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闲话清史 > 雍正:勤劳的“背锅侠”

雍正:勤劳的“背锅侠”(1 / 2)

在清朝那一串皇帝名单里,雍正皇帝可算是相当有“个性”的一位,堪称一位勤劳到令人咋舌,却又莫名背了不少锅的主儿。咱们这就一头扎进他那充满传奇色彩,且野史传闻满天飞的一生,好好唠唠这位“背锅侠”的故事。

一、九子夺嫡:“心机boy”的上位之路

雍正,本名爱新觉罗·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康熙皇帝子嗣众多,这便无可避免地引发了一场激烈异常的皇位争夺战,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九子夺嫡”。在这场堪比大型宫斗剧的残酷角逐中,起初的胤禛并不怎么引人注目。

大阿哥胤禔,仗着自己是长子的身份,满心笃定皇位非他莫属,整日挖空心思琢磨着如何搞垮太子胤礽,好让自己顺利上位。他那点心思就跟写在脸上似的,赤裸裸地展现出来,行事张扬且毫无城府。比如,在康熙面前,他时常有意无意地诋毁太子,言辞间充满了对太子的嫉妒与怨恨,巴不得康熙立刻就把太子之位废黜,转而传给他。结果这般行径被康熙一眼看穿,康熙对他这种不顾手足之情、只为争权夺利的行为极为厌恶,胤禔最终落得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下场,不仅皇位没捞着,还彻底失了康熙的宠信,落得个被圈禁的悲惨结局。

太子胤礽呢,自幼便被立为太子,本应好好修身养性,为日后登基治国做准备。可这货却仗着太子身份,肆意妄为,胡作非为到了极点。他平日里骄奢淫逸,不仅随意欺凌朝中大臣,甚至还做出强抢民女这种天理难容的恶行。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将自己的形象彻底败坏,让康熙对他失望透顶,最终两度废立,太子胤礽也彻底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而咱们的雍正,表面上看起来就像个闲散王爷,整日里不是吟诗作画,附庸风雅,就是参禅礼佛,一副对皇位毫无兴趣的淡泊模样,仿佛世间的功名利禄都与他无关,简直就是个活脱脱的“佛系青年”。可实际上,他就如同一只隐藏在黑暗深处、老谋深算的狐狸,在众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悄咪咪地四处拉拢人心,精心培养自己的势力。

他与年羹尧、隆科多这两位“大神”的关系那叫一个铁。年羹尧此人,手握重兵,在西北边陲那可是说一不二,威风八面,宛如一方称霸的诸侯。他治军极严,麾下将士对他敬畏有加,在战场上更是能征善战,屡立战功。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西北边境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让外敌不敢轻易来犯。隆科多则掌控着京城防卫,犹如把京城的大门钥匙紧紧攥在手里。他为人精明强干,在朝中人脉广泛,深得康熙信任,被委以京城卫戍的重任。这两人无疑是雍正争夺皇位的得力助手,有了他们的鼎立支持,雍正就如同拥有了左膀右臂,在夺嫡的道路上底气十足。

野史上关于雍正夺嫡的说法那叫一个五花八门,荒诞离奇得让人瞠目结舌。有人绘声绘色地说,雍正在康熙病重弥留之际,买通了负责传诏的太监,篡改了遗诏。声称康熙原本写的是“传位十四子”,结果雍正指使太监巧妙地把“十”字改成了“于”字,就这样,遗诏摇身一变,成了“传位于四子”。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说法简直荒谬至极。且不说清朝的诏书都是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单纯改动汉字根本无济于事,就说那传诏太监,哪来的这么大的胆子,敢在这种关乎天下归属的大事上动手脚,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啊,借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啊!可这传闻却传得有鼻子有眼,仿佛亲眼所见一般,愣是让不少人信以为真。

还有一种说法更是离谱得如同天方夜谭,说雍正在民间游历的时候,结识了一群身怀绝技的江湖高手,这些人各个武艺高强,能飞檐走壁,杀人于无形之间。雍正与他们意气相投,便组成了一个神秘组织。在夺嫡的关键时刻,这个神秘组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暗中出手,帮雍正铲除了不少竞争对手。这听起来就跟武侠小说里的情节似的,充满了奇幻色彩,但也给这段历史增添了不少神秘的氛围,让人忍不住浮想联翩。

不管野史如何添油加醋地流传,反正最终的结果是,雍正成功登上了皇位。这其中的过程必定是错综复杂,充满了权谋的争斗与人性的算计。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龙御归天,雍正正式登基称帝,开启了属于他的帝王生涯。

二、登基之初:收拾烂摊子的苦日子

雍正刚坐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便惊觉自己接手的并非是一个繁荣昌盛、毫无隐患的太平盛世,而是一个看似繁华,实则内里千疮百孔的艰难局面。康熙在位时,虽开创了“康乾盛世”的辉煌局面,但到了晚年,朝政逐渐暴露出诸多严重问题。官员贪污腐败现象犹如滔滔洪水,泛滥成灾,一个个官员就像贪婪无度的硕鼠,肆无忌惮地啃食着国家的粮仓,将国库掏空;土地兼并问题也愈发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豪强手中,普通老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雍正深知,若想让大清王朝继续繁荣昌盛,延续祖宗的基业,就必须痛下决心,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于是,他一上台便雷厉风行地颁布了一系列新政,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些政策犹如一颗颗重磅炸弹,瞬间在朝廷上下掀起了惊涛骇浪。

摊丁入亩,简单来讲,就是把原本按人头征收的税赋,巧妙地分摊到田赋之中。如此一来,那些没有土地的穷苦老百姓,便无需再缴纳沉重的人头税,他们的生活负担大大减轻,脸上也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然而,这项政策却如同利刃一般,深深触动了那些大地主的利益。他们原本坐拥大量土地,却只需缴纳极少的赋税,日子过得逍遥自在。如今摊丁入亩政策一实行,他们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自然是对雍正恨得咬牙切齿。

