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一剑照汗青 > 第3章 剑指潭州14.

第3章 剑指潭州14.(2 / 2)

三更时分,船队悄无声息地驶入湖口港。码头上的元军还在打盹,火把插在石缝里,光昏昏沉沉的。刘云拔出断水剑,剑风扫过,将悬在旗杆上的狼头旗削成两半。“动手!”他低喝一声,三十艘船同时放出钩爪,士兵们像壁虎般爬上码头,靴底的软布擦过石板,连点声响都没有。

元军营房里突然传出惨叫,接着是火把落地的噼啪声。刘云冲进营房时,正撞见个元军百夫长要拔剑,玄阴剑快如闪电,已架在他脖子上。“说,水匪窝在哪?”百夫长抖得像筛糠:“在、在鹰嘴岛……他们头子叫‘翻江鼠’,据说早年是贾似道的水军统领……”

话音未落,岛上传来海螺声。刘云登上了望塔,只见二十多艘匪船正往港外逃,船尾拖着渔网,网里的鱼虾蹦跳着,溅起银亮的水花。“追!”他一声令下,快船如离弦之箭,撞碎匪船的尾舵。匪首翻江鼠站在船头,挥着大刀喊:“弟兄们,跟他们拼了!”可他的话音刚落,雷芸的裂江剑已刺穿他的喉咙,鲜血喷在江面上,染红了半片水。

天快亮时,湖口已插遍大宋的旗帜。刘云站在码头的礁石上,看着士兵们清点战利品——五十多坛烈酒,三百多石粮食,还有个铁笼子,里面关着个白发老者。“他是前湖口知县,”李敢道,“元军占城时,他宁死不降,被关了三年。”老者见到刘云的铠甲,突然老泪纵横:“我就知道,王师一定会回来的……”

(四)水陆整训,锋芒初露

湖口的校场上,新收的三千步兵正踩着鼓点列阵。带队的老特战队员陈虎光着膀子,古铜色的皮肤上刻着三道刀疤——那是襄阳之战留下的。“出拳要狠!”他一拳砸在木桩上,木屑飞溅,“元军的甲胄硬,不砸断他们的骨头,就会被他们砍断脖子!”新兵们的吼声震得校场边的老槐树落了叶,有个十六岁的少年,拳头磨出了血,却咬着牙不肯停。

鄱阳湖的水面上,水军的训练更热闹。老特战队员周渔站在船头,手里拿着竹竿,指点着新兵调整帆绳:“左舷低三寸,不然遇着侧风就翻船!”他去年在焦山之战里,一人撑着破船撞沉三艘元军战船,如今教起徒弟,嗓门比江风还响。有艘新船的帆绳缠在了一起,三个新兵手忙脚乱,周渔纵身跃过去,刀光一闪,已将缠结的绳子割开,动作快得像条鱼。

刘云坐在山坡上,看着水陆两军的训练,手里把玩着张浚的旧令牌——那是张唐昨天交给他的,令牌上的“精忠”二字已被岁月磨得发亮。“再过三个月,就能兵发潭州了。”吴燕殊递来水囊,里面的米酒还带着温热,“郭龙的水军已在洞庭湖练得差不多,就等火炮运到了。”

正说着,天边飞来只信鸽,爪上绑着的布条写着“军火已启运”。刘云望着远处的湖面,夕阳正沉入水中,将湖水染成金红两色,像极了当年岳飞北伐时的战旗。他突然站起身,玄阴剑在暮色里划出道寒光:“传令下去,三日后开赴洞庭湖,与郭龙合兵!”

(五)洞庭合兵,剑指益阳

船队驶入洞庭湖时,郭龙的水军已列阵等候。三百艘战船排开,帆上的“宋”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船头的火炮闪着黑亮的光——正是虔州赶制的新炮。郭龙跳上“破浪号”,盔甲上还沾着湖泥:“刘统领,你要的‘蛟龙舰’造好了三艘,吃水浅,速度快,最适合穿芦苇荡。”

刘云跟着他登上旗舰,舱里的沙盘上插着小旗,标注着益阳、永州的元军布防。“益阳守将是吕文焕的侄子吕师孟,”郭龙指着沙盘,“此人贪财好色,据说府里藏着三百多个民女。”黄丽闻言,握紧了赤阳剑:“正好,咱们就先端了他的老窝。”

入夜后,洞庭湖边燃起篝火,水陆两军的士兵围着火焰摔跤、唱歌。有个老兵弹起了琵琶,唱的是岳飞的《满江红》,歌声苍凉,却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刘云坐在火堆旁,看着六女与士兵们说笑,突然觉得,这漫天的星光,这跳动的火焰,还有手里的剑,就是最好的铠甲。

第二天清晨,合兵后的船队拔锚起航。三百艘战船犁开湖面,激起的浪花像碎玉,火炮的炮口对着朝阳,闪着冷光。刘云立在船头,望着益阳的方向,玄阴剑的剑穗在风里轻摇,仿佛在催促着胜利的到来。他知道,收复湖口只是开始,接下来的路,会更难走,但只要这杆“宋”字旗还在,他们就永远不会停下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