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州风物,剑试锋芒
船队抵达黄州时,正值清晨。江面上的薄雾还未散尽,岸边的城墙在雾里若隐若现,像幅淡墨画。刘云站在船头,看着码头上挑着担子的百姓,他们的衣衫虽旧,眼神却透着平和,与鄂州的战火纷飞判若两地。“听说这里的人,还记着苏大学士的好。”阿黎指着岸边的东坡赤壁牌坊,牌坊上的“东坡”二字,是按苏轼的笔迹刻的,透着股洒脱的风骨。
上岸后,众人沿着石板路走进城里。街道两旁的店铺刚开门,卖早点的摊子飘出阵阵香气,炸油果的老妪见他们穿着铠甲,非但不怕,反而递来几个热乎的油果:“官爷是来打元军的吧?多吃点,有力气!”刘云接过油果,咬了一口,酥脆的外皮里裹着豆沙,甜而不腻。他想起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里写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突然觉得,此刻的黄州,竟比赤壁更让人安心。
来到团练副使府旧址时,院门早已斑驳,院里的老槐树却枝繁叶茂,据说还是苏轼当年亲手栽的。刘云摸着树干上的纹路,突然拔出断水剑,对着空气演练起从武士头山学到的十绝剑。剑风卷起地上的落叶,在院里打着旋,玄阴剑的寒气与赤阳剑的热力交织,竟在槐树叶上凝出层薄霜,又瞬间被剑气蒸成水汽。
“这剑法,比七星剑法厉害多了!”雷芸舞着裂江剑,剑身劈开院墙上的藤蔓,露出里面的石刻——竟是苏轼当年写的“剑胆琴心”。刘云看着这四个字,突然想起岳飞的“精忠报国”,两种截然不同的风骨,却都透着股不屈的劲儿。他示意众人列阵,九柄从武士头山得来的宝剑同时出鞘,剑身在晨光里泛着九种不同的光泽,像天边的彩虹。
正练到酣处,突然传来马蹄声。原来是黄州的元军守将,听说来了一队宋军,带着人马杀了过来。守将骑着匹黑马,手里的大刀在阳光下闪着冷光:“哪里来的毛贼,敢在黄州撒野!”刘云冷笑一声,玄阴剑直指对方:“我等是大宋的兵,来取你这汉奸的狗头!”
话音未落,元军已冲杀过来。刘云站在阵眼,玄阴剑一挥,江面上的水汽突然凝聚成冰箭,射向元军的马腿;黄丽的赤阳剑则带起火焰,将对方的盾牌烧得噼啪作响;吴燕殊的清霜剑最是灵动,剑影如网,缠住了元军的刀枪。六女配合默契,九柄剑的气场交织在一起,竟在院门外形成道无形的屏障,元军冲了几次,都被剑气弹了回去。
守将见状,亲自挥刀冲上来。刘云不慌不忙,使出十绝剑的最后一招,九柄剑同时指向天空,又同时落下,剑气在地上划出个巨大的八卦图,将守将困在中央。“认不认得这是什么?”刘云的声音在院里回荡,“这是周武王的镇国剑,今天就用它来斩你这卖国贼!”守将还想反抗,裂江剑已架在他的脖子上,剑身的寒气逼得他牙齿打颤。
(四)夜泊江岸,剑影丹心
收拾完元军,黄州的百姓举着火把涌到街上,欢呼声震得城墙都在颤。老槐树下来了个说书的,正讲着苏轼在赤壁怀古的故事,讲到“羽扇纶巾”时,突然指向刘云他们:“就像这位将军,带着宝剑,要替岳将军完成北伐大业呢!”众人听了,纷纷往他们手里塞酒囊、递干粮,有个白发老者还捧着本破旧的《满江红》,非要刘云在上面题字。
刘云接过笔,在扉页上写下“还我河山”四个大字,笔力遒劲,竟有几分岳飞的风骨。写完后,他突然对众人道:“今晚就在江面上练剑,让周郎、苏大学士、岳将军都看看,咱们大宋的剑,还没钝!”青鸾鸟载着他们飞到船队上空,九柄剑同时出鞘,剑影在月光下交织成网,倒映在江面上,像条游动的银龙。
李白砚舞着穿云剑,剑尖划过的轨迹如苏轼的词,洒脱不羁;吴燕殊的追风剑则像岳飞的枪,凌厉刚猛;阿黎的凝冰剑最是特别,剑风过处,江面上竟结出层薄冰,映着月光,像面巨大的镜子。刘云站在阵眼,断水剑与九柄古剑共鸣,突然觉得一股热流从丹田升起——这大概就是苏轼说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练到东方泛白,众人坐在船头休息。江面上的薄雾里,仿佛出现了三个身影:周瑜手持羽扇,苏轼举杯邀月,岳飞立马横枪。他们对着刘云等人笑了笑,渐渐消散在晨光里。刘云握紧手里的断水剑,对身边的女将们道:“下一站,潭州。让元军看看,咱们从黄州带去的剑,有多利!”
船队启航时,黄州的百姓还在岸边挥手。老槐树上的晨鸟突然飞起,翅膀带起的风里,仿佛飘着苏轼的词、岳飞的诗、周瑜的鼓点。刘云回头望去,黄鹤楼、赤壁、黄州城渐渐缩小,却在他心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地方的风物,这些英雄的故事,都将化作他们剑上的锋芒,直指南下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