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宸殿定策:天子折中平争议,三方分权藏机锋
崇德四年二月初十,紫宸殿的烛火比往日更亮,映得御案上的北伐策论泛着暖光。柴宗训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阶下沉默的群臣 —— 自前日陈琅与柴熙诲激烈争吵后,朝堂便陷入僵局,文官怕刺杀失民心,武将盼北伐立战功,谁都不肯退让。
“朕意已决。” 少年天子的声音打破沉寂,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北伐之事,准奏,但绝不可行刺杀之策。” 他顿了顿,抬手点向李重进,“越国公,你久历沙场,威望素着,朕命你为北伐行营都部署,总领前线兵马,节制护驾军、甲字军、京畿卫及各藩镇援军,务必要‘师出有名,军纪严明’。”
李重进心中一喜,当即单膝跪地,甲叶碰撞声震得金砖轻响:“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早日收复汴梁,迎回先帝灵柩!” 他抬头时,眼中满是建功立业的渴望 —— 自南渡以来,他久居闲职,如今能挂帅北伐,正是重拾兵权的好机会。
柴宗训又看向陈琅:“齐王,朕命你为行营水陆转运使,总领粮秣漕运、兵械转输诸事,兼掌商道市易调度,务使前线供需无滞。甲字军火器、粮草,必经你手勘验,方许起运。”
陈琅躬身领旨,心中却自有盘算 —— 柴宗训这是要他用后勤制衡北伐军:李重进需粮草,柴熙诲需火器,皆需经他调度,如此便能防止两人擅自行动,尤其是柴熙诲,断了他 “先斩后奏” 的粮械根基。“臣定当尽心,不让前线将士缺粮少械。”
最后,柴宗训的目光落在柴熙诲身上,语气软了些:“熙诲,你年纪尚轻,暂不随军出征。朕命你为新兵训练使兼火器供应官,负责招募江南新兵、督造突火弩与铁砂弹,待新兵练成,再率军北上支援。”
这是典型的折中 —— 既满足了武将北伐的诉求,用李重进压制军心;又让陈琅掌后勤,制衡前线;还将柴熙诲调离核心指挥层,避免他再提刺杀之策。文官们松了口气,窦仪率先躬身:“陛下圣明,此策既保大义,又稳军心,实乃万全之策。”
柴熙诲站在阶下,指尖死死攥着腰间的 “荣” 字令牌,指节泛白。他虽不满被排除在前线指挥外,却也知道此刻反驳无用,只能躬身行礼:“臣弟遵旨。” 起身时,他眼底闪过一丝冷光,没人察觉这声 “遵旨” 里,藏着不臣之心。
二、甲字营密令:锐卒配新械,暗授违旨计
青龙山甲字军营地的火器库内,灯火通明。柴熙诲身着银甲,站在一排排新造的突火弩前,魏铁山正拿着图纸,向他讲解改良之处:“殿下,这批突火弩经过改良后,采用了扩容弹匣设计,一次装填量提升至二十枚特制铁砂弹。新铁砂弹优化了弹体结构,在射程上较旧款增加五十步,且填弹速度大幅提升至原来的三倍。只要扣动扳机,就能连续发射,对付赵宋的轻骑兵最是管用。”
柴熙诲拿起一把突火弩,试了试重量,入手沉稳却不笨重。他瞄准远处的木靶,扣下扳机 ——“嘭” 的一声,铁砂弹如暴雨般射出,木靶瞬间被打得千疮百孔。“好!” 他满意地笑了,将突火弩递给身旁的甲字军都指挥使李继隆,“这批火器,全部分给甲字军,每人配两把突火弩、两百枚铁砂弹,再给每个百人队配十架连发火弩。”
李继隆双手接过突火弩,躬身应道:“末将领命。” 他看着柴熙诲眼中的热切,心中隐隐不安 —— 按朝堂旨意,甲字军需随李重进出征,且火器需经陈琅核验,可柴熙诲的安排,显然超出了 “后勤供应” 的范畴。
果然,柴熙诲屏退左右,只留李继隆一人在火器库内。他走到李继隆面前,声音压得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李重进虽为都部署,却打仗保守,当年寿州之战,他就因‘稳扎稳打’错失战机。此次北伐,他定会步步为营,跟赵宋禁军耗着,到时候陷入僵局,错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