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乱套了(1 / 2)

老王像是找到了宣泄口,一股脑地倒起了苦水:

“去年!我们民工总局下属厂子,卖出去的微波炉数量,是前年的三倍还多!

可您猜怎么着?

赚回来的外汇,还不如前年多!

为什么?

价格被那些地方厂子给打下来了!

他们成本低(人工、管理、材料标准都低),为了创汇指标,拼命压价!

恶性竞争!”

王利民越说越激动,唾沫星子都快喷出来了:

“这还不算!关键是质量!

老团长,您是做实业起家的,您最清楚质量是根本!

可现在呢?交到总局来组装的零部件,质量是一茬不如一茬!

公差大、毛刺多、材料以次充好……

都是以前的老关系户,

或者干脆就是家属院里,

某某领导打招呼塞进来的厂子!

退?怎么退?

一退,人家就说‘差一点怎么了?又不是不能用!’

再不然,各种求情的电话、条子马上就打到我办公室来了!

压得我都喘不过气!”

王利民越说越激动,党建国根本插不上嘴,

王利民痛苦地抓了抓头发,怒道:

“结果呢?

我们总局组装出来的成品,合格率直线下降!

不合格的怎么办?只能在国内市场低价处理!

价格低到成本都收不回来!

这样搞下去,老团长,民工总局这块金字招牌,迟早要砸在我手里!

别说利润了,我看离亏损也不远了!

我这局长……怕是也当到头了!”

党建国静静地听着,眉头微蹙。

王利民描述的场景,他太熟悉了。

这不仅仅是民工总局的问题,

而是自由竞争下——又叠加了“大锅饭”心态下的,劣币驱逐良币。

历史早已证明,

当“完成任务”的指标,压倒了“做好产品”的内生动力,

当人情关系,凌驾于质量标准之上,

再好的技术扩散,最终也只会演变成,低质低价的恶性循环。

后世某些领域“出口转内销”质量更好的怪象,其根源何尝不是在此?

更可怕的是,民工总局没有计划报废的概念。

不是党建国当初不推行,是时代不允许,但凡党建国当时敢提出来,怕是都要进去了……

“唉……”

党建国叹了口气,拍了拍王利民的肩膀,语气缓和了些,说道:

“老王,你的难处,我理解。

这样吧,明年,熊猫集团在内地的采购订单,只会多,不会少。

特别是基础原材料、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产品,需求量很大,优先考虑你们总局系统的厂子。”

这是事实,随着南洋的工业化和人口增长,对内地物资的需求也在增长。

王利民闻言,脸上却没有多少喜色,反而露出一丝更深的苦涩:

“老团长,您的心意我领了。

可是……您下的订单,有很大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