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c区代表十点整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几块报废电路板。
“我想把这些嵌进你们的手环里。”他说,“有点纪念意义。”
苏珊接过板子看了看,“线路太脆,直接压进去容易碎。”
娜娜立刻回应:“可用透明树脂先行包裹,形成保护层后再与纤维基底结合。此法已在微型电子封装案例中验证有效。”
“那就这么办。”苏珊拿起笔,在图纸上画了个新样式,“纹路按电路走向来,叫‘电痕’怎么样?”
“行啊。”陈浩接话,“以后分类编号,第一号是藤编,这个就是第二号——电痕系列。”
c区的人笑了笑,“听着还挺正式。”
“本来就是正经事了。”陈浩指了指墙上的签到表,“你们也算第一批外部合作者,名字得记上。”
中午之前,所有流程重新跑了一遍。新材料测试完成,新款式设计定稿,设备轮值表贴上了墙。
下午一点,第一批报名者陆续进门。一共五个,都是基地普通成员,没人穿制服。
“我是来看怎么做的。”一个年轻人说,“以前从没碰过这种活。”
娜娜启动延时摄影视频,投影打在墙上。三分钟的小片子从采藤开始,一路播到成品入柜。
“看完再动手。”苏珊发下工具包,“第一步是选料,别拿错。”
有人不小心碰到了加热板,手缩得很快。卡尔立刻过去关掉电源,换了块隔热垫。
“以后每组配一个负责人。”他说,“谁操作,谁签字。”
晚上六点,最后一波参与者离开。屋里安静下来,但没人走。
陈浩坐在角落的工作台前,正用粗笔在白板上改下周课程安排。他写了又擦,改了好几遍。
“第一节必须简单。”他说,“三十分钟内做完一件东西,不然人都跑了。”
“已经设计好了。”苏珊递过一张新模板,“三步极简法,配合墙贴图示。”
娜娜在同步备份今日所有文档。信息屏上滚动着流程记录、签到名单和物资消耗数据。
“全部归档。”她说,“可作为后续培训依据。”
卡尔拧紧最后一颗螺丝,拍了拍改装好的梳理机。“明天能跑满八小时。”
苏珊走进展柜区,拿出一只刚做好的“电痕手环”。她用布轻轻擦掉表面指纹,放进展示格。
标签卡上写着:“来自c区的电路板,由李姓成员提供,用于共创实验。”
陈浩抬头看了眼展台。灯光照着那些物件,有的粗糙,有的精致,但都摆在该在的位置。
他低头继续写课程表,在“周三下午”那一栏填上:“开放协作时段,接收外部材料提交。”
笔尖顿了一下,他又补了一句:“欢迎带故事来。”
门外传来脚步声,接着是敲门声。
陈浩没抬头,只说了句:“门没锁。”
门被推开一条缝,一只手伸进来,放下一个小布袋。袋口敞开着,能看到里面是一堆彩色玻璃碎片。
纸条上写着:“孩子拆的旧玩具,颜色挺亮,不知道能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