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矩:(抹笑出来的眼泪)行了行了,不戴面具了。陶轮你就本色出演,保证比面具还像。
(开始排《湘夫人》一段,绳结扮湘夫人,手里举着片荷叶当船桨。竹篾蹲在地上用树枝划水,假装是洞庭湖)
绳结:(唱)沅有芷兮澧有兰~
竹篾:(突然蹦起来)有、有蛇!
(绳结吓得扔了荷叶就往石夯身后躲,石夯一把将她护在身后,举着烧火棍就要打,结果发现是竹篾用草绳编的假蛇)
石夯:(气得追打竹篾)你个小兔崽子!吓着绳结姑娘咋办!
(两人绕着老槐树追跑,竹篾的野花羽冠掉了,满头插着的小雏菊撒了一地。墨矩笑得直拍大腿,手里的竹片都掉在地上,被陶轮踩了一脚)
陶轮:对、对不起门主……
墨矩:(摆手)没事没事,我看这段就这么演,老百姓准爱瞧。上次我在河边看见洗衣的大婶们,看见水蛇也是这么惊叫着躲汉子,真实!
(正说着,墙头上的娃娃们突然拍手叫好,有个胆大的喊:“再演那个塌鼻子河伯!”陶轮听见,故意把鼻子皱成一团,逗得娃娃们笑得滚作一团)
绳结:(指着西边)快看!张屠户、李木匠都来看了!
(墨矩往西边望去,十几个村民正扒着墙头看,手里还提着没卖完的菜。石夯突然嗓门一亮,唱起了新编的《国殇》:“手里锤儿光闪闪,身上汗儿往下淌,千锤百炼出好钢,保家卫国强中强!”)
(村民们跟着拍手,张屠户把手里的杀猪刀往腰上一别,也跟着哼起来。墨矩看着这场景,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他想起师父说过的话:“工艺传家,文脉养心,两者都不能断。”)
第三幕:笑煞山神
场景:三个月后,中秋祭月。工艺门搭了个简易戏台,台下挤满了十里八乡的百姓,连邻县的戏班都跑来瞧新鲜。
(开场时,陶轮扮的河伯刚出场,踩着个倒扣的陶瓮当船,结果脚一滑,陶瓮骨碌碌滚出去,他自己结结实实摔了个屁股墩,怀里抱着的假鱼(竹篾编的)飞出去,正好砸在第一排一个老太太的菜篮子里)
陶轮:(爬起来,摸着屁股)河、河伯驾、驾到……
(老太太捡起假鱼,笑着扔回去:“河伯大人,您的鱼掉啦!”众人笑得前仰后合,连戏台后帘的墨矩都笑得直捂肚子,手里的茶水洒了一身)
(接下来演到《山鬼》,竹篾穿着用藤条和野花编的衣服,学着山里的母猴子挠痒痒,还故意模仿石夯打呼的声音,石夯在后台听见,气得要冲上去,被绳结死死拉住)
石夯:这小子敢编排我!看我不撕了他的藤条衣!
绳结:(憋笑)别闹!你看台下,连县太爷都笑了!
(果然,县太爷正捋着胡子笑,手里的茶杯都晃出了水。最绝的是石夯扮的东皇太一,唱到兴头上,突然抡起道具权杖(烧火棍)打向旁边的“山鬼”,结果用力太猛,烧火棍断成两截,露出里面的空心)
石夯:(愣了愣,随即举着半截棍子喊)看!这是东皇太一的法宝——“断愁棍”!专断人间烦心事!
(台下笑成一片,有个小娃娃大声喊:“我也要断愁棍!”石夯把断棍扔下去,顿时引发一群娃娃争抢)
(墨矩站在后台,看着台上嘻嘻哈哈的徒弟们,看着台下笑出眼泪的百姓,突然听见头顶有响动。抬头一看,戏台顶的横梁上,蹲着个穿粗布衣裳的老者,正捧着肚子笑得直抖,手里的酒葫芦都掉了下来,滚到墨矩脚边)
老者:(跳下来,拱手)在下乃此山山神,听山下笑得太热闹,特来瞧瞧。你们这《九歌》,比天庭的仙乐好听多了!
墨矩:(拱手还礼)山神见笑了,不过是些乡野玩意儿。
山神:(指着台下)你看他们笑得多畅快!这笑声里藏着股劲儿,比庙里的香火还旺。我刚才掐指一算,你们这戏啊,能聚人间气运,保一方平安呢!
(墨矩突然明白,师父说的文脉,原来就是这百姓的笑声。他回头看向台上,竹篾正踩着石夯的肩膀扮云中君,两人没站稳,一起摔在台上,却顺势打了个滚,引得台下又是一阵哄笑)
(戏散后,百姓们扛着锄头、背着箩筐往家走,嘴里还哼着新编的调子。有个教书先生找到墨矩,手里拿着抄满歌词的纸)
教书先生:墨门主,我把这些词整理了一下,能不能让孩子们跟着学?既有趣,又能懂些道理。
墨矩:(笑着点头)求之不得。
(夜深人静时,墨矩坐在工坊里,看着徒弟们还在琢磨新段子——竹篾正教陶轮说绕口令,石夯和绳结在比试谁编的歌词更顺口。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案上的《九歌》新编本上,那些墨迹仿佛都带着笑意)
墨矩:(喃喃自语)师父,您看,这文脉,接上了。
(突然传来竹篾的惨叫:“陶轮你喷我一脸口水!”接着是陶轮的结巴道歉和众人的哄笑。墨矩摇摇头,嘴角却忍不住上扬,他拿起刻刀,开始雕刻一个新的面具,面具上的笑脸,比天上的月亮还亮)
《工坊九歌谣》
锤声敲碎晨光里,陶轮转出月轮低
竹篾缠成云中趣,绳结绾住人间嬉
东皇太一身披虎皮袄,河伯跌坐陶瓮摇
山鬼挠腮学打呼,国殇唱得铁砧跳
百姓墙根笑弯腰,屠户刀鞘应歌谣
山神醉落葫芦酒,漫把烟火聚成潮
不向天庭乞仙乐,只将日子谱成辙
千年锤火熔文脉,一笑人间气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