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辉科技”的谈判会议室里,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长桌一端是以林晓为首的瑞科团队,另一端则是“星辉”的创始人兼CEO吴博士,以及那位对收购持强烈反对态度、掌控着部分核心专利权的首席科学家魏博士。
魏博士年近五十,头发凌乱,眼神里闪烁着技术天才特有的执拗与对资本本能的不信任。会议刚开始,他就将林晓团队出具的尽调报告推到了一边,语气生硬:“数据是死的,我们的技术是活的!你们给出的估值,是对我们团队多年心血的侮辱!”
吴博士在一旁试图打圆场,但效果甚微。谈判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
林晓坐在主位,脸上看不出丝毫焦躁。她早已通过周总监提供的信息,摸清了“星辉”内部的权力结构——吴博士渴望套现并借助瑞科平台实现技术更大商业化,而魏博士则视技术如子女,极度担忧收购后失去主导权,沦为大公司的附庸。
“魏博士,”林晓开口,声音清晰而平静,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将话题引向了技术本身,“我们非常尊重您和团队的技术成果。尤其是关于‘微电流情绪反馈’在非医疗场景下的应用潜力,我们的评估报告里用了相当篇幅进行阐述,相信您也看到了。”
她提到了魏博士最引以为傲的技术,并且点明瑞科看到了其超越当前应用的广阔前景。这精准地挠到了魏博士的痒处,他紧绷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丝。
“但是,”林晓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吴博士,最后回到魏博士身上,“潜力需要巨大的资源和平台才能转化为真正的价值。瑞科能提供的,不仅仅是资金,更是‘声觉未来’、‘谧境’这样成熟的品牌和市场渠道,能让您的技术更快、更精准地触达亿万用户。这一点,是‘星辉’独立发展难以企及的。”
她将收购描绘成一场“共赢”的合作,而非单纯的买卖。同时,她抛出了程煜授意的“示弱”策略:“我们理解您对技术主导权的担忧。因此,在初步的整合方案中,我们建议保留‘星辉’原有的研发团队架构,由您继续领导核心技术方向,并向瑞科集团联合技术委员会直接汇报。这并非吞并,而是战略联盟。”
这个条件,明显超出了魏博士的预期,也部分满足了吴博士希望团队得以保留的诉求。会议室里的紧张气氛明显松动。
然而,就在林晓以为看到曙光时,吴博士接了一个简短的电话后,神色变得有些微妙。他凑到魏博士耳边低语了几句。
魏博士再次抬起头时,眼神里的犹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异的、带着底气的强硬。“架构可以谈,但估值必须上浮百分之三十。并且,我们需要在合同里明确,核心算法的最终解释权和迭代方向,必须由我方掌握。”
这突如其来的变卦和苛刻条件,让林晓心中一沉。这不像是魏博士一贯的风格,背后定然有了新的变数。
周总监不动声色地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操作了几下,然后借着给林晓递水的机会,将屏幕微微倾斜。上面只有一行小字:“陈董事助理十分钟前联系过吴博士。”
暗流涌动!
陈国华果然插手了!他可能向吴博士许诺了更高的报价或更优厚的条件,意在搅黄瑞科的收购,或者……抬高价格,让瑞科付出更大代价,同时削弱程煜主导的这次并购的功绩。
林晓瞬间明白了自己面临的不仅是商业谈判,更是一场集团内部的权力博弈。她成了程煜与陈国华隔空交锋的前线棋子。
筹码,在她手中,也变得不再单纯。
她沉默了片刻,大脑飞速运转。程煜要求“取下限”,陈董事暗中抬价,她必须在两大势力的夹缝中,找到一条既能完成任务,又不至于让瑞科利益受损过重,同时还能向程煜证明自己价值的路径。
“吴博士,魏博士,”林晓再次开口,语气依旧沉稳,但带上了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决,“瑞科给出的估值,是基于详尽的尽调和合理的市场预期。上浮百分之三十,缺乏依据。关于核心算法的权限,我们可以探讨建立联合评审机制,但最终解释权属于瑞科,这是保障技术整合和未来战略协同的底线,不容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