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335章 隋朝37

第335章 隋朝37(2 / 2)

栓子:(凑过来,睁着好奇的眼睛)掌事,留那小拱干啥啊?看着怪多余的。

老木:(喝了口热茶,慢悠悠地说)栓子,这你就错了。那敞肩拱可不是多余的,用处大着呢。第一,能减轻桥的重量,桥身轻了,桥墩承受的压力就小,不容易沉;第二,汛期的时候,水可以从敞肩拱流过去,减少水对桥身的冲击力,桥不容易被冲坏;第三,还能省石料,俺们算了算,留这四个敞肩拱,能省两百多块方石呢。

铁蛋:(嘴里塞满馒头,含糊地说)俺刚开始也觉得这敞肩拱多余,后来掌事给俺画了图,俺才明白。而且,这楔形石虽然难凿,但凿好了,砌出来的拱券又好看又结实,值!

【这时,一个年轻工匠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块断裂的楔形石】

工匠甲:(声音发颤)掌事!不好了!这块楔形石在打磨的时候断了!俺们已经凿坏三块了,要是再凿坏,恐怕赶不上砌拱券的进度了!

【众人脸色都沉了下来。苏御史正好从岸边走过,听到声音,走了过来】

苏御史:(看到断裂的楔形石,眉头又皱了起来)宫束班!这都三个月了,你们连拱券的石头都没凿好,还凿坏了这么多,到底能不能按期完工?要是误了工期,陛下怪罪下来,谁也担不起!

宫束班:(拿起断裂的楔形石,仔细看了看断裂的地方,又摸了摸石纹)苏大人,您别着急。这石头断裂,不是因为俺们凿得不好,是因为这石头里面有“石筋”,石筋脆,一凿就断。俺们这就去西山,找没有石筋的青石,重新凿楔形石。而且,俺们可以让两个石匠一组,一个凿石,一个看石纹,减少断裂的次数,保证不耽误工期。

老木:(补充道)苏大人,俺们已经跟西山的采石工说好了,让他们先把有石筋的石头挑出来,只给俺们送没有石筋的青石。这样一来,俺们凿楔形石的时候,就不容易断了。

苏御史:(沉默了一会儿,看了看宫束班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周围忙碌的工匠和民工)好吧,我再信你们一次。但你们要记住,工期就剩九个月了,不能再出任何差错。

宫束班:(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苏大人您放心!俺们工艺门的人,从来都是说到做到。这桥,俺们不仅要按期完工,还要建得结结实实,让后人走一百年、一千年都没问题!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工地上。工匠们继续打磨楔形石,民工们则在加固木拱架。洨河的冰已经化了,河水缓缓流淌,仿佛在倾听着工地上的忙碌声】

第四幕:桥成验工(续

宫束班:(挠了挠头,笑得憨直)苏大人,这不是俺一个人的功劳,是老木师傅算的弧度准,铁蛋凿的楔形石结实,春娘带民工运料及时,还有所有工匠、民工一起出力,才能把桥建起来。俺们就是一群干力气活的,没啥特别的。

老木:(上前一步,拱手道)苏大人,这桥能成,全靠束班的“轴劲”。当初琢磨敞肩拱的时候,不少工匠觉得风险大,是束班坚持要试,还熬夜画了几十张图纸,算受力、测弧度,才定下最终的样式。

铁蛋:(拍了拍胸脯,嗓门洪亮)可不是嘛!刚开始凿楔形石,俺们总凿坏,是掌事教俺们看石纹,还亲自示范,后来俺们凿石的成功率越来越高,才没耽误工期。这桥,每一块石头都浸着俺们的汗!

春娘:(笑着说)俺们民工队也没闲着。运石料的时候,俺们怕磕坏石头,就用草绳裹着,走木轨的时候慢慢拉;砌桥墩的时候,俺们帮着递灰浆、扶石料,每天天不亮就上工,天黑了才歇,就盼着桥能早点建成,让乡亲们过河方便。

【这时,栓子领着几个村里的孩子跑过来,孩子们在桥面上蹦蹦跳跳,笑得开心】

栓子:(指着桥面两侧的栏杆,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这栏杆上的花纹,是李石匠雕的,有龙有凤,可好看了!以后咱们过河,再也不用绕远路了!

