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闲话清史 > 道光:节俭的“抠门皇帝”

道光:节俭的“抠门皇帝”(1 / 2)

在清朝皇帝的漫长谱系中,道光皇帝宛如一颗画风独特的“奇葩”,以其极致的节俭,近乎抠门的行事风格,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这位“抠门皇帝”的传奇人生,揭开他那充满矛盾与无奈的历史篇章。

一、登基:平淡开局,隐忧暗伏

道光,爱新觉罗·旻宁,这位嫡长子登上皇位的历程,不像祖辈们那般充满惊心动魄的权力争斗。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突然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旻宁依循宗法制度,顺理成章地接过了皇位的权杖,开启了属于他的“道光时代”。

然而,旻宁接手的大清帝国,恰似一艘在风雨中飘摇的老旧航船,往昔康乾盛世的荣光早已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国内,白莲教起义虽已被镇压,但社会底层的矛盾依旧暗流涌动,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如星星之火,时有复燃之势,搅得各地不得安宁。而在沿海之外,西方列强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正摩拳擦掌,对古老的中国虎视眈眈,妄图撬开中国市场的大门,掠夺无尽的财富。旻宁面对这千疮百孔的江山,恰似背负千斤重担,愁容满面,仿佛被一片阴霾长久笼罩。

野史上关于他登基的记载并无太多离奇之处,或许正因如此平淡,才使得道光日后那些令人咋舌的节俭行径,在历史的舞台上显得愈发突兀。

二、节俭成癖:皇宫里的“吝啬传奇”

道光对节俭的执着,堪称登峰造极,简直将皇宫变成了他演绎“吝啬传奇”的舞台。甫一即位,他便迫不及待地颁布《御制声色货利谕》,旗帜鲜明地倡导节俭,坚决反对奢华之风,如同为自己树立起一座“节俭丰碑”,誓言要将节俭理念贯彻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饮食方面,道光对御膳房而言,无疑是个“噩梦”般的存在。往昔皇帝用膳,山珍海味摆满一桌,吃不完便随意丢弃。但道光可绝不允许这般“浪费”。他严令每餐最多只能准备四道菜,且严禁使用珍贵食材。野史中有一则趣闻,某次皇后生辰,道光觉得如此重要的日子,好歹得庆贺一番。于是告知大臣们将设寿宴款待。大臣们满心期待,想着怎么也能享用一顿丰盛佳肴。然而,到了寿宴现场,众人皆瞠目结舌,每人面前仅有一碗打卤面。原来,道光为了省钱,特意叮嘱御膳房,简单做些打卤面即可。大臣们望着这碗面,心中哭笑不得,却又不敢表露分毫,只能强颜欢笑,默默吞咽。

不仅如此,道光对日常饮食的节俭要求细致入微。曾有一日,道光忽想吃片儿汤,便吩咐御膳房准备。谁料,御膳房回奏称,若要制作片儿汤,需添置专门的炊具,还得增加相关的厨师人手,算下来得花费数千两银子。道光一听,心疼得不行,连忙摆手说道:“前门外就有卖片儿汤的,一碗不过四十文钱,让太监去买些回来便是。”可没过多久,太监回禀,前门外的片儿汤铺子不知为何都关门了。后人猜测,或许是内务府为了让道光放弃吃片儿汤,暗中使了手段。但道光并不知晓这些弯弯绕绕,无奈之下,也只能打消吃片儿汤的念头。由此可见,道光对节俭的坚持,已然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

在穿着方面,道光对自己的衣物堪称“爱护过度”,衣服即便破了,也坚决不舍得丢弃,必定要打上补丁继续穿。一日,道光在朝堂之上,大臣们忽然发现皇帝裤子的膝盖处打了个补丁。一位大臣为了迎合道光的节俭之风,便上前说道:“陛下,您这补丁打得真是巧妙,若非仔细看,都难以察觉。”道光听后,无奈地摇摇头说:“这补丁看似简单,却花了我四两银子呢!”大臣们听闻,心中暗自咋舌。原来,内务府的人报账时称,这补丁用的是特殊布料,且缝补手艺乃宫中独有,故而价格昂贵。实际上,这不过是内务府上下串通一气,虚报价格,从中谋取私利。但道光对此深信不疑,只能暗自心疼银子。