火耗归公,这又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改革举措。以前,地方官在征收赋税的时候,总会以损耗为由,堂而皇之地多征收一部分钱财,这多出来的部分就堂而皇之地进了他们自己的腰包,成为他们中饱私囊的灰色收入。雍正上台后,果断规定,火耗必须统一征收,然后如数上缴国库,再由朝廷根据官员的品级和表现,发放养廉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遏制贪污现象,让官员们能够廉洁奉公。可这一举措,无疑是断了那些习惯了中饱私囊的官员们的财路,他们对雍正的怨恨如同熊熊烈火,瞬间被点燃。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更是一项极具震撼力的政策。在以往,当官的和士绅们都享有特权,可以不用服劳役,也无需交税,仿佛他们天生就高人一等。雍正这一政策的出台,打破了这种不合理的特权,让他们也得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服劳役、交赋税。这可把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官绅们气得暴跳如雷,他们纷纷跳出来强烈反对,嘴里叫嚷着“有违祖制”“败坏朝纲”之类的话,仿佛雍正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恨不得将雍正生吞活剥了才解恨。

面对这些铺天盖地的反对声浪,雍正那是丝毫没有退缩之意,反而更加坚定地推行新政。他心里暗自思忖:“我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为了让天下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你们这些人,只知道贪图自己的利益,目光短浅得如同井底之蛙,简直不可理喻!”然而,这些新政触动的利益集团实在太多,他们在背后不断地使绊子,这也为雍正后来莫名背锅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三、朝堂风云:整顿吏治的铁腕手段

除了大力推行新政,雍正对吏治的整顿那更是毫不留情,手段强硬得如同钢铁一般。他心里清楚得很,官员队伍要是腐败透顶,犹如蛀虫侵蚀了大树的根基,那么再好的政策也不过是一纸空文,根本无法落到实处。于是,他精心挑选并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精明强干的钦差大臣,如同猎鹰一般,到全国各地去严查贪官污吏。这些钦差大臣个个身负重任,眼神犀利,紧紧盯着那些官员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有贪污受贿的行为,绝不姑息迁就,严惩不贷。

有个叫俞鸿图的学政,负责主持科举考试。这可是个人人眼红的肥差,掌管着无数读书人的前途命运。然而,俞鸿图却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动了歪心思,公然收受贿赂,胆大包天地泄露考题。他以为自己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却没想到,雍正派去的人如同神兵天降,将他的罪行查了个水落石出。雍正听闻此事后,龙颜大怒,气得拍案而起,当即下令将俞鸿图处以腰斩之刑。这腰斩之刑,极其残忍,受刑之人不会马上死去,而是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在极度的折磨中慢慢咽气。俞鸿图被腰斩后,剧痛难忍,用手指蘸着自己的鲜血,在地上连写了七个“惨”字,才终于断了气。这一幕,让人触目惊心,也让其他大臣们吓得魂飞魄散,从此再也不敢轻易贪污受贿,生怕自己也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还有个河道总督,负责治理黄河。黄河,乃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治理黄河本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可这位河道总督却利欲熏心,拿着朝廷拨发的巨额治河专款,中饱私囊,肆意挥霍。结果黄河不仅没治理好,水患反而愈发严重,沿岸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雍正得知此事后,雷霆震怒,直接将他革职查办,还下令抄了他的家。抄家的时候,众人都惊呆了,只见他家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多得让人咋舌。雍正就拿他开刀,将其罪行昭告天下,以此表明自己整顿吏治的坚定决心,让那些心存侥幸的官员们知道,贪污腐败绝没有好下场。

在雍正的铁腕手段之下,朝廷上下的风气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观。那些官员们每天上班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丢了乌纱帽,甚至连脑袋都保不住。然而,这样一来,也得罪了不少人。那些被整治的官员和他们的家属,心中对雍正充满了怨恨,如同毒蛇一般,在暗地里到处散播雍正的坏话,说他刻薄寡恩、残忍嗜杀,把雍正描绘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

四、西北战事:与年羹尧的恩怨情仇

在朝堂上忙着整顿吏治、大力推行新政的同时,西北边境也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势。准噶尔部的噶尔丹虽然早已死去,但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又野心勃勃地崛起,妄图继承噶尔丹的遗志,时不时地骚扰大清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搞得边境的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雍正深知,若不尽快平定西北叛乱,大清的边疆将永无宁日,百姓也将继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果断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率领大军前去征讨策妄阿拉布坦。年羹尧此人,确实是个难得的军事奇才,在西北战场上,他威风凛凛,指挥若定,犹如战神下凡。他治军极严,对麾下将士要求苛刻,但同时也赏罚分明,深得将士们的敬畏与爱戴。在战场上,他总能敏锐地洞察敌军的弱点,制定出精准有效的战略战术,带领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把策妄阿拉布坦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节节败退。这一战,年羹尧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雍正朝当之无愧的大功臣,雍正对他也是赞赏有加,恩宠备至。

可这年羹尧立下战功之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开始飘飘然起来。他自恃功高,渐渐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甚至对雍正也逐渐没了往日的敬畏之心。他在西北俨然成了土皇帝,独断专行,飞扬跋扈,一切事务都由他一人说了算。他不仅大肆贪污军饷,中饱私囊,生活更是奢侈得令人咋舌,吃穿用度堪比皇帝。他吃饭非得叫“用膳”,睡觉也非得称“驾崩”,出行的排场比皇帝还大,前呼后拥,威风凛凛,完全不把朝廷的规矩和雍正的权威放在眼里,简直就是在公然挑战雍正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