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党建国起了个大早。
他揣上自己的证件,先去了趟街道居民委员会。找到负责的孟主任,把兄弟俩的 《居民粮食供应证》(俗称粮本)递了过去。党建国客气地说:
“孟主任,麻烦您给更新一下。我这工作关系转到科工委那边了,以后我的粮食关系跟着单位走,统一领取。我弟弟建华的还在咱街道,劳烦您给续上。”
王主任接过那本被摩挲得有些发旧的小册子,翻开仔细核对、盖章、记录。
看着上面最新的供应标准,她忍不住感叹了一句:
“哟,你们兄弟俩现在一个月有四十五斤定量了?不错不错!比一般居民户宽裕多了!这定量,总算能多吃几顿干饭了!”
她麻利地办好手续,把更新好的粮本递还给党建国,脸上带着由衷的笑意,说到:
“有工作,吃公家饭,就是好吧!这粮本、油票、布票、工业券……样样都踏实!”
党建国接过粮本,是啊,在这个票证为王的年代,手里捏着这本盖着红章的小册子,以及随着工作关系而来、按月发放的各种票据,就意味着生存的底线有了保障。
虽然日子依然紧巴,但至少不用像无业居民那样,为了一口吃的惶惶不可终日。
有工作,真好!
这简单的四个字,道尽了计划经济时代普通人最朴素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回到家,看着窗外依旧灰蒙蒙的天,党建国的心情却不像天色那么沉重。
清河滩那七千五百亩“产业基地”还被洪水泡着,一片汪洋,现在去了也是望洋兴叹,啥也干不了。
正好,趁这难得的“空闲”,他把自己关在屋里,开始伏案疾书。
他要把脑子里关于清河滩未来的规划,以及初期需要的东西,都清晰地列出来。
核心思路:
立足清河滩,结合科工委“临时产业”的模糊定位,初步设想以农副业和工业建设为主,既能快速见效,又能服务后勤。
材料需求清单:
基础建材:木材、水泥、砖瓦。
生产工具:
锄头、铁锹、箩筐、扁担、水桶等基础农具;
渔网、地笼(若搞水产);
小型石磨、碾子(若搞加工)……
特殊物资:作物种子、鱼苗\/鸭苗、少量防治病虫害的土农药。
人员需求:
核心骨干:懂农业技术或水产养殖的“老把式”1-2名(急需!)。
壮劳力:能吃苦耐劳、有开荒经验的青壮年5-10名(初期开荒、基建主力)。
后勤\/管理:略通文墨、会记账的1名(总不能自己天天打算盘)。
编制内暂时就自己一个光杆司令,这些人需要从其他单位“调剂”或临时招募民工。
交通工具申请:
必需品: 一辆军用挎斗摩托车(“挎子”)。
理由极其充分:清河滩距离城区远,路况差(尤其雨后一片泥泞),公共交通为零。
需要频繁往返汇报工作、联络协调、运送少量紧急物资或人员。
吉普车太招摇且不现实,自行车在烂泥地里寸步难行。
“挎子”机动灵活,皮实耐操,是唯一选择。
梦想(暂搁置): 一辆崭新的 “井冈山”牌750三轮摩托车。动力更强,载货更多,开起来更威风!
但党建国只在申请报告里提了一下“挎子”,把“井冈山”的念头咽回了肚子里——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现在提这个,怕不是要被当成好高骛远的典型?
先解决“有没有”,再考虑“好不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