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拿起一根肉条,看了看)味道淡可以再调调料,造型也能改进。不过这菜现在还没名字,咱们得给它起个名字。
阿福:(挠了挠头)叫“炸鸡条”?太普通了,不像咱们宫束班做的菜。
王铁匠:(想了想)叫“黄金鸡条”?这颜色金黄,听着就贵气。
李木匠:(摇摇头)“黄金”太俗了。咱们做工艺,讲究“雅致”。上次我去洛阳城外的象牙林,见那些象牙白润光滑,跟这鸡条的颜色和质感有点像。不如叫“象牙鸡条”?
老周:(眼睛一亮)“象牙鸡条”!好名字!既说出了这鸡条的颜色和质感,又透着点雅致,符合咱们宫束班的手艺。就叫这个名字!
第三幕:赵管事蹭吃与改良
场景
三日后,宫束班工坊后院,土灶再次架了起来。这次桌上不仅有鸡胸肉、面粉和鸡蛋,还多了胡椒粉、辣椒粉、蜂蜜和芝麻。阿福正把切好的鸡条放在碗里腌制,李木匠则用小刀把胡萝卜刻成了小花,王铁匠则在一旁擦拭着盘子。
阿福:(一边抓匀肉条一边说)师父,春桃说御膳房做炸菜,会在蛋液里加一勺蜂蜜,这样外皮更香甜。我今天也加了点,您看看行不行。
老周:(走过去闻了闻)嗯,有股淡淡的甜味,不错。咱们做“象牙鸡条”,不仅要好吃,还要有“特色”。上次王铁匠说味道淡,这次咱们准备了胡椒粉和辣椒粉,喜欢吃辣的可以蘸着吃,喜欢甜的可以蘸蜂蜜,这样所有人都能吃。
李木匠:(把胡萝卜花放在盘子里)我还刻了点胡萝卜花和黄瓜片,等会儿把鸡条摆在中间,周围用蔬菜花围着,看着就像咱们做的“雕花摆件”,拿出去都能当艺术品。
就在这时,一阵脚步声传来,赵管事背着手,慢悠悠地走了过来,鼻子还不停嗅着。
赵管事:(假装严肃)老周,你们工坊不干活,在这儿偷偷摸摸做什么呢?我老远就闻着香味了,是不是在偷懒?
阿福:(连忙藏起手里的肉条)赵管事,我们没偷懒,就是……就是趁着间隙做点吃的,补充体力,好干活。
老周:(笑着走过去)赵管事,我们刚琢磨出一道新菜,叫“象牙鸡条”,正准备试吃呢。您要是不嫌弃,不如一起尝尝?
赵管事:(嘴角微微上扬,却还端着架子)哦?新菜?我倒要看看你们这些工匠,除了会修房子,还会不会做菜。要是不好吃,我可饶不了你们。
王铁匠赶紧往灶里添了柴,老周把腌制好的肉条裹上粉和蛋液,放进热油里。不一会儿,第二锅“象牙鸡条”就炸好了,李木匠把它们摆进铺了油纸的盘子里,周围放上胡萝卜花和黄瓜片,金黄的鸡条配上翠绿的黄瓜和鲜红的胡萝卜,看着格外诱人。
老周:(把盘子递给赵管事)赵管事,您尝尝。这是我们用鸡胸肉做的,先腌后炸,外酥里嫩,还准备了胡椒粉和蜂蜜,您可以蘸着吃。
赵管事拿起一根鸡条,先蘸了点胡椒粉,放进嘴里嚼了嚼,眼睛瞬间睁大了。他又拿起一根,蘸了点蜂蜜,吃了之后,点了点头。
赵管事:(放下筷子,摸着肚子)不错不错!这“象牙鸡条”,外皮酥而不硬,里面的肉嫩而不柴,蘸着胡椒粉吃够味,蘸着蜂蜜吃香甜,比御膳房的不少菜都强。你们这些工匠,倒把做工艺的心思用在了做菜上,也算没白瞎手艺。
王铁匠:(笑着说)赵管事,您要是觉得好吃,以后我们多做几次,您常来尝尝。
赵管事:(摆了摆手,却又忍不住拿起一根鸡条)你们可别想让我天天来,我还得巡查呢。不过……这“象牙鸡条”要是只在你们工坊里吃,太可惜了。我听说最近宫城里不少官员家的厨子,都在找新菜式,不如你们把这做法传出去,让更多人尝尝?