【孩子们围着栏杆,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花纹,村民们也纷纷走上桥,有的抚摸着桥身,有的感叹着桥的结实,热闹非凡。苏御史看着眼前的景象,神色动容】

苏御史:(对众人说)你们这群“憨货”,看似认死理、不懂得变通,却把最真的心思都用在了建桥上。这安济桥,不仅是一座连通南北的桥,更是一座记着匠人匠心的桥。本官会把你们的功劳禀报陛下,让朝廷嘉奖你们。

宫束班:(摆了摆手,笑着说)苏大人,嘉奖就不用了。俺们只盼着这桥能结实点,让后人走个百十年、上千年都不坏,让乡亲们过河不用再担心,这比啥嘉奖都强。

【正在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一个太监骑着快马赶来,手里拿着明黄色的卷轴】

太监:(翻身下马,高声喊道)陛下有旨!宣工艺门掌事宫束班、工匠代表老木、民工代表春娘即刻前往洛阳,陛下要亲自召见,赏赐恩典!

【众人都愣住了,随后纷纷向宫束班等人道贺。铁蛋激动地拍了拍宫束班的肩膀,春娘的眼里闪着泪光,老木则捋着胡子,笑容满面】

宫束班:(愣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对太监拱了拱手)俺们就是普通匠人、民工,哪能劳烦陛下亲自召见?要不,俺们就不去了,留在这儿看着桥,要是有啥问题,还能及时修补。

太监:(笑着说)宫掌事,这是陛下的旨意,可不能推辞。陛下说了,安济桥是隋朝的大事,你们建桥有功,必须当面嘉奖。快收拾收拾,随咱家出发吧。

【老木拉了拉宫束班的袖子,低声说】:束班,这是陛下的心意,也是对咱们匠人的认可,去吧。这里有铁蛋和民工们看着桥,不会出问题的。

宫束班:(看了看老木,又看了看铁蛋、春娘和周围的工匠、民工,点了点头)那行,俺们去。但俺们得跟铁蛋他们说清楚,要是桥有啥情况,立马派人去洛阳报信。

铁蛋:(拍着胸脯说)掌事,您放心去!俺会每天都来桥上转,检查桥面、栏杆,要是有半点问题,俺立马派人去洛阳找您!

【宫束班、老木、春娘跟着太监准备出发,村民们和工匠、民工都围过来送行,有的递上干粮,有的嘱咐路上小心,场面热闹又温馨】

苏御史:(走到宫束班面前,递给他一块令牌)宫掌事,这是本官的令牌,路上要是遇到麻烦,拿出令牌,各地官员都会帮你们。等你们从洛阳回来,本官再陪你们好好看看这安济桥。

宫束班:(接过令牌,紧紧攥在手里,对苏御史拱了拱手)多谢苏大人!俺们从洛阳回来,再跟您好好唠唠建桥的事。

【宫束班、老木、春娘跟着太监上了马,慢慢向远方走去。铁蛋、栓子和众工匠、民工站在桥边,挥着手,目送他们离开。阳光洒在安济桥上,桥身洁白如玉,四个敞肩拱在风中静静矗立,仿佛在诉说着匠人们的故事】

第五幕:桥畔回响

场景一:安济桥(半年后,初夏,汛期来临)

【连日降雨,洨河水位上涨,河水裹挟着泥沙,湍急地流过桥洞。铁蛋带着几个工匠和民工,冒着雨在桥上检查。他们穿着蓑衣,手里拿着长竹竿,时不时戳一戳桥面的石头,查看栏杆是否牢固】

栓子:(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大声说)铁蛋哥,这雨下得这么大,河水这么急,桥不会有啥问题吧?俺有点担心。

铁蛋:(用竹竿敲了敲桥面的方石,声音坚定)放心!这桥是掌事和老木师傅他们建的,结实着呢。你看这敞肩拱,水都从拱里流过去了,没对桥身造成啥冲击,桥墩也没松动,肯定没事。

【正在这时,一个村民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把断了的锄头】

村民甲:(声音发颤)铁蛋师傅!不好了!下游有个木筏被冲过来了,眼看就要撞到桥了!

