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吐了吐舌头)知道啦爹!不过您看这“贤良文学”,个个都跟吵架似的,刻出来不得带点火气?
(众人听了都笑起来,錾子敲在青石上的声音,混着院子里的笑声,传得老远老远)
第三幕·气运聚
场景:三月期满,刻石坊。三十块青石整齐地立在院中,字里行间透着股沉稳劲儿,老石带着众人仔细检查,连边角的磨损都一一摸过。
(内监带着太史令走进来,太史令穿着朝服,手里拿着一卷竹简,挨个看过去,时不时点头)
太史令:(指着“治国之道”那块石)这字刻得好,有筋骨!老石班首,你们用的是秦岭墨玉粉填的字吧?日光下看,竟有层润光。
老石:(躬身回话)回大人,是用墨玉粉混了松烟墨,前朝刻《春秋》石碑时就用这法子,能存上百年不褪色。
(小石蹲在最后一块石前,摸着上面的“后世鉴之”四个字,忽然“哎哟”一声)
小石:爹!您看这石缝里,不知啥时候长了棵小青草!
(众人都凑过去看,只见青石底座的缝隙里,真有棵嫩芽顶着土钻出来,嫩得发绿,在风里轻轻晃)
老张:(捋着胡子笑)奇了怪了,这石头缝里没水没土的,咋就长草了?
内监:(也凑过来瞅,尖嗓子都变调了)这可是吉兆啊!石碑刚成,就有新生命冒出来,说明这《盐铁论》能像这草似的,扎在土里,传下去!
太史令:(抚掌赞叹)不错不错!这叫“文以载道,石以承之,草木以证之”——老石,你们宫束班刻这碑,聚的可是天下读书人的气运啊。
(忽然一阵风吹过,三十块石碑上的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是有层光在字里流动,院子里的槐树叶“沙沙”响,竟像是有人在低声诵读)
小李:(指着天空,声音发颤)班首!您看天上!
(众人抬头,只见云层里透出几道金光,正好落在石碑上,把“民为邦本”四个字照得格外亮,远处传来钟鼓楼的钟声,一下一下,像是在应和)
小石:(激动得直跺脚)我就说嘛!咱刻的碑不一样!你看那光,跟当年在太庙见的一样!
老石:(眼眶有点红,赶紧转过身去擦了擦,又转过身来骂道)傻小子,咋还哭了?赶紧把石碑上的灰再擦一遍,陛下说不定亲自要来呢!
(众人手忙脚乱地拿软布擦石碑,小李擦到“盐铁之争”那块时,不小心打了个喷嚏,正好喷在“争”字上,吓得脸都白了,结果那字上的墨玉粉却更亮了些)
老张:(哈哈大笑)你这喷嚏打得好!把“争”字里的火气都喷出来了,剩下的都是道理!
(夕阳西下,金光把石碑的影子拉得老长,三十块石碑像是站成了队,整整齐齐地望着长安城的方向,草芽在石缝里挺着腰,像是在跟石碑一起,等着被载入史册)
老石:(看着满院的石碑,声音有点哑)行了,都歇着吧。咱宫束班这活儿,干得值。
小石:(凑到老石身边,肩膀撞了撞他)爹,以后是不是有人指着这些碑,说这是咱刻的?
老石:(抬手揉了揉儿子的头发,重重“嗯”了一声)会的。
(錾子被整齐地挂在墙上,月光从窗棂照进来,落在石碑上,字里的光和月光混在一起,像是有什么东西,正从石头里慢慢渗出来,往天上飘去——那是匠人的气,是文字的魂,是能传千年的,人间烟火气。)
《宫束班刻石歌》
工艺门 无名
秦岭青石凿作碑,西汉风烟入錾飞。
盐铁论辩五十场,字字凿透千钧威。
老石挥锤惊燕雀,小石敲刀带笑谑。
胡饼油痕沾\"民饥\",误洒墨汁映日烈。
三月功成三十碑,石缝新苗破尘泥。
金光忽从云间落,照见\"民为邦本\"题。
匠气凝作千年韵,笑声融在字里存。
不记宫束班名姓,只留青史与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