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244章 东汉18

第244章 东汉18(2 / 2)

秀莲:我这梅花也不行,你看这瓣儿,有的大有的小,跟被虫子咬过似的。桂婶,你帮我看看,是不是我起针的地方错了?

桂婶:(走过去,拿起秀莲的绣帕,凑近灯光看了看)起针没错,是你绣的时候太急了,每瓣花的针数没数匀。你看这瓣大的,用了二十针,这瓣小的,才用了十五针,能一样大吗?

【林阿婆放下手里的绣绷,走到春桃身边,拿起她的绣帕,手指轻轻抚过歪掉的喜鹊翅膀。】

林阿婆:你这不是针脚的问题,是没看懂喜鹊翅膀的“势”。麻柳刺绣绣花鸟,讲究“活”,喜鹊飞的时候,翅膀是斜着往上扬的,你绣的时候,线拉得太直,翅膀就僵了,像贴上去的,不是长在身上的。

春桃:(咬着嘴唇)可我怎么才能看出“势”啊?我盯着图样看了半天,还是觉得翅膀就是平的。

【林阿婆没说话,转身从里屋拿出一个竹篮,篮子里装着几个用麦秆编的小玩意儿——有展翅的喜鹊,有开花的梅花,还有飞舞的蝴蝶。她拿起那个麦秆喜鹊,递到春桃面前。】

林阿婆:你看这个,我去年编的,喜鹊的翅膀是往上翘的,尾巴是往下垂的,这就是“势”。咱们绣的时候,要把这“势”绣出来,针脚跟着翅膀的纹路走,线要松一点,别拉太紧,这样翅膀才像能扇动的。

【春桃接过麦秆喜鹊,翻来覆去地看,眼睛渐渐亮了。她拿起绣帕,对着麦秆喜鹊比划了一下,然后重新穿好线,起针的时候,手指比之前稳了不少,金线慢慢盘在绣布上,喜鹊的翅膀渐渐有了弧度。】

春桃:(惊喜地叫出声)林阿婆!你看!好像真的不歪了!这翅膀真的像要飞起来似的!

秀莲:(凑过来看,也笑了)还真像!春桃你这下开窍了啊!林阿婆,你这麦秆玩意儿真管用,能不能也给我整个梅花的?我也学学这“势”。

林阿婆:(笑着点头)行啊,明天我给你编一个。其实咱们麻柳刺绣,最讲究“师法自然”,东汉那会儿的绣娘,都是看着田里的稻穗、院里的花草绣的,哪有什么现成的图样?都是把眼里看到的、心里记住的,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咱们现在有图样,可不能光盯着图样,得把自己当成那只喜鹊、那朵梅花,才能绣活。

【桂婶走到桌边,拿起一个空的竹盒,里面放着几根不同粗细的针。她把针分给三人,又拿出一捆新的麻线。】

桂婶:林阿婆说得对,咱们绣的不是布,是日子。你看这麻线,是咱们镇上自家种的麻纺的,软和又结实,绣在布上,能存几十年。镇上王姑娘出嫁的时候,揣着咱们绣的“龙凤呈祥”帕子,现在她女儿都五岁了,帕子还好好的,去年她还来问我,能不能再绣一块给她女儿当嫁妆。

秀莲:(眼睛瞪圆了)真的?那咱们这手艺,还能传两代呢!等我闺女长大了,我也教她绣麻柳刺绣,让她也进咱们宫束班,跟咱们一起嘻嘻哈哈绣绣品。

春桃:(手里的针没停,绣帕上的喜鹊渐渐成形)我也要教!到时候咱们宫束班就有好多年轻姑娘了,林阿婆当老师傅,桂婶管工具,我管色彩,秀莲管速度,咱们把麻柳刺绣绣遍全镇,绣到城里去!