铁蛋:(脸色一变,立马对身边的工匠说)快!拿绳子和钩子来!咱们去桥洞边,把木筏勾住,别让它撞桥!

【众人拿着绳子和钩子,跑到桥洞旁。只见一个巨大的木筏顺着水流冲过来,眼看就要撞到敞肩拱。铁蛋眼疾手快,把钩子甩出去,勾住了木筏的绳子,其他工匠和民工一起用力拉,慢慢把木筏拉到岸边】

铁蛋:(松了一口气,擦了擦脸上的雨水)还好赶上了!要是木筏撞到桥,说不定会把拱券撞坏。以后汛期,咱们得安排人在下游看着,防止有东西冲过来撞桥。

栓子:(点了点头,说)俺记住了!俺明天就跟村里的人说,让他们帮忙在下游看着,一有情况就来报信。

【雨渐渐小了,河水的流速也慢了下来。铁蛋带着众人仔细检查了桥身,确认没有问题后,才松了口气。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宫束班、老木、春娘骑着马回来了】

宫束班:(看到铁蛋等人,笑着喊道)铁蛋!俺们回来了!桥咋样?没出啥问题吧?

铁蛋:(跑过去,激动地说)掌事!你们可回来了!桥好得很,刚才下大雨,河水湍急,也没对桥造成啥影响,就是有个木筏差点撞桥,被俺们拦住了。

老木:(点了点头,欣慰地说)好,好!这桥结实,俺们就放心了。陛下召见的时候,还夸这桥建得好,给了咱们不少赏赐,还让史官把建桥的事写进史书里,让后人都知道咱们工艺门的匠心。

春娘:(笑着说)陛下还赏了俺们民工队不少粮食和布匹,俺已经分给乡亲们了。乡亲们都说,以后会好好爱护这桥,让这桥能一直用下去。

【宫束班走到桥中央,抚摸着桥面的方石,又抬头看了看四个敞肩拱,眼里满是欣慰。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桥面上,桥身洁白如初,栏杆上的花纹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宫束班:(感慨地说)俺们这群“憨货”,一辈子就干建桥这一件事,能建成这么一座结实的桥,能让后人走得安心,值了!以后啊,咱们还要多培养些年轻工匠,把建桥的手艺传下去,让更多的人能过安稳日子。

【众人都点了点头,脸上满是坚定。安济桥静静地矗立在洨河上,河水缓缓流淌,仿佛在呼应着匠人们的心声,诉说着一段关于坚守与匠心的传奇。桥面上,行人来来往往,孩子们的笑声、村民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闹而温馨的画面,也让这座隋代的石桥,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力】

尾声

场景:安济桥(十年后,深秋)

【秋高气爽,安济桥依旧洁白坚固。桥面上,行人络绎不绝,有的推着小车,有的骑着马,还有的驻足欣赏栏杆上的花纹。宫束班已经头发花白,拄着一根拐杖,和老木一起走在桥面上,时不时停下来,查看桥身的情况】

老木:(看着桥上来来往往的人,笑着说)束班,你看,这桥都用十年了,还是这么结实,咱们没白忙活。

宫束班:(点了点头,眼里满是笑意)是啊,没白忙活。你看那几个年轻工匠,正在检查桥面,他们学得快,以后这桥就交给他们了。咱们工艺门的匠心,也能传下去了。

【远处,铁蛋已经成了工匠队的领头,正带着年轻工匠凿石头,准备修补桥面的一处小裂缝。栓子也长大了,成了民工队的领头,正带着民工清理桥洞旁的杂草。春娘站在桥边,看着来来往往的乡亲,脸上满是笑容】

【阳光洒在安济桥上,桥身与河水相映,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这座由一群“憨货”匠人、民工建成的石桥,不仅连通了洨河两岸,更承载了隋代匠人的匠心与坚守,成为了流传千年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