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326章 隋朝28

第326章 隋朝28(2 / 2)

王二柱:(指着銮驾,语气里带着自豪)你看这銮驾的铜皮,用赭石墨色画出来,真的有那种旧旧的质感,比石青好看多了。杨大哥,还是你说得对。

杨契丹:(看着画板,嘴角露出一丝笑容)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咱们四个一起努力的结果。阿福的生活细节,三郎的颜料,二柱的人物神态,少了谁都不行。

【张管事走了进来,原本严肃的脸上带着好奇。他听说几人把《幸洛图》画完了,特意过来看看。】

张管事:(走到画板前,眼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脚步不由得放慢)这……这就是你们画的《幸洛图》?

周阿福:(立刻凑上去,得意地说)是啊张管事!您看,这朱雀大街,这銮驾,还有街边的百姓,都是咱们照着上次去洛阳的样子画的!

张管事:(仔细看着画板,手指轻轻点了点画面上的西域使者)这西域使者的服饰,画得还挺像那么回事。还有这羽林军的铠甲,甲片的纹路都画出来了,挺细致。

王二柱:(语气认真)我们查了《西域图记》,还问了宫里的羽林军,确认了服饰和铠甲的样式,才敢画。

张管事:(点点头,语气缓和了不少)你们倒是用了心。这画……确实比你们平时画的纹样强多了,有股子生气。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伴随着太监尖细的嗓音:“陛下有旨,宣宫束班管事及画匠之首杨契丹即刻觐见!”】

几人都愣住了,张管事更是慌了神,连忙整理衣服:“陛下怎么突然宣我们?难道是为了这画?”

杨契丹:(深吸一口气,镇定下来)不管是为了什么,咱们先去觐见陛下。要是陛下问起这画,咱们就如实说。

【张管事和杨契丹跟着太监离开,周阿福、李三郎、王二柱在作坊里坐立不安,时不时看向门口,心里又紧张又期待。】

场景四:皇宫大殿 - 夜 - 内

【大殿灯火通明,皇帝坐在龙椅上,手里拿着一卷画稿——正是杨契丹他们整理的《洛阳城郭图》。张管事和杨契丹跪在地上,头不敢抬起。】

皇帝:(放下画稿,语气平和)张管事,杨契丹,朕听说你们宫束班,最近画了一幅《幸洛图》?

张管事:(连忙磕头)回陛下,是……是宫束班的画匠们闲暇时画的,本是练手之作,没想到惊扰了陛下。

皇帝:(笑了笑)惊扰什么?朕倒想看看,你们把朕幸洛的场景,画成了什么样。杨契丹,你把画带来了吗?

杨契丹:(磕头回话)回陛下,画作太大,未能带来。若陛下想看,臣明日便可将画呈上来。

皇帝:(点头)好,明日呈上来给朕看看。朕听说,这幅画是你们几个画匠一起画的?

杨契丹:(恭敬地说)回陛下,是臣和宫束班的周阿福、李三郎、王二柱一起画的。周阿福擅长捕捉生活细节,李三郎擅长调制颜料,王二柱擅长刻画人物神态,缺一不可。

皇帝:(语气带着赞赏)不错,懂得分工合作,还能各展所长。朕看你们平时画宫墙纹样、器物装饰,倒是屈才了。明日把画呈上来,若是画得好,朕自有赏赐。

张管事和杨契丹连忙磕头谢恩:“谢陛下恩典!”

场景五:宫束班工艺门作坊 - 次日晨 - 内

【第二天一早,杨契丹和张管事回到作坊,脸上都带着笑容。】

周阿福:(立刻围上去)杨大哥,张管事,陛下找你们干嘛?是不是夸咱们的画了?

杨契丹:(笑着点头)陛下不仅问了画,还让咱们今天把《幸洛图》呈上去。若是画得好,还有赏赐。

李三郎:(激动地跳起来)真的?太好了!咱们的画能让陛下看到了!