上行下效,大臣们见皇帝如此节俭,纷纷效仿。上朝之时,大臣们故意将衣服弄得破破烂烂,只为在道光面前展现自己的“节俭品德”。有的大臣甚至不惜花费重金,去旧衣铺购买旧衣服,一时间,旧衣铺的生意火爆异常,价格也随之飙升。曾经一件普通的旧袍,价格竟被炒到了原价的数倍。而道光却浑然不知这背后的虚假与荒诞,还颇为欣慰地看着大臣们的“节俭之举”,认为自己倡导的节俭之风已然深入人心。

三、节俭误国:精明表象下的糊涂本质

道光一心秉持的节俭理念,本欲为国家节省开支,然而事与愿违,因其过度抠门,诸多国家大事被严重耽误,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军事上,当时清朝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急需更新换代,提升国防实力。可道光一听要耗费巨额银两购置新武器,便心疼得如同割肉,死活舍不得这笔开支,固执地认为能省则省,现有的武器凑合着用也无妨。据野史记载,鸦片战争前夕,清军使用的火绳枪,射程近、精度差,装填速度极慢,与英军先进的燧发枪相比,差距巨大。而且,清军的火炮大多铸造于康熙年间,历经百余年,严重老化,不仅威力大减,还时常出现炸膛事故。

有大臣忧心忡忡地上奏,恳请道光拨款改进武器装备,增强国防力量。但道光却认为大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即便武器稍逊一筹,凭借庞大的兵力,也能抵御外敌入侵。他甚至觉得大臣们是在夸大其词,妄图骗取国库银两。于是,对大臣的建议置若罔闻。结果,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军手持老旧武器,在战场上面对英军的先进枪炮,毫无还手之力,一溃千里。这就好比手持锈迹斑斑的冷兵器,去对抗全副武装的热兵器部队,胜负早已注定。道光因一己之抠门,让国家在军事上遭受了惨痛的失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治理黄河水患,这本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需投入充足的资金,精心修缮堤坝,疏通河道。可道光却心疼钱财,给负责治理黄河的官员拨付的款项少得可怜。官员们面对如此微薄的经费,根本无法按照正常标准开展工程。无奈之下,只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据史料记载,本该用坚固石料修筑的堤坝,实际却大量使用沙土填充,表面再用石块稍加掩饰。如此豆腐渣工程,怎能抵御黄河的汹涌水势?结果黄河水患非但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反而愈发严重,年年泛滥成灾。洪水肆虐,淹没农田,冲毁房屋,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道光这种看似精明的节俭行为,实则愚蠢至极,为了节省些许钱财,却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四、鸦片战争:抠门阴影下的屈辱惨败

道光在位期间,最为沉重的打击莫过于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如同一记重锤,将清朝的虚弱本质暴露无遗,也彻底击碎了道光的“节俭美梦”。

彼时,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扭转贸易逆差,竟丧心病狂地向中国倾销鸦片。鸦片的泛滥,致使大量白银外流,无数中国人深陷毒瘾,身心俱疲,国家经济与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破坏。道光深知鸦片之害,起初态度坚决,果断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林则徐虎门销烟,一举销毁大量鸦片,大快人心,彰显了中国反抗侵略的决心。

然而,英国恼羞成怒,悍然发动鸦片战争。战争爆发后,道光才惊觉,打仗简直就是个“吞金巨兽”,军费开支如流水般源源不断。这让向来节俭抠门的道光心疼不已,他一边心疼银子,一边又期望能够打赢这场战争。但现实却极为残酷,清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英军凭借先进的军舰和枪炮,在沿海地区如入无人之境。

在战争的关键时刻,道光的抠门毛病再次作祟。沿海防御工事因年久失修,急需大量资金修缮加固,以抵御英军进攻。但道光却心疼这笔开支,迟迟不肯拨款。他天真地认为,英军不过是虚张声势,不会深入内陆。于是,沿海防御工事依旧破败不堪。结果,英军轻易突破防线,长驱直入,直逼京城。道光顿时慌了神,方寸大乱。

此时,道光心中的天平开始向求和倾斜,他想着或许求和能够少赔些钱,尽快结束这场让他心疼银子的战争。于是,他匆忙派人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不仅赔款2100万银元,还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当看到条约上的巨额赔款数字时,道光懊悔不已,肠子都悔青了。他或许也曾设想,若当初能果断投入资金加强军备,积极应对战争,或许不至于落得如此惨败的下场,也无需赔付如此巨额的赔款,更不会丢失香港岛这一重要领土。但一切为时已晚,道光的抠门在这场战争中尽显无遗,他也因此成为历史的笑柄,背负着千古骂名。

五、身后骂名:“节俭”面具下的“无能”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