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周皇商 > 第330章 军情分治设内外,护驾亲军掌枢机

第330章 军情分治设内外,护驾亲军掌枢机(2 / 2)

杨盛出列时,左袖空荡荡晃着 —— 袖管缝着一块黑布,是当年汴京宫变护幼帝断臂时,陈琅亲手为他裹的。“末将遵令!凡宫城防务、巡检调度,必按规章行事,再不让人越权!”

陈磊随后出列,指节上留着旧伤 —— 那是替陈琅管皇商司账时,被贪吏打手所伤。“兄长放心,小弟必记好每一笔登记,核好每一份证据,不让规章成空文!”

武卫司列中,王承衍面色微红,悄悄将昨日那份妄议北伐的疏稿往袖中塞了塞,垂首不敢再言。

(三)两司互监:犬牙交错,太宰裁断

“最后立‘互监之制’。” 陈琅将草案掷于案,纸页声响彻堂内,“对外军情司见武卫司私审官员,对内武卫司见军情司密探留江南,皆可持证据报太宰府,某亲核。若一方包庇,两方同罚 —— 剑盾既分,还需互盯,方能无隙!”

堂下将官齐声应 “遵令”,声浪震得梁上尘灰簌簌落下。范质从屏风后走出,捋须颔首 —— 他本担忧陈琅集权过甚,今见 “双签互监” 之制,知其深谋远虑,既防军权旁落,又防权臣专断,暗赞大周得此人,光复有望。

三、脱胎换骨:规章落地,朝野安堵

令下三日,两司按章行事,金陵城内风气骤变。

军情司衙内,楚无声与李而共核 “汴京密探调令”。李而执笔,逐行核验:“王柳,汴京人氏,荐人张午,却无邻里担保 —— 此需补;李泗,前监江南盐商,按规章不得遣往北地 —— 此需换。”

楚无声接过调令,看罢笑道:“李先生细谨,某不及也。” 当即划去两人名,命人补材料。旁侧吴队正欲言:“太宰催得紧,不如先遣人,后补材料?” 楚无声瞪目:“规章既立,岂容变通?宁慢三日,不误一事!” 吴队正赧然退下,手中密探名册攥得更紧。

对内武卫司巡检总堂,杨盛正看陈磊递来的 “奸细稽查报”。报中附 “伪造宦官腰牌” 一枚,人证供词三份,陈磊旁注:“已送中枢三省,待印信回复。”

“甚好。” 杨盛点头,忽忆起前日苏州巡检司欲 “先拿人后补证”,被陈磊驳回,当时还觉陈磊过严,今见此报,方知规矩之重。他摸了摸左袖黑布,想起陈琅当年的话 “守规矩,才是守江山”,心中更定。

更妙在 “互监” 之制 —— 武卫司巡检在西码头见军情司密探王某入城,而非北上,当即报陈磊,陈磊转报太宰府。查实王某是顺路探亲戚,楚无声当即罚其往契丹边境当观察兵,无半分徇私。消息传至江南士族间,张谞亲往太宰府,递上《江南士族劝进北伐疏》,言 “规章既立,权柄得束,百姓方安,愿助大军光复旧都”。

护驾亲军大营,李重进手持军情司密报 —— 上有楚、李双印,又看武卫司治安报 —— 有杨、陈双签,抚掌对陈琅道:“太宰此制,真乃万全!某只管练兵备战,再无军权旁落之虞,将士们也安心!”

陈琅立于营中,望着远处操练的士兵,甲胄在日光下泛着冷光,笑道:“军权乃国之利器,需规矩束之,方可行不偏。”

四、权柄稳固:待时而动,北伐可期

七月望日,新制落地半月,金陵内外安堵。

对外军情司密报至:“曹州囤粮十万石,守将王审琦;耶律贤因赵氏未予燕云三州,暂不助赵。” 报尾楚、李双印鲜红,无半分疏漏。陈琅指尖划过 “曹州” 二字,想起当年柴荣在此大败契丹,眸中闪过精光。

对内武卫司报:“擒赵党奸细三人,皆持完整证据链,已送大理寺,江南士族无一人陈情。” 杨、陈双签在侧,流程清晰。陈琅将报递给符后,符后看罢笑道:“有此规章,哀家再无后顾之忧。”

护驾军四万将士,已练熟轰天炮、床弩,魏铁山造的二十门轰天炮运至采石矶,炮口直指北方。朝市司送来军饷粮草清单,三百万石粮、五十万两银,足以支十万大军半年之用。

陈琅立于太宰府高楼,俯瞰金陵城 —— 秦淮河上漕船如梭,船头插着 “朝市司” 旗号;街市间商贾往来,腰间多揣 “显通钞”;宫墙内幼帝读书声隐约可闻,伴着手下教他写 “北伐” 二字的诵读;江面上水师战船操练正酣,杨延玉的旗舰 “靖淮号” 帆影如林。

他指尖捏着《两司规章》定稿本,纸页已微微发皱,是这半月来反复摩挲所致。“经济有朝市司造血,军情有两司按章行权,剑盾相得,朝野安堵。”

楚无声忽递来密报:“赵光义已在汴京城西招兵,赵匡胤疑之,兄弟间裂隙渐深。”

陈琅接过密报,看罢笑道:“待楚公将流言再推一把,赵氏内乱起,便是北伐之时。”

夕阳西下,金辉洒满金陵,太宰府的鎏金牌匾在余晖中熠熠生辉。陈琅知,这场改革非止立制,更是立心 —— 以规章束权柄,以互监防乱政,方能聚江南之力,复大周旧土。

汴京宫墙,已在视野之北;赵氏困局,已在掌控之中。只待秋风起,这柄按章磨亮的利剑,便要挥向北疆,直捣汴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