老周:(愣了一下,随即点头)赵管事说得对。咱们做工艺,是为了让更多人用上好东西;做菜也是一样,好味道就该分享。要是能让这“象牙鸡条”流传出去,让老百姓也能吃到,也是一件好事。
阿福:(兴奋地说)对啊对啊!我可以告诉春桃,让她把做法告诉御膳房的厨子,御膳房做了,官员们就能吃到,官员们吃到了,他们家里的厨子也会学,慢慢就传到市集上,老百姓就能吃到了!
李木匠:(拿起盘子,仔细看了看)到时候,市集上的厨子说不定还会改进做法,比如加别的调料,或者换别的摆盘。就像咱们做工艺,后人会在咱们的基础上创新,这样“象牙鸡条”才能一直传下去。
第四幕:流传民间
场景
一年后,洛阳西市街口,一家名为“隋宫象牙鸡”的小店前挤满了人。店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刻着“象牙鸡条”四个大字,旁边还画着一只展翅的白翎鸡。店内,掌柜的正忙着炸鸡条,伙计则把炸好的鸡条装进纸包,递给排队的客人。
客人甲:(接过纸包,迫不及待地拿出一根鸡条放进嘴里)还是这家的象牙鸡条好吃!外皮金黄,里面的肉嫩得能掐出水,比我上次在官员家吃的还香!
客人乙:(笑着说)你不知道吧?这象牙鸡条,原本是宫束班的工匠们琢磨出来的!听说还是用做工艺的法子做的,切条要均匀,裹粉要像上漆,炸的时候还要掌握火候,跟做艺术品似的!
客人丙:(点点头,又买了两包)我儿子特别爱吃,每天都让我来买。掌柜的,你这做法是不是跟宫束班的工匠学的?
掌柜的:(一边炸鸡条一边说)没错!我侄子以前在宫束班当学徒,把这做法教给了我。我又加了点咱们民间的调料,比如花椒粉和孜然,更合老百姓的口味。现在不仅洛阳,连长安和扬州都有店家学做象牙鸡条,这味道算是传出去了!
此时,宫束班工坊里,老周、阿福、王铁匠和李木匠正围坐在桌边,桌上摆着一盘象牙鸡条,旁边还有一壶酒。
阿福:(拿起一根鸡条,笑着说)师父,您看,咱们的象牙鸡条真的传到民间了!上次我去西市,见那家小店排了好长的队,掌柜的还说要给咱们送谢礼呢。
王铁匠:(喝了一口酒)没想到咱们几个吃货,闲得没事琢磨的菜,居然能让这么多人喜欢。比咱们修几扇窗棂还有成就感!
李木匠:(看着盘子里的鸡条,点了点头)这就像咱们做的木雕,一开始只是自己喜欢,后来别人看到了,也喜欢,慢慢就传出去了。美食和工艺一样,都是能让人开心的东西。
老周:(拿起酒杯,跟众人碰了一下)说到底,不管是做工艺还是做菜,都得用心。咱们用做工艺的细致做鸡条,才让它有了不一样的味道。现在它能流传民间,让老百姓也能尝到,这就是最好的结果。来,为了咱们的象牙鸡条,干杯!
众人举起酒杯,碰在一起,笑声和酒香混着鸡条的香气,飘出了工坊,飘向了洛阳的大街小巷。阳光洒在桌上的象牙鸡条上,金黄的外皮泛着光,就像一件件精致的工艺珍品,承载着宫束班工匠们的闲暇时光,也承载着一段属于隋朝的美食记忆,在岁月里慢慢流传。
尾声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隋炀帝下江南,途经扬州。扬州官员为讨好皇帝,设宴款待,席间就有一道“象牙鸡条”。隋炀帝吃后龙颜大悦,问起这道菜的来历,官员便说起了宫束班工匠研发的故事。隋炀帝听后,笑着说:“工匠有心,食亦有魂。此菜雅致,可入御膳。”
此后,象牙鸡条不仅在民间流传,还成了宫廷宴席上的常客。从洛阳宫束班的小工坊,到扬州的官员宴席,再到寻常百姓的餐桌,象牙鸡条带着隋朝工匠们的巧思和热爱,跨越了阶层,穿越了时光,成为了一道流传千年的美食。而宫束班的那群“吃货”工匠,也因为这道菜,被后人铭记在隋宫的美食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