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笑了下,“你还真听进去了。”
“我说过会协助规划。”她说,“而且这个模式成功率更高。”
苏珊和卡尔陆续进来,各自找位置坐下。苏珊看了眼桌上的文件夹,问:“这就是你说的草案?”
“是。”娜娜点头,“包含展览、互动、表达三个模块,共九项活动,执行周期三天,资源占用可控。”
卡尔翻开第一页,指着其中一项,“这个‘拼图墙’,谁负责收尾?”
“志愿者轮值。”她说,“每天结束前统一拼接。”
“要是没人愿意参加呢?”
“参与完全自愿。”她说,“但我们会设置引导机制。”
“比如?”
“比如第一天下午安排集体参观,由发起人带队讲解。人多了,自然会有跟风行为出现。”
“你连跟风都算进去了?”
“这是常见社交现象。”她说,“不算进去反而不真实。”
苏珊翻到物资清单那页,“这些彩带够用吗?”
“目前存量可覆盖主要区域。”她说,“若需扩展,可用旧布料染色替代。”
“食物呢?”卡尔问,“总不能让大家饿着肚子过节。”
“餐饮维持日常供应。”她说,“不额外增加负担。但我会建议厨房做一道特别菜,比如用不同食材混煮的‘混合粥’,象征融合。”
“听着像剩饭大杂烩。”
“本质相同。”她说,“但命名会影响接受度。”
陈浩盯着时间轴看了半天,忽然抬头,“你把开幕式安排在傍晚?”
“是。”
“为什么不是早上?”
“灯光效果更好。”她说,“太阳落山后启动灯串,视觉冲击更强。人类对光线变化敏感,容易产生仪式感。”
他点点头,“有道理。”
然后又问:“那个‘微光时刻’,箱子谁来做?”
“我今晚就能动手。”她说,“用回收木料,刷一层防潮漆就行。”
“写纸条的地方呢?”
“设在展览区出口。”她说,“路过就能投递,不会打断参观节奏。”
屋里安静了一会儿。四个人都看着那份文件,没人说话。
娜娜等了几秒,问:“还有什么问题吗?”
没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