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束班
- 陈三郎
- 李元婴:四十岁,滕王,衣着华丽,神态雍容
- 王勃:二十六岁,书生,衣袂飘飘,眉宇间满是才气
- 洪州都督:四十五岁,陪在李元婴身边,恭敬有礼
- 众宾客:十余位,皆是文人雅士
(【幕启】滕王阁已建成,三层楼阁矗立在赣江边,朱红的梁柱,青灰的瓦片,檐角上翘,像展翅的鸟儿。顶层的栏杆上刻着“滕王阁”三个大字,金光闪闪。宫束班和陈三郎正拿着布,擦拭着栏杆上的灰尘)
陈三郎:(仰着头,看着檐角的铜铃)师父,您看这阁多漂亮啊!风吹过的时候,铜铃还会响,比咱们以前建的任何一座房子都好看!
宫束班:(脸上露出笑容,眼里却有些湿润)是啊,一年了,总算建好了。你看这梁上的雕花,李木匠刻了整整三个月;那台基的青石,王石匠一块一块凿平的……都是大家伙的心血。
(【脚步声传来,李元婴在洪州都督和众宾客的簇拥下走上顶层。宫束班和陈三郎赶紧退到一旁,躬身行礼】)
李元婴:(走到栏杆边,眺望赣江,哈哈大笑)好!好一座滕王阁!宫束班,你果然没让本王失望!这阁既气派又精致,比我在滕州建的那座还好!
宫束班:(低着头)全凭滕王殿下信任,工匠们尽力而为。
洪州都督:(笑着说)殿下,今日阁成,您设宴邀请江南文人,正好让他们为滕王阁作赋,流传后世。
李元婴:说得好!来人,摆酒!
(【仆人们端着酒壶、菜盘走上顶层,在栏杆边摆开桌椅。众宾客纷纷落座,谈笑风生。此时,一个书生模样的人快步走上阁楼,正是王勃。他刚从交趾探望父亲回来,路过洪州,听闻滕王阁宴饮,特意赶来】)
王勃:(对着李元婴拱手)晚生王勃,路过洪州,听闻滕王殿下设宴,冒昧前来,望殿下海涵。
李元婴:(打量着王勃,见他气宇不凡,笑着说)久闻王公子才名,今日来得正好,快请坐!
(【王勃谢过,在末座坐下。陈三郎凑到宫束班身边,小声说】)
陈三郎:师父,这书生就是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王勃吧?我前儿个在茶馆里听过先生念他的诗。
宫束班:(点点头,目光落在王勃身上)听说他很有才华,希望他能为这滕王阁写点什么,让咱们建的阁,能被更多人记住。
第四幕:临阁作序,旷世留名
时间:唐永徽五年,秋,傍晚
地点:滕王阁顶层
人物:
- 王勃
- 李元婴
- 洪州都督
- 宫束班
- 陈三郎
- 众宾客
(【幕启】夕阳西下,赣江被染成金色,归雁从滕王阁上空飞过。众宾客已酒过三巡,洪州都督站起身,手持酒杯)
洪州都督:今日滕王阁落成,承蒙滕王殿下厚爱,邀诸位文人雅士相聚。此阁雄伟壮丽,当有佳作传世。诸位谁愿为滕王阁作赋,以记今日之盛?
(【众宾客你看我,我看你,有的低头思索,有的摆手推辞。王勃放下酒杯,站起身】)
王勃:晚生不才,愿为滕王阁作序,以抒胸臆。
(【众宾客哗然,有人面露不屑,有人好奇地看着王勃。李元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挥手吩咐】)
李元婴:好!来人,取笔墨纸砚来!
(【仆人很快端来笔墨,铺好宣纸。王勃走到案前,略一思索,提笔便写。宫束班和陈三郎站在角落,屏息看着】)
王勃:(笔走龙蛇,声音朗朗)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众宾客围了过来,看着宣纸上的文字,渐渐露出惊叹之色。洪州都督原本还带着几分轻视,此刻却瞪大了眼睛,不住点头】)
洪州都督:“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此句气势磅礴,妙哉!妙哉!
王勃:(不停笔,继续写道)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陈三郎:(小声对宫束班说)师父,他写的字真好看,说的话也听不懂,但感觉好厉害啊!
宫束班:(眼睛发亮,紧紧盯着王勃的笔)听不懂没关系,只要知道,咱们建的滕王阁,以后会因为这篇文章,永远被人记住。
(【王勃越写越顺,笔锋流转,很快就写到了中段】)
王勃: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李元婴:(抚掌大笑)“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把这秋景写活了!王公子真是奇才!
(【夕阳渐渐落下,月亮爬上天空,仆人点上灯笼,阁楼里灯火通明。王勃终于写到结尾,笔锋一顿,写下最后几句】)
王勃: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写完最后一个字,王勃放下笔,长长舒了一口气。众宾客围上前,争相传阅文稿,赞不绝口】)
洪州都督:此文字字珠玑,堪称旷世名篇!当名为《滕王阁序》,刻于阁中,流传千古!
李元婴:说得对!宫束班,你带人把这篇序文刻在石碑上,立在滕王阁底层,让后人一来就能看到!
宫束班:(躬身行礼,声音有些哽咽)遵殿下令!
(【陈三郎看着王勃,又看着滕王阁的檐角,突然觉得眼睛发热。远处的赣江上,渔火点点,与阁楼的灯火相映成趣。王勃端起酒杯,走到栏杆边,对着赣江一饮而尽。宫束班看着那篇《滕王阁序》,又看了看身边的工匠们,心里明白,他们用汗水筑起的阁楼,终于和这传世的文章,永远绑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