王二柱:(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容)看来咱们这些天的努力,没白费。

【几人小心翼翼地把《幸洛图》卷起来,由杨契丹抱着,跟着张管事一起前往皇宫。一路上,不少宫女、太监都好奇地看着他们,不知道他们抱着的是什么宝贝。】

场景六:皇宫偏殿 - 日 - 内

【偏殿里,《幸洛图》被展开,挂在墙上。皇帝站在画前,仔细观赏着,身边的大臣们也纷纷凑过来,不时发出赞叹声。】

皇帝:(指着画面上的百姓,语气欣慰)你们看这百姓的神态,有敬畏,有喜悦,画得很真实。朕幸洛,就是为了看看百姓的生活,你们把这股子烟火气画出来了,好!

大臣甲:(拱手称赞)陛下所言极是。这幅画不仅写实,构图也极为精妙——宫阙巍峨,銮驾庄重,百姓鲜活,层次分明,一看便知画匠们用了心。

大臣乙:(点头附和)尤其是这色彩搭配,宫墙的石青、銮驾的赭石、百姓服饰的浅红浅绿,既不杂乱,又能突出重点,可见画匠们对色彩的掌控力极强。

皇帝:(看向杨契丹等人,语气赞赏)杨契丹,你们几个,不仅画艺精湛,还懂民生、知礼仪,是难得的人才。朕赏你们每人黄金十两,绸缎五匹,宫束班也加月钱三成!

杨契丹等人连忙磕头谢恩:“谢陛下恩典!”

第四幕:画韵流芳忆初心

场景七:宫束班工艺门作坊 - 日 - 内

【皇帝赏赐的黄金、绸缎堆在作坊中央的长桌上,阳光洒在金灿灿的黄金上,映得整个屋子都亮堂了几分。周阿福正拿着一匹宝蓝色绸缎在身上比划,李三郎摸着黄金,脸上笑开了花,王二柱则把赏赐的文书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木盒里。】

周阿福:(转了个圈,语气得意)哎哟,这绸缎摸着手感就是不一样!回头让我娘给我做件新衣裳,出去准能让隔壁坊的姑娘们多看两眼!

李三郎:(捧着黄金,憨憨地笑)这黄金沉甸甸的,够我给家里盖两间新瓦房了。我娘要是知道了,肯定高兴坏了。

王二柱:(把木盒收好,看向杨契丹)杨大哥,咱们能有今天,多亏了你当初提议画《幸洛图》,还一直盯着细节不放。要是我当初非要用石青画銮驾,说不定这画就没这么好了。

杨契丹:(坐在画案前,手里拿着一块小玉佩——那是皇帝额外赏他的,上面刻着“匠心”二字)别这么说,要是没有你们三个,我一个人也画不成这幅画。阿福的小狗、二柱的人物、三郎的颜料,少了哪一样,《幸洛图》都少了股子生气。

【张管事背着双手走进来,看着屋里的热闹景象,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他走到长桌前,拿起一匹红色绸缎,轻轻摸了摸。】

张管事:(语气感慨)当初我还担心你们瞎折腾,没想到还真画出了名堂,给宫束班争了光。陛下昨天还跟工部尚书夸咱们,说宫束班藏着好匠人呢。

周阿福:(凑过去,嬉皮笑脸地说)张管事,当初您可是拦着咱们的,现在该承认咱们不是“憨货”了吧?

