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奖品不能随便给。得让人觉得‘这说的是我’。”
“建议:未来奖励附带个性化评语,基于其行为数据生成。”
“你还能自动写评语?”
“可以调用模板库,结合关键词匹配。”
“那你现在试试,给我写一个。”
她看他一眼,“陈浩,本次活动中你共干预四组冲突,三次使用过往经历类比引导,一次通过提问转移焦点。结论:擅长用生活经验化解僵局,但缺乏标准化应对流程。评语:‘你不是主持人,是救火队长。下次记得先写脚本。’”
陈浩哈哈笑出声,“太损了!可还真像那么回事。”
他笑完,揉了揉眼睛,“其实吧,我自己也知道,我这人懒,不爱准备。总想着‘到时候再说’。可今天一看,不说清楚,真有人会卡住。”
“你现在意识到,比事后后悔强。”
“嗯。”他坐正,“那接下来呢?”
“整理报告。”
“写个总结?”
“是。结构化存档,方便以后参考。”
“行,你说我记。”
娜娜调出文档界面,标题自动生成:《首次基地文娱活动总结报告》。
下方分两栏。
左边是“成功要素”,右边是“待优化项”。
她开始录入。
“第一条成功要素:情感联结优先于胜负机制。数据显示,协作次数与情绪峰值正相关。最高欢笑频率出现在互相支援后,而非获胜时刻。”
“写上:吵完还能坐一起,比一直不吵更难得。”
她输入。
“第二条:仪式感有效。开场表演提升整体参与意愿百分之十八。观众在旋律响起后,视线聚焦率上升,离座率下降。”
“吉他管用了。”
“音乐触发集体共鸣阈值,降低社交防御。”
“说人话。”
“大家一听歌,就觉得自己是一伙的了。”
“这个必须留着。”
她继续。
“第三条:奖励的记忆点大于价值本身。获奖者提及频次最高的是刻字内容,而非物品材质或稀有度。”
“所以以后奖品不用多贵重,但得说得准。”
“是。”
转到右边。
“第一条优化项:宣传覆盖不足。海报仅张贴于主通道与宿舍区,漏掉维修间、储藏室等常驻作业点。导致十二人不知活动存在。”
“怪不得老刘昨天问我‘你们昨晚上搞啥了’,他根本不知道!”
“建议下次采用多路径通知:口头+纸质+广播提醒。”
“加一条:让各小组长提前一天点名传话。”
“记录。”
“第二条:规则理解门槛高。虽提供说明书,但文字密度大,无图示。新人平均耗时五分钟才能掌握基础操作。”
“难怪开局拖那么久。”
“建议制作简化版流程图,配合颜色标记行动阶段。”
“还可以弄个示范局,现场演一局给大家看。”
“可行。系统可预设教学模式。”
“第三条:缺乏应急预案。当第二组出现决策僵持时,无标准介入流程,依赖你个人判断临时处理。”
“那我不是处理了吗?”
“有效,但不可复制。如果下次没有你在场,怎么办?”
陈浩一怔,“也是。不能老指着我到处救场。”
“建议建立常见问题应对手册,内置提示逻辑。”
“比如‘连续两轮无人行动’就弹提醒。”
“是。”
文档逐渐填满。
最后,娜娜停下手指。
“总结三条核心经验。”
陈浩清清嗓子,“第一,情感联结比胜负更重要。”
“已记录。”
“第二,规则必须看得懂,不能靠猜。”
“可视化原则。”
“第三,奖励要有话说。不能光给东西,得让人知道为啥给。”
“个性化反馈机制。”
她点击保存。
屏幕上跳出提示:报告生成完毕,是否刻录?
陈浩看向墙角的纪念墙,那里还空着一块位置。
“刻吧。”他说,“就放那儿,让谁都看看。”
“需要命名文件。”
他想了想,“就叫‘第一次别太当真,但也不能不当真’。”
娜娜输入。
石板机开始运作,激光在岩面上缓缓移动。
陈浩靠在椅背上,长长呼出一口气。
“累死我了。”
“你说话比平时慢百分之二十,眼皮闭合频率上升。”
“那是困了。”
“建议休息。”
“再等等。”他摆手,“等刻完。”
娜娜站在原地,镜头微收,光圈缩小,进入待机状态。
石板上的字一行行浮现。
外面风大了些,门没关严,轻轻晃了一下。
陈浩盯着那扇门,忽然说:
“你说……要是没人来,我们还办吗?”