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弹劾风波,看似以陈琅洗清冤屈告终,实则暗藏玄机。退朝后,柴荣单独留下陈琅,屏退左右,语气沉重:“陈卿,朕知道你受了委屈。但赵匡胤背后有殿前司旧部支持,赵普在朝堂也颇有势力,此时若处置他们,恐引发动荡。”
陈琅心中一凛,瞬间明白柴荣的考量 —— 并非不辨是非,而是忌惮赵氏势力,只能 “冷处理”。他躬身道:“臣明白陛下的难处。蜀地乃大周财源重地,臣定不会让赵氏势力影响蜀地稳定。”
“你明白就好。” 柴荣点头,从袖中取出一份密旨,“朕准你在蜀地增设‘财权监察司’,统筹茶、盐、交子事务,可调动武卫局护榷军,确保财权不被旁落。赵氏兄弟想动你,也需掂量掂量。”
陈琅接过密旨,心中涌起暖流。他知道,柴荣虽未明着处置赵氏,却用实际行动支持他,这已是对他最大的信任。
离开皇宫时,陈琅在宫门外撞见赵匡胤。赵匡胤穿着紫色朝服,嘴角带着似笑非笑的弧度:“陈大人,恭喜洗清冤屈啊。只是蜀地事务繁杂,陈大人还是多关注民生,少掺和不该管的事,免得再遭人弹劾。”
陈琅眼神一冷,淡淡回应:“赵大人管好自己即可。蜀地财权稳固,百姓安居乐业,便是臣的职责,容不得他人插手。” 说完,转身离去,留下赵匡胤站在原地,脸色阴沉。
回到驿站,苏九算不解地问:“总掌事,陛下为何不处置赵普与赵匡胤?他们分明是构陷您!”
“陛下有陛下的考量。” 陈琅坐在案前,翻开蜀地财权账册,“赵氏势力盘根错节,若贸然处置,恐引发禁军动荡。但这次弹劾,也让我看清了他们的野心 —— 只要我在蜀地一日,他们就不会善罢甘休。”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坚定:“传我命令,回蜀后即刻增设财权监察司,派凌墨的探闻局暗中监视赵氏在蜀地的残余势力;茶市利润再提两成,用于扩充护榷军;交子试点扩大到蜀地各州,彻底将蜀地经济绑在皇商司手上。只要财权在握,民心在我,赵氏兄弟再想动我,也无从下手。”
苏九算恍然大悟,连忙躬身领命。
十二月十五,陈琅返回成都。刚下马车,就看到惠民粮铺前百姓排着长队,交子务的账吏忙着兑换交子,茶山上茶农们正采摘冬茶,一派繁荣景象。他站在街头,望着这一切,心中更加坚定 —— 蜀地不仅是大周的财源,更是他制衡赵氏势力的根基。只要守住这里,就能为柴荣统一天下,扫清更多障碍。
而汴京的赵氏府邸中,赵匡胤正对着赵普发脾气:“你怎么搞的?陈琅竟有那么多证据!现在不仅没扳倒他,反而让他得了财权监察司的差事,咱们在蜀地的最后一点势力,也快被他清干净了!”
赵普却冷静道:“点检莫急。陈琅在蜀地权势越重,柴荣心中越会忌惮。咱们只需耐心等待,待陈琅功高震主,柴荣自会对他下手。到时候,蜀地的权柄,还会回到咱们手上。”
赵匡胤眼中闪过一丝狠厉,点头道:“好!就按你说的办。告诉咱们在蜀地的人,继续盯着陈琅,只要他有一点差错,就立刻奏报汴京!”
一场围绕蜀地财权的暗斗,虽暂时平息,却并未结束。陈琅握着柴荣赐予的密旨,站在成都城头,望着远方的苍山,心中清楚 —— 未来的路,只会更加艰难。但他不会退缩,因为他不仅要守住蜀地的稳定,更要为大周的统一天下,筑牢最坚实的经济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