张管事:(瞪了他一眼,却没真生气)你这小子,得了便宜还卖乖!不过话说回来,你们这次确实没让人失望。以后要是再想画些正经东西,只要不耽误宫里的活儿,我不拦着。

杨契丹:(起身拱手)谢张管事。其实我们也没想靠画画求赏赐,就是觉得陛下幸洛的盛景,该有人画下来,让后人也能看看咱们大隋的热闹劲儿。

王二柱:(点头附和)是啊,以前咱们总画宫墙纹样、器物装饰,虽然也是手艺活,但总觉得少了点意思。这次画《幸洛图》,看着画上的百姓、街道,就像又回到了洛阳城一样,心里踏实。

李三郎:(挠挠头)我也是!调颜料的时候,想着宫墙的青、銮驾的赭石,就好像真的站在朱雀大街上,闻着胡饼的香味,听着百姓的笑声,比单纯调颜料有意思多了。

【杨契丹走到墙边,那里还挂着一张《幸洛图》的临摹小样——是他们画完大画后,特意临摹下来留作纪念的。他伸手轻轻拂过画面上的朱雀大街,眼神温柔。】

杨契丹:(语气认真)咱们是匠人,手里的笔就是咱们的本事。不管是画宫墙纹样,还是画《幸洛图》,只要用心画,就能画出好东西。以后要是有机会,咱们再画些百姓的生活——比如春日的集市、秋日的麦田,让后人看看咱们大隋的日子,有多红火。

周阿福:(立刻响应)好啊好啊!下次画集市,我要画满街的糖葫芦、捏面人的摊子,还有耍杂耍的艺人,保证比《幸洛图》还热闹!

王二柱:(笑着摇头)你先把人物的衣褶画细点再说吧。不过画集市倒是个好主意,咱们可以先去城外的集市逛逛,记下那些热闹的场景。

李三郎:(立刻表态)我去准备颜料!下次咱们用新采的赭石,颜色肯定更鲜亮!

【张管事看着几人热火朝天的样子,无奈地摇了摇头,却悄悄退了出去——他知道,这些“憨货”又要开始新的“折腾”了,但这折腾里,藏着匠人最珍贵的初心。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幸洛图》的小样上,画面上的宫阙、人群仿佛活了过来,诉说着大隋的繁华,也诉说着一群画匠的热血与匠心。】

场景八:洛阳城朱雀大街 - 年余后 - 日 - 外

【一年后的春天,洛阳城朱雀大街上热闹非凡。街边的柳树抽了新芽,商铺门口挂着五颜六色的幌子,百姓们来来往往,有的在买花,有的在吃胡饼,孩子们追着卖糖人的跑,笑声洒满了整条街。】

【一个画摊前围了不少人,摊主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手里拿着一幅临摹的《幸洛图》小样,正给围观的人讲解:“诸位看官,这就是去年宫束班的匠人画的《幸洛图》,画的是陛下幸洛的盛景。你们看这宫阙,多气派;这百姓,多鲜活……”】

【人群里,杨契丹、周阿福、李三郎、王二柱穿着便服,混在其中。看着年轻人手里的临摹画,几人相视一笑。】

周阿福:(小声说)没想到咱们的画,现在连街边的画摊都在临摹了。

王二柱:(看着人群,语气欣慰)这说明大家喜欢这幅画,也喜欢咱们大隋的热闹日子。

李三郎:(指着不远处的包子铺)你们看,那包子铺跟咱们画里的一模一样!老板还在门口挂了个小牌子,写着“《幸洛图》同款包子”呢!

杨契丹:(笑着点头)咱们画《幸洛图》,本就是想让更多人看到大隋的好。现在不仅宫里认可,百姓也喜欢,这就够了。

【一阵风吹过,带着花香和胡饼的香味。周阿福突然眼睛一亮,拉着几人往街边的集市走去。】

周阿福:(语气兴奋)走!咱们去集市逛逛!上次说的“春日集市图”,今天正好能攒点素材,说不定明年这个时候,咱们就能画出新的好画了!

【几人笑着跟了上去,身影渐渐融入热闹的人群中。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朱雀大街的每一个角落,就像《幸洛图》里的场景一样,温暖而鲜活。而这幅凝结着一群匠人初心的画作,也将随着岁月流转,成为大隋繁华最珍贵的见证,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散发着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