【林阿婆看着春桃和秀莲兴奋的样子,又看了看桂婶温和的笑容,拿起自己的绣绷,重新戴上老花镜。煤油灯的光落在她的手上,金线在绣布上穿梭,那只蝴蝶的最后一只翅膀,渐渐绣好了。】

林阿婆:(声音轻轻的,却带着力量)会的,都会的。只要咱们这群“憨货”不放弃,一针一针绣下去,老祖宗的手艺,就不会断。

【窗外传来几声狗吠,班房里的针声“沙沙”,煤油灯的光摇曳着,把四个人的影子映在墙上,像一幅慢慢展开的麻柳绣卷,温暖又坚定。】

第三幕:绣品与传承

场景三:宫束班班房 - 日 - 内

【一个月后,阳光明媚,班房里摆满了绣好的“喜上眉梢”绣帕,还有几幅更大的绣品——“双蝶戏花”“耕织图”“龙凤呈祥”。李掌柜站在桌前,手里拿着一幅“喜上眉梢”绣帕,翻来覆去地看,眼睛里满是赞叹。】

李掌柜:(摘下圆框眼镜,用布擦了擦,又戴上)林阿婆,你们这绣品,真是越来越好了!你看这喜鹊的翅膀,金线盘得匀,针脚藏得好,跟活的一样;还有这梅花,花瓣大小匀称,颜色也配得好,红的艳,粉的嫩,比我上次在城里看到的绣品还强!

林阿婆:(坐在桌边,手里捏着一根细针,正在整理绣线)李掌柜过奖了,都是孩子们用心绣的。咱们这麻柳刺绣,讲究的就是个“真”,绣啥像啥,不掺假。

春桃:(站在李掌柜身边,骄傲地指着那幅“耕织图”)李掌柜,你看这幅!这是林阿婆教我们绣的,仿的是东汉的“耕织图”,有农人插秧,有姑娘织布,连田埂上的草都绣出来了,林阿婆说,这样才对得起老祖宗的手艺。

李掌柜:(走到“耕织图”前,凑近了看,连连点头)好!太好了!这幅“耕织图”,我要放到布庄的正中间,让来买布的人都看看,咱们镇上还有这么好的老手艺!对了,城里的张老板上次跟我说,想要一批麻柳刺绣的屏风,要是你们能绣,价钱好说!

秀莲:(眼睛一亮,嗓门也大了)屏风?能绣!咱们这么多人,分工合作,林阿婆画样,桂婶管线,我和春桃绣细节,肯定能绣好!

桂婶:(笑着点头)是啊,咱们宫束班虽然人不多,但心齐,慢是慢了点,但绣出来的东西,肯定让张老板满意。

【李掌柜拿出账本,记下要收的绣品,又付了定金,临走前还不停地夸赞,说宫束班的麻柳刺绣,早晚要出名。李掌柜走后,班房里热闹起来,春桃拿起一幅“喜上眉梢”绣帕,对着阳光看,金线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秀莲把绣好的绣品叠整齐,放进竹筐里;桂婶开始整理绣线,准备下次用的材料;林阿婆则拿起那幅“双蝶戏花”,轻轻抚摸着,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春桃:(拿着绣帕,蹦蹦跳跳地走到林阿婆身边)林阿婆,你看咱们绣的帕子,真好看!以后城里的人都能看到咱们的麻柳刺绣了,老祖宗要是知道了,肯定高兴。

林阿婆:(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会高兴的。咱们这群人,平时嘻嘻哈哈的,看着像“憨货”,可绣起活来,谁都不含糊。东汉的绣娘,靠的是一双手、一颗心,把手艺传下来;咱们也一样,靠的是这双手、这颗心,把手艺传下去。

秀莲:(把竹筐放好,走过来坐下)可不是嘛!以前我婆婆总说,女孩子家绣绣品没出息,现在她看到咱们绣的东西能卖钱,还能让镇上的人都知道,也不说这话了,昨天还跟我说,让我教她绣个荷包呢!

桂婶:(笑着说)这就是手艺的力量啊!不光能养家,还能让人看得起,能把老祖宗的东西传下去,比啥都强。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满屋子的绣品上,红的花、绿的叶、金的蝶、喜的鹊,都像是活了过来。春桃拿起绣针,对着新的绣布起针;秀莲整理好工具,准备开始画样;桂婶把新的麻线绕在线轴上;林阿婆则坐在中间,看着眼前的一切,嘴角带着笑,手里的针,又开始在绣布上穿梭。】

【针声“沙沙”,夹杂着几人的说笑,宫束班的班房里,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东汉传下来的麻柳刺绣,在这群“憨货”的手里,不仅没有失传,反而越来越鲜活,像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