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国一愣,怒气稍减,但疑虑更深,他无法想象如此庞大人口的后勤压力,就问到:
“没有工资?
就算不发工资,三百多万张嘴!
每天要吃掉多少粮食?
穿衣、住房、医疗、工具损耗……
哪一样不是天文数字?
我们怎么可能养得起?!”
“养得起的,党生。”
陈秀梅的语气异常肯定,
她开始条理清晰地解释,这“三百万”的构成和管理模式:
员工构成:
主体部分:是南洋总督府上的华人移民后裔,他们世代居住于此,拥有一定的土地耕作经验。
加入建设兵团,对他们而言意味着获得更稳定的组织庇护、
更好的生产工具、以及抵御部落冲突和疾病(如疟疾)的集体力量。
他们自带一部分口粮(主要是木薯、芋头等粗粮),兵团提供种子、工具和基础医疗保障。
第二大来源:
来自爪哇、西马、吕宋等地的华人移民!
陈秀梅的声音陡然变得沉重,带着深深的悲悯说到:
“党生,您知道1959年爪哇颁布的《第10号总统令》(pp 10\/1959)吗?
还有后续一系列针对华人的歧视性法令?
强制华人迁离世代居住的乡村,
禁止他们在县以下地区从事零售业,
甚至进行货币贬值变相掠夺华人财富……
这些政策如同无形的绞索!
内地接走了十几万最困难的同胞,
但仍有超过四十万华人生活在恐惧和贫困之中,还有数百万华人受到波及,生计艰难!
整个南洋的华人社区,都笼罩在阴云之下!
熊猫南洋建设集团的出现,对我们而言,就是黑暗中的一束光!
一个能活下去、甚至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他们拖家带口,变卖家产,通过各种途径(合法或非法)涌向南洋!
他们是兵团中最坚韧、最渴望改变命运的力量!”
第三部分,是来自港岛的“非法移民”和内地通过刘飞渠道输送的垦荒骨干(约1万多人)。
前者多为逃避饥荒和政治审查的底层民众,后者则是兵团的技术和管理中坚。
管理模式 - 准军事化建设兵团:
组织架构:完全仿照军队编制,设立兵团(对应军)、师、团、营、连、排、班。
最高指挥机构为“南洋建设兵团总指挥部”,党建国挂名总司令,陈秀梅任执行总裁,苏珊以总督身份提供法理支持和对外协调。
下设农业、基建、工矿、后勤、卫生、教育、安保等职能部门。
生产生活则是以连排为单位,在规划好的垦荒点(多位于河流沿岸平原和低缓丘陵)建立定居点(新村)。
实行集体劳动,统一分配口粮(以木薯、玉米、糙米为主,辅以捕捞水产和狩猎)、
衣物(统一发放粗布工作服)、基本生活物资。
居住条件简陋,多为竹木结构的集体宿舍或临时窝棚,但正在快速建设更稳固的砖木结构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