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维修组的灯还没全灭。陈浩蹲在墙角翻纸箱子,里面是昨晚打印剩下的方案草稿和几张空白海报纸。他抽出一张拍了拍灰,对着光看了看厚度,嘟囔了一句:“这纸要是能再厚点,我就能拿它当盾牌挡食堂的飞菜。”
娜娜站在桌边,终端屏幕亮着,上面是昨天定下的文化节执行方案缩略图。她手指一点,把三大板块的内容拆成几个关键词框,拖到新文档里。“苏珊的设计参考数据已生成。”她说,“视觉元素建议包含手印、拼图边缘、声波线。”
“别整太抽象。”陈浩把纸摊平,“咱们这儿的人,看到个圆圈第一反应是饭盆,不是宇宙。”
苏珊正坐在另一张桌子前削铅笔,听见这话头也不抬:“我已经画了个大手掌,五根手指各拼一块板子,背景加了点信号纹路。你要觉得像电工接线图,我也拦不住你。”
卡尔从隔壁探身过来,手里捏着一支粗头记号笔。“主题字写好了。”他把一张纸拍在桌上,“‘我们在一起’,六个字,占满上半页,
陈浩凑过去看。字确实够大,笔画横平竖直,像是用尺子比着写的。
“你还练过书法?”他问。
“没练过。”卡尔说,“但我知道怎么让字看起来不像临时写的。”
苏珊接过那张字稿,贴在画板上方比了比位置,点头:“行,压得住画面。”她开始动笔勾线,铅笔在纸上沙沙响,人影轮廓一点点成型。
陈浩抱着海报纸来回踱步,“口号呢?咱不能光写字,得让人一看就知道该干嘛。”
娜娜调出语音记录片段:“会上你说过——‘你想说的话,就写这儿。’”
“这话熟。”陈浩说,“像谁家门口贴的通知。”
“但它能懂。”娜娜说,“资料库显示,七成以上有效宣传语都来自自然对话。”
苏珊在画板角落写下这句,旁边配了个小箱子图案。“心声墙就这么定。”她说,“旁边再加一行小字:写了不丢人,不写才亏。”
“好家伙。”陈浩笑出声,“这是逼人写字啊。”
“就得这样。”苏珊甩了下笔,“有些人嘴硬,心里憋着一堆话。咱给个口子,他们自己就漏出来了。”
卡尔在一旁重新检查文字排版,忽然抬头:“声音之夜要不要加一句提示?比如‘说了就算数’?”
“不行。”娜娜立刻否决,“参与者可能担心被记住。应强调匿名性。”
“那就写——”陈浩接上,“一人说一句,我们听全部。”
“这句行。”苏珊点头,“听着不沉重,也不假。”
几个人把三块主区域的标语都定了下来:
**拼图墙:你拼一块,历史多一页**
**心声墙:你想说的话,就写这儿**
**声音之夜:一人说一句,我们听全部**
海报底稿完成时,太阳已经爬过屋顶通风窗。苏珊吹了吹颜料未干的边角,把整张纸小心卷起。卡尔用胶带封了两头,递过来:“别蹭花了。”
“我去贴。”陈浩接过,“娜娜,热力图那儿能加个二维码吗?扫一下能听预热音频。”
“可以。”娜娜打开设计模板,在右下角插入一个方格码,“链接指向剪辑好的讨论录音,播放时长约一分二十秒。”
“就从我说‘杯子里的水凉了’那句开始?”陈浩问。
“那段有五秒空白。”娜娜说。
“留着。”他说,“让人听听沉默有多长。”
娜娜点了确认。二维码生成成功,旁边标注一行小字:扫码听我们说话的声音。
第一张贴点是食堂门口。早饭刚结束,地上还有几粒米饭没扫干净。陈浩踮脚把海报按在墙上,用钉子固定四角。娜娜站在两步外看着,提醒:“左边低了三厘米。”
“这地方又不是美术馆。”陈浩一边敲一边说,“看得见就行。”
“看得见不代表会看。”娜娜说,“位置影响注意力停留时间。高五厘米,视线更容易捕捉。”
陈浩只好重新拔钉子。这次对齐了,他退后一步,两人一起看。
海报铺开在灰白色墙面上,颜色不算鲜艳,但字够大,图够清楚。来往的人陆续停下脚步。
“这是要搞联欢?”一个穿工装裤的女人问。
“算是。”陈浩说,“文化节,叫‘我们在一起’。到时候拼图、写字、听人说话,随便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