫女:娘娘,听说当年建这亭的,是民间的“宫束班”,一群特别憨实的工匠,为了选好木料,还跟工部的监工吵过架呢!

杨贵妃:(笑着点头)憨实好啊,憨实的人,做的活才扎实。陛下常说,这沉香亭,是大唐最好的亭,因为它藏着民间工匠的真心。

【小墨听到她们的话,脸上露出了笑,转身对小徒弟们说:“看到了吧?咱宫束班的名字,会跟着这沉香亭,一直传下去。你们以后做活,也要像老班主、像石头叔、胡三叔那样,拿出‘憨劲’,把每一件活都做好,别丢了宫束班的脸。”】

【小徒弟们齐声答应,声音清脆,飘在沉香~亭下,和牡丹的香气一起,飘向远方。而那座用真心和手艺建成的沉香亭,就像一颗闪亮的珠子,镶嵌在大唐的土地上,见证着大唐的繁华,也见证着一群民间工匠的“憨劲”与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