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秘坊构思:少年巧融弓弩火,老匠顿悟破局路
崇德二年秋深,金陵军学西北隅的秘工坊内,炉火昼夜不熄,铁砧上的火星溅落在满地报废的弩机与竹管间,映得老匠作魏铁山的皱纹愈发深刻。他捧着一具开裂的神臂弩,指腹反复摩挲着弩身与竹制枪管的衔接处 —— 这是第七次尝试将突火枪与神臂弩结合,却仍以竹管炸裂告终。
“魏师傅,还在为火器的事烦心?”
墨色斗篷扫过门槛,柴熙诲的身影出现在工坊内,身后两名亲卫如石雕般立在门外,将寒风与窥探隔绝在外。老匠连忙放下弩机起身行礼,却被少年抬手拦住:“不必多礼,今日来,是有个想法与你商议。”
柴熙诲走到废料堆前,拾起一根焦黑的突火枪竹管,指尖在裂口中划过:“突火枪声响骇人,却三十步外难穿皮甲;神臂弩百步穿杨,却只能单发。若是将二者合一 —— 以弩机之力助火药推送,以火药之威增箭矢杀伤力,岂不是两全其美?”
魏铁山眼中骤然亮起精光,枯瘦的手指猛地攥紧:“殿下的意思是,用弩弦的张力,弥补火药推力不足的缺陷?再用火药的爆发力,让箭矢更具穿透力?”
“正是。” 柴熙诲将竹管递给他,目光落在神臂弩的弩机上,“但竹管太脆,承受不住弩弦与火药的双重冲击力;若用铁管,又太重,弩臂承受不起。这便是症结所在。”
老匠沉吟着点头,将竹管与弩机并置在铁砧上,炉火的光芒在两件兵器上跳跃 —— 一个是南周引以为傲的远射利器,一个是新兴却稚嫩的火器,此刻在少年储君的构想中,竟有了融合的可能。
二、困局难解:竹裂铁重皆非计,雨夜灵光破迷障
接下来的半个月,秘工坊内的打磨声、试射声彻夜不息。魏铁山按柴熙诲的构想,将突火枪的竹管固定在神臂弩弩身,又在弩机处加装燧石击发装置 —— 扣动扳机时,燧石先点燃火药,弩弦同时释放,推动箭矢与火药共同发力。
可试射的结果却一次次令人失望:第一次,竹管在火药与弩弦的双重冲击下直接炸裂,碎片擦伤魏铁山的手臂;第二次,换用更粗的竹管,却因重量增加,弩弦推力不足,箭矢只飞出五十步便软绵落地;第三次,尝试用薄铁管,却因铁管过重,弩臂直接断裂。
“不行啊殿下。” 魏铁山擦着额角的冷汗,望着满地狼藉摇头,“竹管要么炸裂,要么推力不够;铁管虽坚韧,却压垮了弩臂,根本没法用。”
柴熙诲站在工坊中央,凝视着断裂的弩臂,眉头紧锁。他想起寿州之战时,士兵们用裹着铁皮的木盾抵挡赵军箭矢 —— 铁皮轻便,木盾坚韧,二者结合便能防住利刃。他忽然转身,快步走向库房:“魏师傅,跟我来!”
库房内堆满前朝遗留的旧甲片,锈蚀的铁片在角落里堆积如山。柴熙诲拾起一片弧形甲片,眼中闪过灵光:“若是将铁片卷成细管,外缠浸油丝麻,再刷上桐油漆加固 —— 铁片能防炸裂,丝麻与油漆能减轻重量,岂不比纯竹、纯铁更合适?”
魏铁山接过甲片,反复弯折,眼中渐渐露出狂喜:“殿下英明!熟铁片薄而韧,卷成管后既有强度,重量又比铁管轻一半;丝麻浸油后能填补铁片缝隙,油漆还能防水 —— 此法定能成!”
当夜,工坊的炉火比往日更旺。魏铁山带领工匠将熟铁锻打成薄片,按箭矢口径卷成细管,接口处用铆钉固定,再用浸过桐油的麻绳紧密缠绕,最后刷上三层生漆。待油漆干透,一支兼具铁的坚韧与竹的轻便的 “复合枪管”,终于呈现在二人面前。
三、火龙弩成:百步穿杨带烈火,毒箭燃焰显威芒
三日后清晨,秘工坊内终于传出振奋人心的欢呼 —— 第一具 “突火弩”(后被柴熙诲定名 “火龙弩”)正式成型。复合枪管牢牢固定在改良后的强弩弩身,弩机处的燧石击发装置调试完毕,箭槽内摆放着特制的 “毒火箭”—— 箭杆中空,内填火药,箭头改造成三棱锥形,箭镞处开有小孔,可让火药燃烧时的火焰顺着小孔喷出。
军学后山的深谷中,甲字营百名精锐屏息以待。谷对岸百步外,立着十具裹着皮甲的草人,草人身上还挂着旌旗、粮袋,模拟敌军的作战场景。
魏铁山双手微颤,将毒火箭装入复合枪管,柴熙诲亲自上前,俯身校正弩身角度,目光如鹰隼般锁定最左侧的草人:“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